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子夜》文学创作
——以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公债为中心的考察
李丹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子夜》为代表,从近代经济史视野剖析茅盾笔下的公债,阐述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公债的概况,包括发行公债的背景、原因、种类以及公债的实际用途。并以中原大战为例分析主要由于时局与军阀混战的因素抑制公债价格,从而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因政权合法性受到挑战而忙于征战,现代化民族国家的缺失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论。
《子夜》;公债;现代化;民族国家
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变动影响了文学创作,许多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左拉等人,其文学作品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表述,曾使恩格斯发出如此慨叹:巴尔扎克小说“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①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同样,中国近代以来的《老残游记》(刘鹗)、《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吴趼人)、《孽海花》(曾朴)、《交易所现形记》(江红蕉)等文学作品描写了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但这类小说描写经济现象只是将其作为衬托小说主题的一种背景或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经济描写在全书并不占主导地位。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群中,关注经济问题且以其创作深刻解剖社会经济状况的莫过于茅盾。茅盾在其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常常有一个确定不变的视角:从社会经济切入,反映、解剖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巴尔扎克、左拉等人相比,这是茅盾的独特性所在,也是其优势所在。茅盾从经济视角透视社会问题,正是其创作的过人之处,其文学创作影响丰富了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创作题材,由此在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包括《子夜》、《春蚕》在内以《一千八百担》(吴组缃)、《丰收》(叶紫)、《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等为代表的以描写当时城乡经济破产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来源的“破产小说”。茅盾的文学创作为历史研究尤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为当今的文学创作与评论提供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契合点。同时,也为我们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理清近代经济的发展脉络,解读近代文学创作的素材构成,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探讨空间。
19世纪中叶,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促成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传统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直接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步入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寻求着走向现代化之路,历经沧桑巨变,现代化的实现总是步履艰难,前路漫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战争的结束,西方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特别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向中国倾销“过剩商品”;同时,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外部政治压力加之国内连绵不断的征战讨伐,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使中国社会,从城市到农村、市镇,从金融业到工业、农业、商业。从资本家到农民、商人,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茅盾创作了《子夜》这部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现状的文学作品。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后,受到国民党政府的严密监视,不便公开活动,加之自身健康状况不佳,就常到一位亲戚的公馆和一些同乡故旧晤谈。这些同乡是公馆的常客,他们中有开工厂的,有银行家,有商人,也有正在交易所中投机的。从他们那里,茅盾听到了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言论,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也看得更清楚。彼时,正是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津浦线上大战,而世界经济危机又波及到上海的时候。“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压迫和农村动乱、经济破产的影响下,正面临绝境。……翻开报纸,满版是经济不振、市场萧条、工厂倒闭、工人罢工的消息。”①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我走过的道路》(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页。公债市场的变幻莫测更是早就成为公馆里各色人等“闲谈”的主要话题,公债市场的每一丝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工业家、金融家、交际花,甚至是普通市民的神经。在公馆的时光,对社会时事有着敏锐嗅觉的茅盾亲身体会和了解到了有关公债的各种各样丰富的感性认识。当时茅盾就有积累这些材料,加以消化,写一部小说的想法。这部小说即后来的《子夜》。
此外,1930年进行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对茅盾创作这部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茅盾阅读了当时一些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文章,把自己观察所得的材料和他们的理论对照,更增加了写小说的兴趣,力图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驳斥“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理论,以及“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②茅盾:《子夜·再来补充几句》,《茅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62页。等理论。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不过是一枚催生针,《子夜》更是茅盾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感受的结晶。
茅盾在创作《子夜》前,作过大量细致的经济调查。茅盾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各个交易所,有时他挤在生意买卖的人丛中打听行情,神情是那样认真,又是那样老练;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在交易所里看人家“发狂地做空头”,接触并体察各类企业家到处“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工厂”③茅盾:《我的回顾》,《茅盾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这些都成为茅盾的日常课程。在此基础上,茅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传世之作《子夜》于1933年2月出版。
