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2012-09-19 01:25祁雪莲李艳芳吴月宁
关键词:鹤岗鸡西黑河

祁雪莲 李艳芳 吴月宁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正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用地供求矛盾日趋尖锐。耕地后备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补充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6年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为473万公顷(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具有较为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因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及保护,对于保证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与调查评价方法

1.数据来源、分类标准及调查与评价单元。本文基于2006—2007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耕地后备资源监测调查示范研究”,数据来源于2001年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和2006年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监测调查结果。

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均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有关要求,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分两大类,二级分九类。

本文的调查与评价单元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土地。

2.研究方法。耕地后备资源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时空复合过程,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主要特性。其中空间性是指空间分布上的区域性,除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外,还表现在不同耕地后备资源类型(用途)的数量、内部结构等不断变化,区域性采用区域(不同类型)的数量、内部结构、区域相对变化率来表征。本文通过数学模型,重点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变化特征。

二、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特征分析

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地区及各种类型的数量增减大。在某一变化时期内,某一类型耕地后备资源被开发利用的同时在另一地区补充同等面积,二者在数量分析中被相互抵消,但空间位置却同时发生了正向变化和逆向变化,对环境造成了双重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定量、定位的空间分析予以揭示。

1.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动态度。空间变化动态度反映了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Uin表示研究时段T由其他类型转变为该类型的面积之和,△Uout表示由某一类型转变为其他类型的面积之和,Ua表示研究期初某一类型耕地后备资源数量,T表示研究时段。当T设定为年时,Q为耕地后备资源年综合变化率。

表1 2001—2006年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空间动态度

由表1可知,挖损塌陷破坏地空间动态度最大,比其他类型变化频繁,转换面积为期初面积的3/4,废弃压占破坏地、可开垦滩涂次之。

2.综合空间动态度。综合考虑空间变化,引入了综合空间动态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Uai表示研究期初第i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Uin-i表示研究期其他类型转变为i类型的面积之和;△Uout-i表示i类型转变为其他类型的面积之和;T表示研究时段。当T设定为年时,S为耕地后备资源年综合变化率。将2001、2006年数据代入公式,得出2001—2006年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空间动态度为0.059,表示基本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

图1 2001—2006年黑龙江省各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

3.某地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由图1可知,在这五年里,黑河、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伊春、鹤岗、鸡西耕地后备资源不同程度地增加;同时绥化、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不等幅地减少。

由于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亦显著。为进一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状况及变化,宜采用相对变化率来定量分析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建立某地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图2 2001—2006年黑龙江省各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变化率

其中,Rid表示某调查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相对变化率;Sb、Sa表示某调查区某一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研究期初及期末的面积;Cb、Ca表示全省某一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研究期初及期末的面积。Rid>1表明该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幅度大于全省,否则小于全省。结合公式和数据在MapInfo下输出黑龙江省各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变化率(见图2)。

由图2可看出,黑龙江省近5年各地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变化率均大于1,大致空间格局为东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地农林区、西部小兴安岭低山地林农区。牡丹江变化最大(62.5),其次是鸡西、黑河、七台河、双鸭山等地。

图3 2001—2006年黑龙江省各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增减情况

由图3可知,黑河、齐齐哈尔可开垦土地正向变化较大,占全省可开垦土地正向变化的39.7%、30.0%,哈尔滨和鹤岗次之;可复垦土地正向变化量鸡西最大,占全省52.7%,黑河和齐齐哈尔次之;双鸭山和佳木斯可开垦土地逆向变化较多,占全省 33.1%、26.1%,其次是齐齐哈尔、黑河和鹤岗;鹤岗和佳木斯可复垦土地逆向变化位居全省之首,共占48.0%。

图4 2006年黑龙江省各调查区各类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由图4可知,2006年黑龙江省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的整体状况,荒草地在各调查区均占较大比例,其中黑河面积最大,比例最高,其次是佳木斯、齐齐哈尔、绥化和鸡西;盐碱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农业区的绥化、齐齐哈尔和大庆;沼泽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的佳木斯和双鸭山,小兴安岭低山地林农区和松嫩平原农业区也有少量分布;苇地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农业区的齐齐哈尔、大庆和绥化;滩涂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其次是鹤岗、哈尔滨、佳木斯和黑河等地;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集中于黑河、鹤岗,伊春和齐齐哈尔少量分布;废弃压占破坏地,齐齐哈尔、鹤岗和黑河占全省49%之多,伊春和鸡西占全省12.6%;挖损塌陷破坏地集中分布于东部资源城市,鸡西58.2%、双鸭山和七台河6.74%,黑河也有分布;自然灾害损毁地,哈尔滨、鸡西、绥化、七台河有少量分布,其他地区没有。

三、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变化特征的考察总结

通过对黑龙江省2001—2006年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分析,结果如下:

这五年里,黑河、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伊春、鹤岗、鸡西耕地后备资源不同程度地增加;同时绥化、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不等幅地减少。各地区的相对变化率均大于全区变化率,大致空间格局为东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地农林区、西部小兴安岭低山地林农区。其中牡丹江变化最大,其次是鸡西、黑河、七台河、双鸭山等地。

可开垦土地正向变化黑河位居之首,齐齐哈尔、哈尔滨和鹤岗等次之;可复垦土地正向变化鸡西第一,其次是黑河和齐齐哈尔;双鸭山和佳木斯可开垦土地逆向变化较多,其次是齐齐哈尔、黑河和鹤岗;鹤岗和佳木斯可复垦土地逆向变化较大。这说明工矿型城市废弃地增加较多,导致可复垦土地相应增多。

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小兴安岭低山地林农区、松嫩平原农牧区和东北部三江平原农业区。其中黑河、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绥化和鹤岗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比较大,是耕地后备资源重点开发的区域;牡丹江最少,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率比较高。说明开发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生态化开发。

[1]唐旭,刘耀林,汪普查.城市地价动态变化监测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6):518 -524.

[2]罗格平,周成虎,陈曦.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3,58(1):63 -72.

[3]穆增光,孔金玲.基于RS&GIS的西部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以阜康地区为例[J].地理空间信息,2007(5):66-69.

[4]张树文,张养贞,李颖,等.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特征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4-56.

[5]雷国平,方天放,朱雪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8-29.

猜你喜欢
鹤岗鸡西黑河
一座网红城市的日常
一座网红城市的日常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努力让鸡西发展更快人民生活更好生态环境更优 全力开创鸡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局面
到张掖看黑河
如何把鹤岗打造成中俄界江旅游胜地
《鸡西石文化》出版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鸡西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能效分析
鸡西矿业集团瓦斯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的实践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