林 艳 周子琪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如何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培养和造就当代青年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面对党和国家的新形势,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对于确保我国长治久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而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因此,首先应重点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是学习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主要的群体,他们在整个社会文化、社会道德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既有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又有助于加速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新形势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主导观念弱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一直是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理应把主导价值观作为其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把升官发财、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这反映出主导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有弱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很有市场。
2.集体观念淡薄。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大学生具有易将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尺度引入其自身的价值体系的特点,导致了当今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加深。这种过分片面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秉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少之又少,而奉承“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这一信条的人却越来越多。
3.理想信念锐减。大学生由于过分崇尚自我,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久而久之,也就缺乏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最高价值的信念。他们一般都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无法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未来有良好的规划,但却总是不能持久。尽管一些大学生坚信通过努力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目标仍然很迷茫。这种大学生备受困扰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根源在于理想的庸俗和缺乏高水平、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4.道德标准渐宽。实用主义在中国的泛滥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出现了很多变化。学生的道德观念日趋务实,使其对失德失范现象愈加包容,这种宽容的道德标准也正是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在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再加上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这些繁多且又杂乱的信息一旦被他们接纳,很容易内化为一种负面影响,导致其道德观念有可能违背道德原则。
1.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单一走向了多元。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在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使其产生了很多困惑。比如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全盘西化”的政策,使一部分学生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一些腐朽思想由好奇到欣赏,逐渐走向趋同,对国内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从而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人生目的庸俗化、人生信仰多元化、共产主义理想淡漠化的一面。
2.心理不成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方向迷失。大学生虽然受到多年教育,但由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加之缺乏社会阅历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接触到形形色色甚至截然对立的价值观,从而产生了思想认识上的严重困惑,甚至不能很好地分清良莠以及真善美,造成价值观方向上的迷失。
3.学校德育内容、方法落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近几年进行了重点改革,但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未形成一个好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在德育方法上,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建立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还很欠缺,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填鸭式”的灌注;对学生进行灵活有效的德育方法还不够,使大学生缺少良好的价值观交流渠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主要源于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解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困惑,首先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主导价值观。大学生有了主导的价值标准,就不会无所适从。
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
1.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工作队伍。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把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选拔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
2.要建立一套严格规范、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认同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的塑造有机结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实践养成机制,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形式,实现“两个教育”,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完美结合,实现“两个价值”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帮助大学生解决其面临的学业、职业、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建立健全环境育人机制,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建立健全示范带动机制,注意发现和宣传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优秀的大学生的先进典型和事迹。
3.要挖掘一批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教育载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的必读教材和考试科目,使之进课堂、进考场,入心入脑,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学生普遍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和社团组织建设,根据学生社团组织的专业性特点,找到价值观教育和正确引导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发挥网络思想教育的科技优势,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之中,通过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深刻了解国情民情,受到教育启迪。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反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所以,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工作、学习及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所接受的学校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合拍。要依法加强对高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纯洁网络、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扫除黄赌毒,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大学生离家在外,家庭的影响力远不如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但家庭教育仍不可忽视。高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为强化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家长应该经常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了解和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孩子交流和探讨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
[1]张志祥,胡子呜,张音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2(4):1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3]田建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1999-11-13.
[4]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