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科举制度再考

2012-03-28 16:07杜成辉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大理

杜成辉,罗 娟

(1.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商丘 476000;2.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 530006)

大理国科举制度再考

杜成辉1,罗 娟2

(1.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商丘 476000;2.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 530006)

根据对同刻一石、同一作者的《大理国上公高踰城光再建弄栋华府阳派郡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和《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的分析,认定儒、释、道三教兼通的碑文作者杨才照为大理国科举出身,“试郎”为大理国科举及第者之称号。大理国的科举制度不仅在考试内容方面与宋朝有差异,在称呼上也与宋朝有所不同。

大理国;科举制度;试郎;逸士

关于大理国的科举制度,笔者在《大理国科举制度钩沉》〔1〕一文中曾作了探讨,因资料所限,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今结合对姚安兴宝寺之《大理国上公高踰城光再建弄栋华府阳派郡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和《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的分析,对大理国的科举制度再作考据。

姚安县德化铭碑是云南省八大名碑之一。该碑一石三刻,阳面镌《大理国上公高踰城光再建弄栋华府阳派郡兴宝寺德化铭并序》,碑侧镌《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阴面镌《重修阳派兴宝寺续置常住记》。此碑原置阳派村兴宝寺,1962年移至德丰寺,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存于姚安县文化馆。《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和《嵇肃灵峰明帝记》同立于大理国元享二年(公元1186年),《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叙述了兴修兴宝寺的经过,颂扬高氏功德;《嵇肃灵峰明帝记》记录祭祀嵇肃山神之盛典。两通碑文书法竣整劲秀,骈散精练,堪称书文并茂的大理国名碑,是研究高氏世系和大理国官制的重要实文依据。

一、《兴宝寺德化铭并序》碑文的特点

《兴宝寺德化铭并序》首署撰者“皇都崇圣寺粉团侍郎赏米黄绣手披释儒才照、僧录阇黎杨才照奉命撰”,碑文赞颂高踰城光的功绩及重建兴宝寺之事,开首表明了作者的自然观。

盖闻率性之谓道,妙物之谓神。混成天地之先,独化陶均之上,体至虚之宅,无毒无门,运不隅之方,何固何执。未尝不出入五物,谁恻至变之端;周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知太始者,由之揆务,作成物者,宗之至能。形象分而变化斯章,动静常而刚柔乃断。玄凝易简之理,昭升久大之功,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混成天地之先”语出《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出自《易·系辞》,《易·系辞下》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虚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因为爻有阴有阳,往来变动不定,所以爻位称虚;大衍谓用大数以演卦,《易·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后称五十为大衍之数。这里把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阴阳互动、刚柔相推相济、生生不息的世界观和佛家以虚无为本体的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以虚无为本体、变化生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哲学思想。而了解领悟这种变化生成的道理,又必须从具体的事物入手。

异哉,仰观俯察,弗昧幽明之宗;原始反终,遂知生死之说。自有适有,难保疋于梦幻之常;从迷积迷,无穷况于风浪之起。至寂岂虚玄览,大觉忽目随眠,弗諼四誓之言,永矢大千之化。观净性于日种,孰类邹人;验白鷪于协生,岂匹虹渚。昭四门之远诫,忻厌驰而交怀;甘六岁之幽求,苦乐审其非道。术求旧于往证之式,济惟新于所化之生。发神足乎道场,吉祥暂铺草座;入慈定于树下,波旬立恸舆尸。光纵鹿园,五老顿忘于本制;德胜火室,三愚遂服于仁风。示化桥而摧我人,指恒河以明生灭。大教旁取于五性,不化而自行;法轮妙演于三时,不言而自治。旭亡照之极耀,幽篰圆监;动希声之大音,盲聩俱坼。遂使九十六种贯鱼而听命,三十六品拔茹以成群。阐微尘而开大经,倾宝藏而赈诸有,莫不十度成叙,六趣捐关。求名实者,息肩于玄围;尚清静者,同昧于大道。时来舍卫,鹙子奉命于衹园;暂上天宫,优王遂于檀像。即秽土以辟净刹,寄有相以述真常。欲使作三界之归依,为像法之洲渚。妙哉!恍惚无得而称焉。

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此段融儒、释、道三教旨意为一体,而以释教为主,属于大理国三教合一的代表之作。接着叙述兴宝寺的来历和高踰城光的家世。

