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沛,赵天舒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陈季同和他的《中国人自画像》
赵 沛1,赵天舒2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近代翻译家陈季同被誉为“中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他用法文著书立说,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社会、政治,竭力纠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误解与歧视,他的法文著作《中国人自画像》,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吻向西方社会描述中国的风俗文化,为招致非议的纳妾、弃婴、裹足等陋习辩护,努力展现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中国人自画像》开辟了中国人用西文著书立说的先河,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中西文化交流
晚清有一位中国人用法文著书立说,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社会、政治,竭力纠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误解与歧视,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①曾朴:《征求陈季同先生事迹及其作品》,《真善美》,第二卷第三号,1928年7月16日。的“文学先驱者”的近代翻译家陈季同。晚清半殖民地社会,伴随着西方侵略的脚步,西方文化强势殖民侵入,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从赞美、羡慕、仰视变为贬低、侮蔑、俯瞰,西方的报刊中到处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报道,面对这样一个恶劣的外部环境,陈季同作为晚清第一批留欧学生及早期的驻外使节,奋而反驳,用法文写成《中国人自画像》一书,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吻向西方社会描述中国的风俗文化,为招致非议的纳妾、弃婴、裹足等陋习辩护,努力展现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中国人自画像》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人用法文创作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著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的祖宗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中国就有了这么精致优雅伟大的文明。”②J.D.Spence,Chinese Roundabout,W.W.Norton&Company Inc.New York,1992 p.81-83.这可以说是鸦片战争前西方社会对中国文明的基本认识。自十四世纪中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将古老的东方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以来,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在欧洲社会掀起了“中国风”,随后而来的耶稣会传教士们更是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富庶美丽辽阔的东方古国,历史悠久,文明深厚,崇尚儒家经典,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着。中国成为西方人的文明梦。“中国又一次活脱脱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的人民受过那么良好的教化,遵循着他们祖上先贤的礼乐诗书的陶冶,他们礼貌、优雅、品性高贵。它的这些光荣足以胜过我们这些欧洲国家。”③Knud Lundbeak,T.S.Bayer.Pioneer Sinologist,London and Malmo,1986p.43-92,p.60-68.西方人对这个神奇而富庶的国度充满了渴望,这些来自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的赞美、夸大和一厢情愿的片面描述展示着中华帝国的富庶、华贵、秩序、道德以及伦理和智慧上的优越。
到19世纪末,欧洲各国均已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迅猛,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肆的殖民运动,坚船利炮使欧洲人的自信心倍增,反映在文化交流方面,“欧洲中心”成为他们审视其他文化的基本态度。而此时的中国已积贫积弱,欧洲各国对中国也由赞美进而觊觎最后是企图占有。为了殖民扩张的需要,在文化上诋毁侮蔑中国,他们用“残酷”、“顽固”、“狡猾”、“胆小”、“流氓”、“浑蛋”等贬义词丑化中国人④M.G.道森:《中国变色龙》,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把中国看成是抗拒任何时间发展变化的一片空间;法国人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典型的落伍、险恶,以恐怖镇压为基本手段的专制政体;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攻击中国的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和落后的组织管理形式;笛福在《鲁宾逊漂流记》续集中诋毁中国人不诚实、不卫生、伪善;美国的爱默生更把中国描述成为一具陈腐的木乃伊,是一具寂静、停滞、女性化的国度①参见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好逑传》的英译者朴赛认为中国人人格低下,惧怕新思想,中国人的思想是奴性的,精神是僵化的,他们缺乏想象力②参见[德]顾彬:《关于“异”的研究》,曹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尤其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欧洲的报刊杂志到处充斥着对中国负面的报道,原来带着美丽光环的中国已经被西方完全刻毒、侮蔑的文字蹂躏得惨不忍睹,中国的形象已经完全被负面化了,被描绘成了文化封闭、人性卑鄙、唯利是图、诡诈而无良知的怪物。
