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联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2012-03-22 05:30王俊男
淮海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酪酸喜炎梭菌

陈 坤,王俊男,郑 刚

腹泻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三病因,2008年WHO 报告全球每年死于腹泻的5 岁以下儿童约187 万,占儿童死亡总数的19%[1]。病毒是儿童腹泻常见的致病原,最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显示至少43%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可检测到一种病毒,以轮状病毒(rotavirus,RV)最常见。RV 是在197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Bishop 首次在人十二指肠细胞中发现,属于呼肠病毒科,因其电镜下形态酷示车轮而得名[2]。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将轮状病毒分为7 组(A~G),最常见为A 组,其致病性最强,主要引起婴幼儿发病,以年龄6~24月婴幼儿为多发。目前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由于腹泻引起的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及保护微生态等几个方面加以治疗。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结合临床以喜炎平联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 例,其中男62 例,女46 例,发病年龄5~26月,平均12.4月。伴有呕吐者81 例,伴有发热者73例,大便为蛋花样稀水便,无肉眼脓血,大便次数6~18 次/d,所有病例均有轻中度脱水,无低血容量休克表现。辅助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4~10 ×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大便常规检查为:稀水便,镜检无脓球,无红细胞,白细胞无或少许;脂肪球+~+ + +,轮状病毒检测阳性。随机分为2组,每组54 例,2 组患儿年龄及一般病情表现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 组患儿均常规补充液体、电解质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2 ml,50 mg,生产批号:20090206;20100502;20110608)3~5 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同时加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量:1 岁以下每次500 mg,2 次/d;1 岁以上每次500 mg,3 次/d;加用温开水服用。

1.3 疗效标准 按全国第2 次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显效:治疗24~48 h,大便次数减至2 次/d 或恢复至正常时大便次数且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48~72 h,大便次数减至2 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2 次/d,或大便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而加用其他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2 组治疗结果比较(n,%)

3 讨论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RV 属于呼肠孤病毒属,基因组由11 个双链RNA 节段组成,分别编码病毒的6 个结构蛋白(VP1-4、VP6、VP7)和五个非结构蛋白(NSP1-5),其中四种蛋白VP6、VP7、VP4 及NSP4 具有重要的作用[3]。隐性感染者及带病毒者是本病毒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不能被胃酸灭活而进入肠道,病变主要在小肠,病毒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小肠绒毛是成熟、带有刷状缘的柱状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绒毛酶如双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等。而乳糖酶正是轮状病毒受体,能吸附病毒并脱衣壳进入细胞内不断转录和复制,该过程使成熟柱状上皮细胞受破坏,绒毛变短、坏死、脱落,由不受病毒侵犯的无消化酶的未成熟鳞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取代。腹泻是由于乳糖和其他双糖不能被吸收而大量贮积,造成肠黏膜外渗透压的改变使体液进入肠腔。乳糖等糖原在肠道下段被细菌分解,更增高了渗透压,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呕吐,且症状进一步加重。腹泻与呕吐,丢失大量水和电解质,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4]。轮状病毒致病机制除其数量外,研究发现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4(NSP4)在感染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NSP4 可能是一种病毒毒素,经其启动一个信号传递途径,引起感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氯离子泌出增加,是轮状病毒致病的又一模式。近年来研究表现,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全身和局部B 细胞增殖及抗体的分泌减少,降低对轮状病毒感染的保护中和作用[5]。因此阻止病毒复制、调理免疫功能对治疗本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婴幼儿轮装病毒性肠炎临床治疗中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和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研究表明,喜炎平注射液作用外周血单核细胞能诱导产生IFN-α,IFN-γ,TFN-α,但对IL-8 诱生无明显影响,甚至轻度抑制,是一种具有调节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免疫刺激剂,通过对NK、巨噬细胞MΦ 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而发挥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细菌作用。酪酸-梭菌是一种益生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WHO 联合专家组在2001年给出的定义,益生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有益于其宿主健康的活的微生物[6]。益生菌对肠道有益的研究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Metchnikof 提出的。益生菌可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可溶性IgA(SigA)合成增加,诱导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发挥免役调节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役功能。Kalliomaki 等用益生菌制剂使患儿的腹泻病程平均缩短1 d[7]。益生菌可增强宿主的肠道屏障作用,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促进优势菌的生长,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同时还能增强免役功能;产生多种维生素,改善人体维生素代谢水平;产生多种有机酸,导致肠道pH 值下降而抑制腐生菌的生长;增强肠道黏膜对致病因子的保护屏障[8]。酪酸梭菌能阻止致病菌的黏附和定植;抑制条件致病菌生长;减少肠源性有害毒素的产生;加强肠道黏膜营养;保护肠道屏障;修复受损伤的黏膜等。酪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丁酸。它还能产生B 组维生素,特别是叶酸和维生素K 等。酪酸梭菌能够改变宿主的免疫调节状态,刺激黏膜免疫活性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丁酸是肠黏膜细胞的能量来源;并且能抑制肠道中的致病菌,保护肠道菌群平衡,从而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方面起到决定作用。

本资料结果表明,喜炎平联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通过对照显示,该疗法可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The global burden disease[EB/OL](2004 update)http://www.who.int/healthinfo/global-burdendisease/2004-report-update/en/index.htnl.

[2]曾 玫,陈 洁,龚四堂,等.我国五城市儿童医院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564-570.

[3]黄 湘,金 玉,方肇寅,等.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16-19.

[4]方鹤松.小儿腹泻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2-483.

[5]李建军,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J].实用儿科杂志,2004,19(3):176-178.

[6]赵军育,姜 毅.益生菌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4):1110-1112.

[7]Kalliomaki MS,Arilommi H,et al.Probiotics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optic disease: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1,357(9262):1076-1079.

[8]陈艳娟,谢润华,余文霞,等.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4):1108-1109.

猜你喜欢
酪酸喜炎梭菌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
两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研究
一种富含酪酸菌发酵豆粕的制备
猪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和诊疗方法
氨溴索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评价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的50例效果观察
西藏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的防治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7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