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萌
第21届中南六省中小学美术教育协作交流会现场教学比赛于2011年11月22—23日在桂林举行。有关专家表示,本次活动是该交流会开展24年以来质量最高、氛围最好、选手平均年龄最小、最成功的一次。笔者参与了现场赛课的全过程,深受启发,颇有感触,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体现新课程目标:突出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本次大赛各节现场课中,可以看到一幕幕精彩片段:教师轻松地驾御课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愉快地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下,学生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并在课堂上丰富了视觉、触觉,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既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又及时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美化生活;在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灵感与创造精神被激发,美术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审美情操得到陶冶。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这次赛课现场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也就是说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知识建构。赛课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启发学生质疑,建立激励机制,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有利条件。他们在设计和具体操作课堂教学时,都注意到“启”“导”“引”“诱”。如桂林市民主小学匡婕老师的《编纸条》一课,教师播放传统民间竹编工艺的视频文件,启发学生探究纸条彩色编织的方法;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的符妙丽老师在《海口骑楼印象》里,通过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渗透,使学生感受和呼吸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气息;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杨青老师的《我们的双手会表演》一课,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沙子作为绘画材质,让学生在感觉、触觉和视觉的联合作用下自主合作,发挥潜力,快乐塑型。从这些课可以看出,教师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给学生一个尽情发挥的舞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隐性知识,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反省,使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并迅速内化为个人的智慧与价值,这些无疑都是目前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既获得知识,又提升能力,情感方面也得到体验。本次执教的大部分老师已经能够巧妙运用多媒体,结合演示与讲解,将三个目标蕴含于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流程独特,构思新颖,发挥自如,真正全方位体现了美术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如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李露凌老师执教的《迷人的动画片》一课,将各类动画片段全程播放,让学生充分领略卡通画夸张幽默的表现语言和特有的造型方法,然后提炼出基本技能(表情、动态)的表现方法,使学生通过提问、欣赏、讨论、设计、制作等环节,创造性地掌握知识與技能,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并在活动和评价过程中丰富了情感,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建构性学习形成知识结构,对学生来说,印象极其深刻,理解特别透彻,因为它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本次赛课就充分让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了解,认识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如《我们的双手会表演》一课设计的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沙画》录像片段,学生模仿沙画游戏,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沙画制作,运用的是“了解→认识→解剖→创作→评价”的科学过程,步步深化主题,这样的课堂突出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处处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
体现新课改理念:学生在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展开探究
新课程标准突出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即包括使学生具备美术知识、创作技能和基本的艺术态度。参加现场赛课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各个环节均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文化情境,要求学生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美术素养包括:面对物化的艺术作品,能及时作出独特的反应;能自如地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一定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及格调。该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认识有关美术内容和现象等问题;②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的把握;③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如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符妙丽老师执教的《海口骑楼印象》一课,教师带领学生浏览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街道图片,欣赏和剖析街道骑楼的设计匠心和实用效果,学生在欣赏繁华的街道建筑图片时,显得兴致勃勃。教师于是肆机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古建筑的奇特风格,透过建筑艺术的形式,了解风俗、解读历史,感受艺术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美术。所谓文化情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时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其作品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背景、环境、条件和特征。也就是说,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理解美术作品时,要将作品放在其创作时的特定环境中,既要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作品蕴涵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更完整,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明确地认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科学特征。如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杨明涛老师执教的《大树的故事》一课,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了解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等文学样式里的特定象征,以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涉及到象征意义的美术作品。在这里我们发现,美术教师通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学,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了美术文化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的、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广泛体验美术文化的美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美术文化熏陶和感染,对学生进行了完整的人格塑造。
创造心理学家阿曼贝尔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丰富的知识并不危害创造力,但是过多的规则却是创造的障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被绑住了手脚,失去了心灵的自由,那么他就无法发挥创造的才能。”现今的美术教材改革了知识结构,建立了知识教学欣赏、创造实践相结合、以造型艺术语言为基本结构的美术教学体系。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启发质疑,是引导学生活跃创造思维并进行艺术想象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不断修正审美思维定势,完善个人对美的评价,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本次赛课现场,《编纸条》教学对制作材料的探讨,《我们的双手会表演》教学对创作方式的探讨,《海口骑楼印象》教学对实用美术设计的探讨等,都是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引发学生的质疑,然后教师引导其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些课堂上可以明显看到,学生是在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里展开探究的。执教的老师努力让课堂成为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感,让所有的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帮助学生维持应有的热情和创作欲。 此外,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不可能有统一划一的标准答案,美术学科评价的弹性很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许多参赛课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体现课程的人文性:将人文精神作为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将人文精神作为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将美术教育作为单纯的技术训练的做法,而使单一的技术训练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课改教材编写在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在灵活处理教材时,大胆开发边缘学科和课外资料,挖掘课程资源,拓展知识领域。以上这些,在本次参赛教师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次大赛强调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吸取丰富的人文素养。选手们在处理教材和教法的选择上,都注意以最大限度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发挥艺术联觉、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做得很到位,每个环节都立足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如罗茜老师在执教《砖雕艺术》一课时,展示了大量象征中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砖雕作品图片,教师提示这些图片与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吸取丰富的人文素养,并在欣赏过程中体验美。教师在执教时,巧妙地配用了贴切的文字和优美的音乐,艺术的通感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受到感染和熏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還不同程度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
当然,本次课堂教学现场比赛也有不足之处,如部分青年教师在依据课型特征抓准重点、突破难点,实施有效教学,依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法和教学形式方面稍欠火候;在创设有效教学环境,依据学生关注的问题恰当地选用教具辅助教学以及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也有所欠缺;还有个别教师在深挖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教育功能等方面还做得不够,仍存在华而不实的课堂做秀现象,欠缺震撼心灵的教学创意;另外,个别教师仍需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
总的来说,这次现场赛课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和善于探索的精神。此次赛课反映了美术课堂改革已经步入了求实创新的阶段,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教学中已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次赛课就像绽放在深秋桂林的一束奇葩,是中国教学改革大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其优点和不足都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认真思考和探究。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