陈季同的《中国人自画像》写作于中法战争期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对陈季同的著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陈季同与李鸿章渊源颇深,在中法战争中同属主和派,战争爆发前,陈季同作为李鸿章主和派的重要一员被派往巴黎进行斡旋,“密令于路过巴黎小住半月,查探该国执政情实。”③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十四》,清朝光绪乙巳年(1905)5月金陵刻本。与法国政界、商界要员进行外交斡旋,将清政府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的愿望传达到法国执政政府,力图维护和局,同时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探明法方对越南的态度,搜集各类军事、外交情报。“中国欲表其无寻衅之心,需调回驻越之兵;若能协力剿灭黑旗,更觉要好。”“今亦甚愿中国如前办理,先行禁止华民过界,一面不派华兵,听法国自靖黑旗,则凡事易商矣。”④张振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法战争》(1),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44页,第549页。“并探法国在越南兵丁、船号数目。”详细记录了法国海军在中国海、东京海口、东京沿海及西贡沿海的部署情况,“将以上各节摘要略禀告李大臣。”⑤张振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法战争》(1),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44页,第549页。陈季同将在巴黎期间的频繁外交活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份《巴黎半月密记》呈送给李鸿章阅后被抄送总署以备咨询,《巴黎半月密记》对李鸿章处置越南战事产生了一定影响。
法军驻越统帅李维业中校被黑旗军擒斩后,中法战争一触即发,陈季同在这种严酷的局势下,仍不愿放弃和平的希望,极力想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和平解决。然而,事与愿违,法国政府不顾清政府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的愿望,单方面发动战争,中法之战爆发。战争爆发后中国驻法使馆降旗,官员撤离,陈季同奉李鸿章密令“改装密探”留居在巴黎“确探舆论情伪。”⑥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卷四十五,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光绪十年七月上。此时巴黎报刊杂志到处充斥着侮蔑、丑化中国的报道,《喧嚣》日报1859年10月4日刊登的漫画家奥诺雷·杜米埃的题为《中国人的好主意》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一门大炮的旁边站着主仆两个中国人,仆人手执毛笔,傻呵呵地盯着自己刚在炮筒上画好的竖线,主人则张着大嘴、腆着大肚子,得意洋洋地在一旁观看。漫画的题目下方作者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吻写道:“法国人要是看到我们也有加了膛线的大炮,可要轮到他们被耍弄了。”⑦《喧嚣日报》,1859年10月4日。尖刻地嘲笑了战争中装备落后、无力还击的中国军队。
为使法国公众乃至西方公众能够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情中国人民,陈季同在巴黎《两个世界》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十八篇题为《中国和中国人》的文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目的就是要纠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文章的发表在法国政界、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国普通公众了解中国、理解同情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起到了一些作用,甚至可以说它在舆论上对解决中法越南问题间接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不久陈季同在这十八篇文章的基础上略加修改并增加了三篇文章写成了《中国人自画像》一书,于1884年7月10日由巴黎加尔马恩·莱维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除序言外共20个章节,其中包括中国人的家庭、婚姻、离婚、宗教、哲学、教育、育婴、妇女、士人、劳动阶层、社会阶层、报纸舆论、诗歌谚语、祖先崇拜、远古史、娱乐等等,另外还有《欧洲社会》和《东方和西方》两个章节,全方位地将中国文化、风俗,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吻详细介绍给了西方社会,并对东西方文化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中国人的眼光出发对西方文明作出评判。《中国人自画像》中描述的社会是陈季同心目中理想化的中国社会,对西方社会大加批判的陋习极力进行辩护,虽然描述的过于理想化,辩护显得苍白无力,但对于西方公众而言,能从一个来自中国人的笔下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美丽中国,对纠正偏见、误解,从而正确地看待中国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中国人自画像》中,陈季同对中国文明赞赏有加,“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民族可以声称拥有一个文明体系,可以声称其文明自成一体和富于独创性,唯独我们拥有这份光荣。