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翠兰,谢世群,王 婧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高,好发于40 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患者就诊已属于中晚期,手术切除机会低,生存时间短。肝癌介入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肝癌的方法,其微创特性仅经过皮肤穿刺股动脉即可进行,定位准确,可进行多次肝癌介入治疗,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不少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公认的肝癌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法[1-2]。多数肝癌患者经过2~3 次介入治疗后肿瘤变小或固定,症状缓解,生存期延长。近年来我们对肝癌介入患者进行早期全程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介入治疗79 例患者,男70 例,女9 例,年龄最大78 岁,最小31 岁,平均年龄52.46 岁。均经腹部CT 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39 例和干预组40 例,2 组患者的肿瘤情况、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取股动脉(左或右)为穿刺动脉,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置5F-RH 导管,高压注射造影剂,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及血供情况、是否有肝动脉-门静脉瘤栓等情况后导管进入靶动脉,造影证实导管位于肿瘤血管内推5-氟尿嘧啶(5-FU)、卡铂、丝裂霉素等化疗药物,用药剂量根据肿瘤的大小、数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术毕拔除导管。术后下肢严格制动6 h;穿刺部位加压包扎24 h;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情况、同侧肢体皮肤颜色及肢端温度;注意询问伤口是否疼痛[3]。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肝癌护理常规和介入治疗管理规范,即术前复查腹部CT、凝血酶原测定、肝肾功能,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做碘过敏试验,遵医嘱常规给予地西泮10 mg肌注、甲氧氯普胺10 mg 肌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相关护理干预:(1)不舒适原因评估。术后24 h 内的不舒适主要因患者体位不适及病房环境的影响、限制饮食及化学药物的副作用等,术后3 d 内的不舒适原因发热、肝区疼痛等,术后7 d 内主要为肝区疼痛及原有疾病的影响[4]。(2)心理干预。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表述,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心理准备,指导术中配合,术后化疗药物引起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心理。(3)休息干预。治疗前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治疗后绝对卧床24 h,穿刺侧下肢制动、伸直6~8 h。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4)饮食指导。治疗前6 h 禁食/水,治疗后由于化疗药物作用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合理安排进食时间,鼓励进食,说明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原因,采取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促进食欲。反应轻微者,6 h 后可进食高热量和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一般第3 天可进软食,对于消化道反应较重且有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患者术后第1 天应禁食,第2 天、第3 天进流质,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再改为半流质和软食,应避免过早进食米饭和较硬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损伤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5]。(5)放松训练。练习深呼吸,全身放松,减轻治疗后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6)练习床上使用便器。术前1 d 训练患者床上使用便器,防止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便秘和排尿困难。(7)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憋气及便秘,嘱患者咳嗽或需移动身体时,用手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局部出血。
1.4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2 组患者术后消化道症状、发热、排便/尿困难、穿刺处有无出血以及对术后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不需药物干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判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组患者术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见表1。2 组患者对术后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对介入治疗知识的掌握,生活质量的提高,护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 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n,%)
表2 2 组患者介入术后护理效果比较(n,%)
微创介入治疗肝癌将导管在DSA 监视下,达到肿瘤供血血管内,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杀死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饥饿死亡。本资料中选择性肝动脉灌注(TAI)76 例,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3 例,经3 次以上介入治疗20例,样本含量25.3%(20/79)。介入治疗肝癌最大幅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并重的原则。
通过对患者实施早期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和毅力是达到护理效果的关键。大部分患者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发展成为肝癌的,确诊为肝癌后,患者承受经济与病痛的双重压力,易产生焦虑心理,对生活绝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有些患者为体检或无意发现肝癌,产生否认、恐惧、悲观或拒绝治疗。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及家属沟通,根据其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文化层次等予以心理疏导,介绍目前治疗肝癌的手段和方法,讲解介入治疗的日的、优点、适应症、治疗效果等,密切关注患者介入后的心理状态。患者对介入治疗的期望值很大,一旦术后出现身体不适,疼痛加剧以及药物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即产生疑虑、忧郁和恐惧心理,甚至表现为愤怒、怨恨、自暴自弃等,病人的家属也感到焦虑和痛苦[4]。因此,帮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疾病,给予患者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处于最佳接受治疗状态,积极配合,必要时采取保护性治疗。
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等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不可避免,通过护理干预和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提高患者的耐力和毅力,通过多饮水、物理降温、转移患者注意力、听音乐、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和环境等措施,不适症状可自行缓解,2~3 d 症状消失。护理干预组90%(36/40)患者对术后不良反应可耐受,不需药物干预,安全度过反应期,87.5%(35/40)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潘玉琴.163 例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0,5(6):1510.
[2]高 嵩.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9):721-723.
[3]杨小娟.肝癌146 例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5):573.
[4]程虎英.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患者不舒适原因分析及对策[J].微创医学,2007,2(4):361-362.
[5]刘 卫.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30):2782-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