盖此寺者,大蒙知军事布燮杨祯之所创也。年钟建极,委佐兵机,抗蜀衡蕃,惟公是倚。外则弼谐帝道,事竭于君;内则翼扇真风,心亡于法。卜兹胜地,创此精蓝,岁月已淹,痛哉圮毁。有公子高踰城光者,曾祖,相圀公高泰明;祖,定远将军高明清,已被《国史》。考,牧公高踰城生者,定远将军之长子也,积刚柔之粹德,钟岳渎之休灵。清明在躬,鉴澄波之千顷;风神绝俗,挺巨岳之万寻。率匡救于明朝,善弥缝于霸业。降德惟忻迈种,被恩未惮及人。战则如神,鄙圯桥之取履;政则凝化,踵合浦之还珠。义折四豪,功高五伯。懿哉!实抚期之明哲也。

“鄙圯桥之取履”出自张良圯桥下为老叟取履的故事,此处意谓高踰城光才能超过张良;“踵合浦之还珠”典故出自《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海出珍宝。原宰守并多贪秽,采求无度,珠遂徙于邻境交阯郡界。及孟尝赴任,革易前弊,未逾岁,去珠复还”,这说明高踰城光的政绩堪比孟尝。接着叙述高踰城光再建寺庙的事迹。

公高踰城光者,数当再索,庆袭余芬,天质自殊,龙章特异。夙蕴风云之气,早实仁义之怀。和恒内凝,英华外发。器茂识环之岁,兰桂有芬;志高还洛之年,清晖自远。敬义无失,忠节更坚,龙行而异虺吞声,鹗视而群翔铩羽。噫!未及庭训,伤素冠之兢兢;委事天伦,慕花萼之韡韡。恭尽秋霜之戒,友垂冬日之暄,肃肃焉,穆穆焉。输至诚于君兄,循肌肤于伯父。嗟乎!义以道合,事由运兴。不意蝇玷成瑕,南箕自远。乃与兄牧公及先君诸旧臣等议曰:大义不可无方,至忠不可无主。惟其平国大宰,定远将军,君臣之义最高,叔侄之分尤重。不异霍光辅汉,姬旦匡周,盛衰惟安,安危同力,在我子孙后嗣,弁兹厉世垂休。孤立一隅,介于大国,岂不谓事之末乎?然狐犹首丘,葵能卫足,不忘本也,姑可忽诸?

汉杨宝九岁时,见一鹰击一雀落地,拾归,以黄花饲三月余,雀愈,竟不返巢而居杨宝家,朝去暮来。忽一日,雀变为黄衣童,馈杨宝白玉环四枚,曰:“善藏之,将使君德高行洁,累世为三公。”这里以“器茂识环之岁”指高踰城光少年时即气宇非凡,深受儒家教育熏染。

乃与中国行成,独兴庙计,自此散从释道,缩甲抑战,公兄弟之力也。至哉!难不让于历试,位则退以居谦。郁其千里之才,擢以百成之命。奉旨则仁声已洽,下车则清风载兴。箪食壶浆,歌来苏而满路;逸民傲吏,辍考槃以登朝。乃煦以秋阳,威以夏日,坐甘棠而听讼,设庭燎以思贤,振平惠而字小人,弘义让以勗君子。民识廉耻,咸习管子之风;家足农桑,旁尽孟轲之制。辑理之暇,澡德玄源。恨不手布黄金,幸其肩于善施;日用留心白马,庶接武于汉明。伤德本之未滋,痛斯蓝之煽毁。遂乃俟子来之众,鸠心竟之工。妙启新模,式仍旧贯。喜得上栋下宇,尽合大壮之宜;矢棘翚飞,崛起斯干之势。穷山水之幽致,溢烟霞之佳趣。西则松风发夕,惊闻空谷之音;南则江月残朝,忽认灵台之镜;东临雾阙,近接应供之贤;北枕平波,远盻钓鳌之客。一一美丽,事事新奇。盛矣哉!信华州之佳境也。夫作而不纪,非盛德焉,乃揖儒流,粗成风烈。