我们没有模仿过任何人,中国文明只存在于中国。”①(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而对西方文明则更多的是给以批评,在他眼里“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具有侵略性。”“人们喜欢的是喧闹和硝烟,荣誉之花只能在废墟上绽放。”西方侵略者留给中国人的形象只能是“鸦片商人”和“传教士”,“因为一些人让他掏腰包毁掉了自己的身体,另一些人则扰乱他的思想。”“我们永远无法在穷兵黩武中看到任何文明的迹象,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这是回到了野蛮时代!”②(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丰富多彩的旅欧生活,让陈季同不时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巴黎期间,陈季同将自己记录的日记称为“问号”和“惊叹号”,足以说明西方文明对他的强烈冲击。作为“尝过西方大树上的果实之人,深知这种果实色泽艳丽、滋味鲜美,也知道欧洲乃世界上一方值得游览的美丽土地。但是,欧洲的一切只不过可以满足享乐的生活,就连最无所用心的人最终也不免厌倦。”③(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在陈季同看来,西方社会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写道:西方“伟大文明向我们呈现的只有惊奇,而非一种规则的状态。它不像刚从坩埚里提炼出来的金锭那样,表面平整而光洁;它是一块矿石,其中既有纯金的矿脉,也有混杂的合金,还有石灰质,……令人目眩的豪华不过是新奇之物,而非真正的进步。”“在欧洲,男人找个情妇并不难,在基督教社会里并非没有两处家室的风气。”这种现象造成“这些从风流韵事中诞生的孩子被抛到生活中时,他们的身份会沾染上无法洗刷的污点,落得个生活无着,无家可归。”“这些罪恶远比纳妾制度的粗暴要严重得多④(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陈季同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纳妾制度是“某种合法的情妇。”纳妾所生育的子女,也具有合法的身份,这比西方社会的情妇要优越的多。另外他对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持否定态度,“西方社会人心之冷漠令我震惊。人们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相反,还有人写道,这种情况令人开心。这一事实不值得颂扬。”⑤(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当然,陈季同并非认为西方文明一无是处,至少他“十分欣赏欧洲的报纸。”认为“它帮助我们度过愉快的时光。旅途中,它时时随侍你的左右,在任何车站你都可以见到它。瞥见它的标题,你就会觉得赏心悦目,一份报纸在手,羁旅不再孤独。我想对报纸最好的赞美莫过于此了。”并为“在中国,找不到一份类似于欧洲的报纸”⑥(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而深感遗憾。
身陷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的陈季同,在对中西两种文化差异时时比较中表达了“孰优孰劣”的些许困惑,“在许多事情上,这两种文明是相反的,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都不同于欧洲人。这是好是坏?我不知道,只有未来才能做出裁决。”⑦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对于晚清知识分子的陈季同来说,能认识到这种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实属难能可贵。
旅居欧洲十六年之久的陈季同深深感到“中国是世界上遭误解最深之国家。”他写道:“人们向我提出的问题显示出最不可思议的无知,就连那些声称从中国旅行归来后写成的书籍,讲述的也都是最荒诞无稽之事。”而这一切的“谬误往往由成见引起。”因而,陈季同决意要“像一个欧洲人那样思考,”⑧(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实事求是地描述中国——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了解来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并愿意就研究所及,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的异同所在。”⑨沈瑜庆:《陈季同传》,载《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中国人自画像》一书就是为了塑造并向西方展示一个理想中的传统中国形象。
在《中国人自画像》一书中,陈季同对君主专制的集权主义的政治结构给予美化和推崇。他写道:“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和政府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础。”“君主是我们整个大厦中的拱顶石,他是所有家庭的家长,是所有的人应当效忠的长老。为君主效劳就是为普天之下的家长效劳,同时也为自己的家庭增添光彩。”⑩(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第69页、75页、72页、70页,第134页,第135页、42页,第13页,第61页、63页,第1页、第4页、第2页,第8-9页。在他的另一本法文著作《吾国》中,他表达了对专制君主的赞美:“统治我们的皇帝本人光荣地声称自己是万民之父,结果,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拥有四亿子民。在他的统治下,我们就像被监护的孤儿,自愿接受睿智的监护人的监护,他管理我们的财产,保护我们的利益,保证我们的福利和安宁。我们把他看作上天之子,就是说他具有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品德。因为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无数子民的命运,他会为广大帝国的利益倾尽全力。而且,我们的全部经典都确认了君父政体的必要性,并都将国家福祉作为政府的最终目的。”