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旭日
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面上,在电视、广播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竭力宣扬着这样一种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就开发孩子的智力,如果不在上小学前就学习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陶冶孩子的心灵,你的孩子就不会“大有前途”。甚至说,如果“胎教”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在铺天盖地的喧嚣中,家长很难仔细分辨以上论调的对错,感觉“让孩子早点学东西也没什么不好”,便顺应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
那么,孩子能不能、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呢?童话大王郑渊洁认为,这得看家长对孩子人生的预期。假如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那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假如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么起跑先后,没人太在意,大家看重的是马拉松选手不断超越其他人、最后冲过终点线的一路精彩。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路漫漫”,恰如长跑,要诀是后劲要足;超强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合理的战术,缺一不可。与此相类似,儿童学前教育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而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被人们无限放大了。其实“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喊响,与社会上某些从业者们的利益不无关系,他们让这个“教育理念”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再到小学,到了幼儿园。诚然,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但让幼儿园小朋友过早卷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是急功近利,这会让很多孩子失去美好的童年。教育需要长远规划,学校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并不代表人生全部的教育内容,“成功学”“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一个人的起步并没有社会宣称的那么重要,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虽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推广,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忽悠”。
最近,一条关于德国立法禁止先修学校的微博引起网络热议。德国《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原文: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这里的“先修学校”,类似国内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儿童学前培训机构。在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小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教育要符合孩子天性,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小学前非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常识,二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三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超越逻辑,知识渊博而没有想象力只能复述前人的发现。所以童年时期的教育应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可以用事实证明: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人数的一半。换句话说,仅有8200万人口的德国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至于中国……我们有几个“神童”在国际比赛上得到奥数金牌,固然可喜,然而这不等同于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重大创造性成果。
就人生全部旅程讲,“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教育应该是终身的,要普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成才”的理念,把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