《子夜》的中心人物吴荪甫,被称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④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第81页,第127页,第43页。,他凭借游历欧美获得的眼光见识和“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⑤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第81页,第127页,第43页。,在双桥镇开办了发电厂、米厂、油坊、钱庄、当铺,又在近代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上海开办了丝厂。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典型。他们的理想是“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前进,汽车在驶进原野”⑥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第81页,第127页,第43页。。他们还打算扩大现代实业的辐射力,使自己生产或经销的产品如灯泡、热水瓶、洋伞、肥皂、橡胶套鞋,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
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1930年的春末夏初,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再次爆发为内战即中原大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之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记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
在民族工业奄奄待毙的危急关头,吴荪甫的处境举步维艰,他的产业发祥地双桥镇被“农匪”破坏,他在上海开办的裕华丝厂也因竞争不敌日本丝和人造丝,渐渐不景气。1930年内战爆发的时候,“上海一埠是现银过剩。银根并不要紧,然而金融界只晓得做公债,做地皮,一千万,两千万,手面阔得很!”⑦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第81页,第127页,第43页。吴荪甫本不赞成投机公债,然而为迅速扩充资本,迫不得已也投机公债,以益中公司为大本营,与美国资本家的掮客赵伯韬展开了公债市场上的斗法。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最初十年,发行公债成为一项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子夜》中的各色人物都同公债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吴荪甫、杜竹斋、赵伯韬之流不用说,甚至交际花刘若英在公债上也有投资,她去世的丈夫、因投机公债欠下巨额债务而外逃的哥哥、现任公债市场经纪人的公公陆匡时都曾在公债市场上“一显身手”,但不幸的是也都在历届的公债风潮中摔过跟头。众人甚至在吴老太爷的灵堂上大谈特谈“标金”、“大条银”、“纱花”等实物公债。至于《子夜》中主要涉及到的“关税公债”、“裁兵公债”、“编遣库券”等被众人戏谑为“棺材边”的公债都是属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交易范围。当时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以及全国各地的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几乎全部集中在政府公债上。1927年公债成交量只有2.4亿元,到1929年已经增到14亿元,1931年更是高达39亿元,为全部公债发行额的3倍以上①张春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5期,第90页。。公债本身高额的利润和投资可能获得的巨大利润,对于人们投资公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投机公债甚至已经成为当时一种谋生求财的方式。无论是银行、钱庄、工厂老板、商店经理、少奶奶、交际花乃至达官贵人,大多在公债市场上投资。《子夜》中的金融巨头杜竹斋、丝厂老板朱吟秋、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军官雷鸣参谋、“灰色教授”李玉亭、交际花徐曼丽以及为了“避难”来上海的大地主冯云卿等都在公债上一显身手。公债市场上胆小的“套套利”,胆大的则把全部身家性命孤注一掷地押在这种买空卖空上,真是热闹非凡。《子夜》中的火柴厂经理周仲伟所说的金融界“把资本运用到交易所公债市场,一天工夫赚进十万八千,真是稀松平常”②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74页,第75页。。冯云卿也是一例,这位以诗书传家的寓公为了能够得到公债市场上的准确消息,不惜使用“美人计”,利用自己十七八岁的女儿,到“公债魔王”赵伯韬那里刺探消息,因他的女儿不懂“空头”、“多头”这些最基本的公债常识,而误解了赵伯韬的公债消息,致使把全部财产都投在公债市场上的冯云卿在公债投机中倾家荡产。茅盾的《子夜》所描述的公债投机惊心动魄的场景,不过是近代中国公债投机的一个缩影而已。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大多数各派地方军阀只是形式上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种表面上的暂时统一,很快演变为公开的分裂与争斗,互相间兵刃相见,混战连绵不断。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地方军阀的战争,规模最大的是蒋、冯、阎中原大战。1930年春,冯玉祥、阎锡山联系其他反蒋派组成讨蒋联军,起兵反蒋。讨蒋联军集中70万大军,与蒋介石的4个军团于5月11日在豫东、皖北、鲁西三角地带正式交火,中原大战爆发。因为战事的胜败关系到公债市场上“多头”和“空头”们的收益,“中央军”以及“阎军”、“新桂联军”的军事动向就成为吴荪甫、王和甫、孙吉人、杜竹斋这些在公债市场上投机的工厂主、金融巨头们每日关心询问的话题。
在这次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最终战胜了阎锡山、冯玉祥和汪精卫。中原大战历时七个多月,双方投入的兵力达一百多万,死伤三四十万人③史全生:《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使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整个国家的元气大伤。战争消耗了巨大的财力,军事被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子夜》中的汪派政客唐云山一语中的:“中国不是没有钱办工业,就可惜所有的钱都花在军政费上了。”④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74页,第75页。军费成为广大民众的沉重负担,它占去了南京国民政府开支中最大的份额。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虽然有长足进步,却赶不上飞速增长的浩大开支。军费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平均每年都在3亿元以上,占总支出的50%⑤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财政当局为应付巨额军费,在税收搜刮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借债来补苴。
但当时中国的国际债信极其低落,晚清和北洋政府遗留下来的大笔外债没有清理,南京国民政府根本没有希望从国外得到借款。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拿不出资金输出国外。既然借不到外债,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乞灵于国内公债。
从1927年5月1日到1931年的5年中,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铁道部和资源委员会共发行“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卷烟税国库券”、“善后短期公债”、“津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民国十七年金融长期公债”等30种计104,500万元的公债债券,平均每年发行约20,900万元,以1931年发行42,100万元为最高数额。上述数字尚不包括省市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
这10亿多元的公债又是如何使用的呢?
