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彦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软实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地域、民族等造成的障碍日益减小,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呈现全球化趋势。
其中文化为软实力的主要来源,被称为文化软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文化软实力概念得以普及。因为在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共同的社会空间,不同文化、认知、价值原则等互为影响。同时,经济全球化发展也依赖于语言文化等的沟通,语言文化等作为民族认同标志的作用得以突显。
以美国为例,早在2004年的全美语言大会上,美国就提出“向所有学生提供学习对国家最为重要的外语的机会”。而法国于2004年在《为了全体学生成功》中提出“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这一核心概念,该基础是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的整体,由两大支柱、两大能力和民主社会中共同生活的教育构成。英国2003年也在其《外语教育发展战略》中提出建立新的全国语言能力认证体系。我国目前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推介自身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吸纳国外的先进文化。
通过外语教育,切实为毕业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使用能力的基础,更是综合实力的基础,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根基。
目前的外语教育,从历史的角度看,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但是当下,随着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过去那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很多人不被社会接受,并不是专业不好,而是软实力太差。专业对付个及格,混张文凭,不想吃苦,患得患失。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在有限的外语课堂上,可以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教师不仅要追求专业理想至善至极,还要激励自己的言行走向高尚。学养是教书的根本,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的安身立命的能力,是他们未来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教会他们如何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技能,并在教学中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对未来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知识固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要有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前提是教师必须有扎实、深邃的学术研究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目前很多教师的出勤靠点名。教师本身专业水平不足很难让学生佩服,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大部分学生是应付性的出勤,应付性地熬时间,混毕业。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哈佛的教师讲公开课,虽然这些课程有招生广告的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欧美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研究深度和广度。金庸先生80岁的时候去读剑桥的博士。北师大周流溪先生早就是博导,却在退休后读博士。这种博学精神,对当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应该是鲜明的对照。黑龙江大学外语学院有的老师正在攻取第4个博士学位。
历史上很多大家、大师都得益于外语学习。严复的《天演论》,康有为的平等思想等都得益于西语的学习。胡适、钱钟书、季羡林等人,无论是他们的学术成就还是思想成就,都是和外语学习过程密不可分的。
通过多开选修课拓宽视野。目前我国的教学学分分布、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所学课程广度不够,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应该对前沿学科保持相对的敏感度。
“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西方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英美国家概况”“外贸英语”“希腊神话”“社交礼仪”“翻译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都是学生们喜欢的课程。教外语课时进行中西文化传统、习俗、民俗对比、价值观对比,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学术能力的挑战和考验。欧洲的大学教师,都有两个以上的专业学历,这样教学过程才可得心应手,融会贯通,自己本身功夫硬,学生才真的服你,亲其师,信其道。目前的选修课,有的教师讲得非常精彩,学生好评如潮,还应该更多些。文科的学生开自然科学知识课,这方面复旦大学做得很好。
建议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了才能谈尊重,才能在教学当中把精华传播出去。热爱民族文化,就应通过相关课程,如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国经典名著欣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赏析,中国画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外语课进行比较文化教学,通过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结语:将外语学科的发展与人才综合软实力的提升置于人类知识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审视在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人类知识发展总体特征的变迁,从而明确外语学科的不断变化性和研究方向,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外语教育一定能营造出有利于青年学子成长的文化教育环境,培养出具有文化软实力的真正有用人才。具有综合实力的毕业生不应仅仅是具有相关学历的毕业生,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既有自主独立的精神,又有谦虚合作的态度,既能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中坚持原则和理想,又能迅速适应社会变革,懂得并且能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中坚作用,真正为民族和人类服务。
[1]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7.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83-185.
[3]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21.
[4]丰捷.教育奠基中国[N].光明日报,2009-09-01.
[5]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2):3-11.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4.
[9]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6.
[10]严明,冯莉.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