“来苏”出自《书·钟虺之诰》之“傒予后,后其来苏”句,意为因其来而获得休养生息。《考槃》为《诗·卫风》篇名,《诗序》谓此诗系刺卫庄公“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考,扣也;槃为器名,扣之以成节拍,言自得其乐。“甘棠”为《诗·召南》篇名,诗谓周时,召伯巡行南国,曾在甘棠树下听讼,时人因敬爱召伯,相戒勿损伤这株甘棠,后因以“甘棠”或“棠阴”喻良吏惠政。“庭燎”为《诗·小雅》篇名,《郑笺》:“谓赞美周宣王勤于政事。”大理国提倡实行孔孟之道,高踰城光兴学尊孔,施行仁政,一副儒官形象。“子来”出自《诗·大雅·灵台》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句,谓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大壮”为六十四卦之一,乾下震上,即雷在天上,为阳刚盛长之象;“矢棘”出自《诗·小雅·斯干》之“如矢斯棘”句,“棘”指屋角。林义光《诗经通释》:“发矢急则其行愈直”;《斯干》为《诗·小雅》篇名,为帝宫落成之颂歌;“钓鳌之客”为唐李白自称,后用以比喻才能之士。文中所引全为《诗经》和《尚书》典故,运用自如,表现出极高的儒学修养。通观全文,以儒为主,辅以释道,徐嘉瑞先生评曰:“乃溶禅境文境为一,文章之上乘也。观高氏之多才,谁谓段氏之无人乎?然则杨才照者,不止高氏之妙笔,乃大理国之大手笔也”〔2〕314。

二、《嵇肃灵峰明帝记》的特色

嵇肃峰是姚安县境内一山,今其名仍存,兴宝寺在山之旁。《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为高踰城光祭祀阳派县(今姚安县)内嵇肃峰之神而作。祭祀山神属中国古来的传统,中国人自认是自然之子。皇帝为天子,一年之始,要率百官祭拜天地神明,求其保佑民泰物阜、风调雨顺,于山川之盛,如崇山峻岭,长江大河,也有祭奠。

如何编篡教材,怎样做到课堂教学生动灵活,如何使学生思想有效转化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学的方法。编撰教材要采用教、学、做统一的方法。课堂教学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课堂研讨、实践教学等方法,坚持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渗透,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效应。进学生头脑要多管齐下,加强自我教育、课外辅导、实践实训等方法,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描写嵇肃灵峰曰:

夫自人而粹者,天之道也;自天而纯者,神之道焉。运乾坤而变化何穷,妙万物而阴阳不恻。至哉!自天地川岳得其道者,无不以清、以宁、以渊、以灵。故流为江河,结为山岳。山岳者,艮之象也。《易》曰:“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言其止而不动也。噫!含泽布气以调五神,积高厚下而安四极,山岳之理可得而言欤?

这里表述的完全是儒学理念,用典也出自儒学典籍《周易》。

有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者,德摽镇地,高极配天;秀出太虚之中,结成元气之始,育灵孕圣,怀宝含章;谁是生甫之神,独称应昴之杰。千寻卓立,惊神剑之干霄;万仞削成,讶青莲之出海。霏霏膏泽,岂道徐州之车;霭霭丹霞,似拥芒砀之盖。风泉相涣,松竹共清。灵变万端,云雷未测。盖天府之巨镇,此方之灵佑也。

明帝为山神封号。“生甫之神”典出《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应昴”指应合昴星,相传汉相萧何应昴星而生,后用为颂扬宰辅之典。《初学记》卷一引《春秋佐助期》:“汉相萧何,长七尺八寸,昴星精。”“霭霭丹霞,似拥芒砀之盖”典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这里指嵇肃峰有帝王气象。

公奉命登庸,政成清谧,雅颂一变,山川再荣,顾此灵峰,郁为保障。乃修柴望之理,备方伯之仪,霸业无穷,永申如砺之约,令闻不已,岂无勒石之功!余志望郭生,愧述昆峰之赞,才非谢子;敢题庐岳之文,略叙风猷,以旌盛烈。

时元亨二年敦牂岁,徂暑月哉生明,试郎杨才照奉命记〔3〕。

“登庸”出《尚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孔传:“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将登庸之。”“柴望”出《书·尧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柴”,祭名。马融曰:“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燔之。”此处将前句的“柴”与后句的“望”作为一个词,属于另一种断句结果,为祭祀之意。“如砺之约”指汉高帝与群臣约曰:“太山如砺,黄河如带。”即所谓“白马之盟”。“郭生”指东晋文学家郭璞,“谢子”指东晋谢灵运,为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4〕。文中引用《易经》及《诗经》、《尚书》典故,作者不愧为儒学大家,行文寓散于骈,气势磅礴,典雅工整,艺术成就不逊于中原。徐嘉瑞先生评曰:“皆锻炼浑成,洵佳制也”〔2〕313。