1929年4月20日立法院通过《公债法原则》,规定了公债的四种用途:用以具有偿付能力而不增加国库负担的生产事业的投资,具有冒险性质的事业除外;用于国家重要设备的创办,如国防设备、教育设备、卫生设备等;非常紧急之需,如对外战争及重大天灾等;整理债务之用;此外《公债法原则》还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募集公债,均以不得充经常政费为原则”,并且“凡经指定用途之公债收入,不得移作别用”①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1页。。我们以这些规定为标准分析公债收入的使用情况。
各公债条例上明白规定军费用途的为2亿元,占总额的19.14%;规定为补助国库作经常政费的达43,300万元,占41.44%;供善后用的为14,800万元,占14.16%;而赈灾、发展铁路电政和救济民族工业的债款总计只有8,900万元,仅占总额的8.52%;其余占总额16.75%的17,500万元的债款则用于整理、调剂金融。发行额中60%以上用作政费、军费支出,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所谓政费(即条例上规定的补助预算不足及充国库周转),也是用作军费支出,1927年到1931年的5年中军费支出(中央政府)总计为20,200万元,政费总支出为12,200万元;三次善后公债也是用于军费;此外二十年金融公债8,000万元并未按条例用于调剂金融,而是用于当年军政各费。综上所述,在总计104,500万元的公债中,用于军政费的实际支出为86,100万元,占债务总额的82.39%,而用于赈灾、生产事业、铁路电政和整理债务金融等,总计不过18,400万元,仅占总额的17.61%。
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巨额公债,如上所述并没有用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及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是把这些社会财富用作与地方军阀的战争及围剿共产党,以此来巩固国民党政权的稳固。面临此种现状,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代表的工业家们发出“这简直是断送了中国的民族工业”②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202页,第220页。的慨叹。
《子夜》中的各色人物均多多少少在公债市场上有投资,抛开吴荪甫、杜竹斋、赵伯韬这些工业、金融业巨擘不论,就是有“灰色教授”之称的李玉亭也在公债市场上摸爬滚打一番,并且后来因为投机的失败而改为研究诉讼学。公债市场上投机带来的利益,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在公债上发狂,那么公债的价格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公债市场的价格涨落,其制约因素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公债本身的原因,如基金的虚实、保管的优劣、数额的多少、利息的轻重、还本的远近、已抽签的期数、抽签是否按期、付息是否按期等;第二市场本身的原因,“如(一)商业之兴替,(二)金融之缓急,(三)市拆之高低,(四)金价之涨落,(五)多空之操纵”;第三其他间接原因,“如(一)天灾之流行,(二)时局之变动,(三)财政之枯裕,(四)有关当局之去留,(五)有关当局之操作等”③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东方杂志》,第27卷第20号,1930年10月25日。。由于当时时局极不稳定,时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前途难以捉摸以及军阀的大混战,所以公债市场上的价格涨落都直接与时局和军阀混战有关;同时,金融巨头的操纵也非常重要,《子夜》中的冯云卿向何慎庵言道:“你说公债的跌涨全看前方的胜败,可不是吗?然而也不尽然。大户头的操作也很关重要;他们扳得转!”④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202页,第220页。这位初来乍到的土财主凭借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深谙其中之道,利用自己的女儿迷惑大户头赵伯韬,以便及时获得公债市场的确切信息。
现以中原大战期间的1930年6月公债市场中的主要公债关税、裁兵、编遣的价格涨落为例,说明时局和军阀混战对公债价格的影响。本月陇海湘鲁各地,战场形势对国民党中央军极其不利,时局紧张,债市涨跌变动剧烈。3、4日市场上关于时局的谣言颇多,“市场人心虚弱,卖气大盛,承前月趋势,一致暴降,4日,编遣约跌三元,关税、裁兵跌一元半左右,金融、善后、续卷亦跌颇巨,5日下降尤劲,编遣近期及裁兵远期开盘就跌至限价停拍,关税、编遣、裁兵各跌三四元,其他亦跌一二元不等。”6月18日后时局再次紧张,湘鲁战场上国民党中央军军事不利,同时阎锡山的晋军接受津海关,此消息使得人心大震,投机抛出与心虚求售出者甚众,各债价先后下降剧烈,“其中编遣最低达四十七元,关税曾跌为五十八元,债市趋势倾疲。21日市场形势一变,湘省局势乐观,鲁北亦已无事,加之津海关事,中央亦有相当办法,市上投资买进者陡增,空户亦从事补进,债价急激返涨”6月25日市场忽然传闻时局恶劣,湘鲁地区战事紧张,一时人心大震,卖出涌旺,而买方情形,反而涣散,“编遣、关税期货均跌二元数角,裁兵甚至下降达三元”①《金融及商品市况·证券》,载《商业月报》,第10卷第7期,1930年7月25日。。后来几日债市持续下跌,尤以关税、编遣、裁兵下跌为巨。1930年6月的债市价格涨幅情况最能反映出中原大战对债市的影响。
