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教学参照注重方法引领
——《中位数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2-03-25 03:10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小学张惠玲
成才 2012年6期
关键词:平均数中位数自学

■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小学张惠玲

设置教学参照注重方法引领
——《中位数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小学张惠玲

《中位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它和“平均数”一样,是一个统计量。对于中位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或者计算,而是它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强化学生对统计的观念。

本着对知识系统的总体把握,凸显学习活动的问题性、现实性和综合性,沿着“为什么要引入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中位数→运用中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整节课中让学生体会这样的问题:(1)何时用平均数衡量数据?何时用中位数衡量数据?(2)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

1.最近,五年级的参赛选手参加了“走进数学王国”的数学邀请赛,五年级两个班参赛同学的成绩如下(课件出示:五年级两个班学生参加数学比赛成绩统计表):

五(1)李明张红王亮刘洋钱露晨范伟刘玲平均分得分100 97 95 94 91 87 84 92.6五(2)张远何玲赵健孙蒙蒙周洲王海云马一飞平均分得分100 98 97 96 93 90 60 90.6

问题一:哪个班参赛选手的总体成绩好?

问题二:如果96分及96以上学生获奖,你判断一下,哪个班的获奖人数多一些?

问题三:看到以上学生的成绩,特别是五(2)班的成绩,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五(2)班学生中有一人分数特别低,造成了平均分比五(1)班少,而其他人得分都比五(1)班同学高,获奖人数也比五(1)班人数多。

2.师:这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个过小的数,因而导致我们在判断获奖人数多少时,造成偏差。这说明:平均数在这儿不能够反映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那么,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学教材,感受新知

(一)学生自学教材例4,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2)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3)这个数一般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什么?

2.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105的例4,努力弄清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时间约3分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生:老师,我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我知道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中位数。(教师板书课题:中位数)

生: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数或偏小数的影响。

4.教师引导学生再看例4,引导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

(1)这组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它能代表这组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2)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有什么优点?

(3)中位数是这一组数中的哪个数?比它大的有几个数?比它小的有几个数?

(4)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合适?(结合刚才比赛成绩来说明)

(5)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

(二)引导学习教材例5,解决中位数的算法

1.同学们现在对中位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怎样求一组数的中位数呢?

2.课件出示例题5

(1)说一说:看到表格中的数据后,哪位同学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中位数?

(2)议一议:让学生说说求中位数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3)算一算:(独立完成例5,回答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4)想一想:求中位数分几种情况?一般有哪几个步骤?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回答开课的问题:比较五(1)班和五(2)班的成绩,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他们的一般水平合适?为什么?

2.在练习纸上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1题。

如果第一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提高到190个,这个数据会影响他们成绩的平均数吗?会影响他们成绩的中位数吗?

3.猜一猜

信息:公园里来了8个平均年龄为9岁的小朋友,请猜一猜这是一些多大年龄的人?

预设回答:学生可能会猜测是一群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其实这是7个 4岁的儿童和一名44岁的老师)

4.模拟招聘会

多媒体出示:一家传媒公司和一家IT公司招聘员工的条件及现在公司职工的工资结构情况,让学生参与“招聘”并讨论:

(1)两个公司该如何选择?小组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2)看了两家公司职工的工资表,你想说些什么?

四、整体构建,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状态与收获,给自己打个分,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满分10分。

(几个学生给自己打分以后)老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我们今天学习的一般水平合适呢?

五、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中位数”是五年级教材的一个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更合适用“中位数”来反映,并让学生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结合三维目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我这样展开教学。

一、设置教学参照,方便学生理解

本课教学导入设计,选用了一组学生参加数学王国的成绩统计表。教师先让平均数出现,并要求学生根据平均数推出这两组数的一般水平。这时,由于第二组数据中出现了过小数,学生根据平均数得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引出新课。同时,也为学生在后面的自学中设置了疑问,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方向。

在本课的结尾,我又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给自己打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所有的孩子都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自信,给了自己9.5或者10分的高分,因此,在本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或者偏小的数据,学生不管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反映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都是合适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又前后呼应,让学生能站在更高层次分析数据,从而体会在生活中选择合适数量统计数据的合理性。

二、强化知识体验,注重方法引导

新课的学习中,我打破常规,让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教材)来初步感受新知,知道什么样的数是中位数,相对于平均数,它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并初步体会中位数的算法。然后,再通过对例5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中位数的意义和求一组数(奇数个或偶数个)的方法。在这部分的自学和交流中,学生都是围绕书本上提供的“有形的知识”来交流自己的理解,而所有的理解在被实践检验之前都是肤浅和苍白的。所以,我并没有止于此,而是接着通过判断跳绳水平、猜年龄、模拟招聘会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自由地选择,并体会所选择的统计数量的合理性。例如,在模拟招聘会中,有的同学一看IT公司人均月收入1500元,高于传媒公司的人均月收入,立刻就选择了到IT公司去应聘,结果一看他们的工资结构图,分歧就很大。有的同学不相信,开始计算两家公司标注的“人均月收入”是否属实;有的同学开始考虑自己应聘的职位与对应的工资状况;有的则开始统计他们职工人数的分配与竞争力的大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平均数也算了,数据的顺序也排列了,中位数也找了,甚至非数学因素也综合考虑了。不同的孩子,在数学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验,但同样的是都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二个关键点:一是正确选择恰当的方法;二是正确地运用所选择的方法。那么,在这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在说明统计问题时,正确地选择统计量,然后才是正确地去计算这个统计量,这样学生就要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去体验、思考和感受,最终必然从根本上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平均数中位数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中位数计算公式及数学性质的新认识
不一样的平均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