三、“试郎”为科举及第者之称号

两篇铭记,结构严谨,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文章如行云流水,气势恢宏,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儒学素养。作者杨才照在《兴宝寺德化铭并序》中自称“皇都崇圣寺粉团侍郎赏米黄绣手披释儒才照、僧录阇黎杨才照奉命撰”,其“粉团侍郎赏米黄绣手披释儒”,当属儒官之衔;“僧录阇黎”为僧官之衔,即“阿阇梨”教派的“师僧”。杨才照称“释儒”,即儒佛兼通的师僧,“释儒”为偏正结构,其重点在儒,释为修饰语。文中两次出现才照之名,说明儒官与僧官称号有别。在《嵇肃灵峰明帝记》中,作者又自称“试郎杨才照奉命记”,过去多数学者误以为“试郎”与“侍郎”同意,为职衔,其实不然。

“试郎”实为大理国科举出身者之称号。在“皇都崇圣寺粉团侍郎赏米黄绣手披释儒才照、僧录阇黎杨才照奉命撰”中,作者用的是职衔,而在“试郎杨才照奉命记”中,作者用的是出身,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重复,因为二碑作于同时,又同刻于一石,如果使用同样的称谓,会使人感到乏味。此种写法,也见于其他碑刻中。“黄绣手披”过去一些学者推测为赏赐僧人之物,属于袈裟之类,然考之近年出土的《故溪□谥曰襄行宜德履戒大师墓志并叙》碑,文中称溪智因言行合于儒家“敬懃和信之四端”,“由是道隆皇帝降恩,赏以黄绣手披之阶”〔5〕,可见“黄绣手披”为赏赐儒者之物,而非对僧人的赏赐。该碑撰者署“逸士司直述”,为司直所撰溪智墓志,文中所述多为儒学理念,则“逸士”一词,或与“试郎”一样,为大理国科举出身者之另一种称号,而非通常意义上的节行高逸之士或者隐士,因为只有科举出身者,才有足够资格为像溪智这样的重要人物撰写墓志,而且隐士也不用于自称。

王崧《南诏野史》载:“段氏有国,亦开科取士,所取悉僧道读儒书者”〔6〕。郭松年《大理行记》载当时“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取士,皆出此辈”〔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基本肯定儒、释、道三教兼通的碑文作者杨才照,完全符合大理国科举出身者的条件,再结合其职衔与出身的资料,可以断定,“试郎”为大理国科举及第者之称号,其意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如同中原王朝之“明经”、“进士”等称呼一样。由此可见,大理国的科举制度不仅在考试内容方面与宋朝有差异,在称呼上也与宋朝有所不同。至此,大理国的科举制度已初见端倪。随着文物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我们对大理国科举制度的认识也将逐渐明晰。

〔1〕杜成辉.大理国科举制度钩沉〔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7):1-5.

〔2〕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张方玉.楚雄历代碑刻〔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3.

〔4〕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整理出版委员会.楚雄历代诗文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349-350.

〔5〕方龄贵,王云.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选录并考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7.

〔6〕郑祖荣.南诏野史点注〔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67.

〔7〕郭松年.大理行记〔M〕//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调查课题组.古籍中的大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63.

(责任编辑 杨朝霞)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Dali Kingdom

DU Chenghui1,LUO Juan2
(1.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Henan 476000,China;2.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fter analyzing the two inscriptions on the same tablet by the same author—Inscription for Rebuilding Xingbao Temple Y angpai County by Duke GAO Yuchengguang of Dali Kingdom and Inscription for Sacrifice to Jisu Peak God Yangpai County Baozhou,the author YANG Caizhao,proficient in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is identified as a scholar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y origin,and Shilang is the title for those passed the exam in Dali Kingdom.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oth in the exa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titl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etween Dali Kingdom and Song Dynasty.

Dali Kingdom;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Shilang;Yishi

K877.4:K207

A

1672-2345(2012)02-0005-04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8BZW082)

2011-11-14

杜成辉,编审,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大理
两只蝴蝶在大理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