《子夜》把历时七个多月的中原大战浓缩在春末夏初的两个月中,生动地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美国金融资本的买办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斗法”再现了中原大战对债市价格波动的影响。
吴荪甫、赵伯韬最初联合做“多头”,共同击败其他做“空头”的投机者。这次斗争是在公债出现跌风的趋势下开场的,这对希望回涨的“多头”是很不利的。赵伯韬拍着腿大笑说:“花了钱可以打胜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花了钱也可叫人家打败仗,那就没有几个人想得到了。”他们采用贿赂西北军“打败仗”的办法使国民党中央军暂时获得胜利,公债立即暴涨,从而做“多头”的获胜。当各报纸上大书特书中央军在陇海线上的胜利消息时,交易所里“空头们全来补进,涨风极厉害,几乎涨停板。”②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206页,第273页,第297页,第345-346页,第64页。
第二次斗法赵伯韬仍做“多头”,吴荪甫做“空头”。这时的战局很不稳定,一会传说“上游武汉方面却一天一天紧,张桂联军突然打进了长沙”③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206页,第273页,第297页,第345-346页,第64页。,这对希望公债回跌的“空头”是有利的;但一会儿又传闻长沙还在中央军手里,这又对“多头”是有利的。最后“张桂军要退出长沙了!”④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206页,第273页,第297页,第345-346页,第64页。这一消息突然传来,把“空头”们惊呆了。结果是吴荪甫、杜竹斋、王和甫、孙吉人四股合成的益中公司,由于公债下跌而损失了八万。
第三次斗法益中公司改做“多头”,赵伯韬做“空头”。吴荪甫等人做“多头”,当然希望战事有利于中央军,希望公债不断上涨。传来的消息却是“阎军全部出动了!德州混乱!”为挽救不利局面,吴荪甫只有“运动经纪人提早两天办交割!”⑤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206页,第273页,第297页,第345-346页,第64页。用提早结算的手段制止公债下跌,勉强争得一个“不进不退”的结果。
最后一次的决斗,赵伯韬做“多头”,他打算利用“内国公债维持会”的名义电请政府禁止卖空,吴荪甫们的办法是调集一切资金全部投入公债市场,吴荪甫甚至把自己独办的丝厂和公馆折价做抵押,并且积极拉拢杜竹斋也做“空头”,建立攻守同盟,增强实力。决定吴荪甫们命运的最后一搏紧锣密鼓地开始,一百五十万的裁兵公债全部抛在市场上,挂出牌子来却是步步下跌!千钧一发之际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杜竹斋却乘吴荪甫压低价钱的机会,拼命扒进做了“多头”。这对吴荪甫而言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吴荪甫失败了,“空头”们失败了。这个失败早在踏足投机公债市场开始的那一刻已然来临,只是抱有实业救国理想的吴荪甫浑然未觉。
通观《子夜》这部文学作品赖以支撑的历史叙事环境并联系其提供的具体叙事环境,可以清楚地看到,吴荪甫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现代化缺失——一个合法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即对外能够抵抗压力威胁、对内能够合理化地组织动员社会资源实施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而现代化民族国家的确立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现代化的重要标识。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迄及《子夜》呈现的文本环境——20世纪30年代,表面上,吴荪甫们处于具有民族国家形式的、统一的全国政权之中,但实际上,这个政权统治下的泱泱中国,不仅有众多不隶属于统治范围的外国租界和外国势力的存在,更有实际上各自独立为政的诸多地方军阀势力和遍布数省、形成燎原之势的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存在。这些多股势力的存在,都对国民党中央政权存在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使表面上号令全中国的国民党中央政权一直深陷于合法性的危机之中,因而这个中央政权的重中之重,自然是全力解决对其合法性的挑战。为自身的合法性而忙乱的政权无暇无力为民间的现代化追求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而没有这些最基本的现代化条件和保障,吴荪甫们不论是来自民族主义还是来自个人利益驱动的现代化追求,必然遭遇重重阻力,道道困难。正因为如此,所以不是在商言商而又吃尽苦头的吴荪甫发出“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⑥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第206页,第273页,第297页,第345-346页,第64页。的感慨,在其话语之内和话语背后就包含着这样的历史叙事和时代意识形态内容。
[责任编辑:翁惠明]
K26
A
1003-8353(2012)06-0087-05
李丹,女,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