①(清)陈季同:《吾国》,李华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季同认为宗法制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孝”则是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诗经·大雅》“有孝有德。”以孝敬祖,以德配天。“对父母的尊敬之情或者孝心处处可见。它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孝道十分重要,其特点表现在父母享受子女的一切服务这一事实上。”②(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面对西方社会对中国传统孝道是“颂扬个人的服务和公共义务,但确忘却了普遍的人权”的指责③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陈季同认为孝道“显示出东西习俗上的深刻差异。”批判西方的家庭观念的淡薄,指出“在西方,家庭不再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而存在,除了建立起一些为了获得意外的遗产时才有用的关系,它没有别的好处。”④(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强调“孝道”对稳定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对君主的忠、对父母的孝、夫妻之间的节、兄弟之间的义和朋友之间的信。……人人都有必要热爱家庭并维护其古老的秩序。”⑤(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所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他更是大加赞扬,并自豪地宣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一制度更民主的原则了。”他写道:“在中国……最贫穷的父母也可以将孩子送到义塾上学,学校既有白天上课的,也有晚上上课的。因为就学的孩子为数众多,因此学费非常低廉。”“中国的等级制度不是建立在资历而是建立在能力之上。……论资排辈是一个错误。秃顶并不意味着人的价值,我从各部年轻的主事们身上充分认识到资历的缺陷,因而愈发赞赏我国当权者取消论资排辈实乃明智之举。”而“在西方世界的体制中,……也没有任何人向我指出过比向全体公民开放的科举考试更为优越的制度。”因为在中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参加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功,光宗耀祖,所以,科举考试制度“应该得到一切有识之士的钦佩和认可,……因为那就是和平与平等。”⑥(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
在《史前时代》一章中,陈季同骄傲地宣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并且有着人类最真实的传统。”“当我们的治国方略施行已久,而埃及君王们的法典还尚未颁布。”“它是人类社会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⑦(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用诗体写成的。”“传统在和谐的诗句中得以传承”⑧(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陈季同凭借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将被誉为“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的《诗经》翻译成法文,并翻译了大量的“抒发了我们的全部向往,对和平、劳作和家庭的热爱,对绝对权力的尊崇以及对长者的敬爱”的诗歌,并称这些诗歌“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⑨(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在陈季同笔下,以宗法制为纽带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平等和博爱,”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帮助落难的朋友是一种习俗,……不但富人会助穷朋友一臂之力,而且穷人也会帮助更穷的朋友。倘若你属于文人阶层,你的所有文人朋友都会解囊相助;倘若你是劳工,你的劳工朋友也同样会伸出援手。……人不是孤独无援的。”⑩(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段映虹译,第8页,第8页,第9-10页,第54-60页,第78-79页,第117页,第121-122页,第13页。淳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陈季同向西方社会展现了一个“茶香之间可爱的中国人。”盛成:《海外工读十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陈季同和他的《中国人自画像》开辟了中国人用西文著书立说的先河,将来自中国的声音直接传达到西方社会,虽然描述的是他心目中理想化了的美好中国社会,对西方社会非议的弃婴、裹足、纳妾等陋习也进行了矫枉过正的苍白辩护,略显“失真”之嫌的描述,还原到中西文化冲突中处于弱势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社会刻毒、侮蔑的文字蹂躏得惨不忍睹的历史中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陈季同在黑暗之中的呐喊对于纠正西方社会的偏见、轻视、误解,让西方公众了解真实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人自画像》一书的出版成功及多达11次的再版,并被翻译成英、德等多个国家的文字或许是很好的说明。
[责任编辑:翁惠明]
K25
A
1003-8353(2012)06-0083-04
赵沛(1965-),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教授;赵天舒,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