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类别特征研究*

2012-03-21 05:41余川江
江淮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优势产业竞争力要素

余川江 邓 玲

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类别特征研究*

余川江 邓 玲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65)

了解各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类别特征,有助于细化分类指导、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战略。采用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四大经济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范围内各行政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将各地区划分为三大类型,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人均GDP特征、优势产业特征、影响因素相关性等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类别特征。依据类别特征,最后提出与不同类型地区相适宜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区域产业竞争力;经济区;类别特征;聚类分析

一、引 言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十二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着手提升中观层面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支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目前发展成型、有国家级规划编制的四大经济区,是我国经济核心增长极,辐射范围基本全面覆盖我国东、南、北、西四大地理方位的广阔地域,应成为我国提升中观层面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首要重点对象。以行政区划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力量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推动区域经济实际运行的独立主体是以行政区划为界的行政地区,分类剖析四大经济区内各行政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特点,对把握我国区域经济与竞争力格局、并有针对性指导各类型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的理论启发与实践示范意义。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在相关竞争力研究成果[1]-[5]基础上,将“区域产业竞争力”概念定义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区域相对其他区域更有效地集聚控制要素条件、承载和发展产业、配置资源、调适和创新的区域产业系统状态和能力。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多层次构成、多要素互动强化的完整功能系统,既包括资源要素来源,也包括竞争结果;既包括目前竞争的现实状况,也包括长期维持和提升竞争地位的可持续潜力。区域产业系统依靠的资源要素包括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竞争力衡量资源要素的物质来源,主体要素竞争力衡量资源要素的主观动力。区域组织功能和优势产业竞争力衡量区域产业竞争结果,优势产业是产生区域经济竞争关系的有形载体,是区域产业体系集聚资源、输出产品和服务的主导力量,优势产业竞争力是区域产业竞争力最集中的现实表现;区域组织功能反映区域产业系统的空间组织能力,即以产业为载体带动要素互动、并在空间系统上配置资源和调适创新的能力,是区域空间组织“底盘”对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持潜力。

立足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参考已有的相关指标研究[6]-[20],按照科学性、可获得性、可比性等原则,设计全面定量反映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其中:

根据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区位商大于1的工业部门,增加值区位商大于1的服务业、建筑业和农业部门作为区域的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层次度(1)=优势制造业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0.4+优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0.6;

优势工业销售利润率(2)=优势工业部门的利润总额/优势工业部门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通过优势产业中的工业部门市场占有率,优势产业中的服务业部门、建筑业或农业部门增加值占全国比例的算术平均获得;

优势产业的全国年均增长率(3):通过优势产业中工业部门主营业务收入的全国年均增长率,优势产业中建筑业、农业或服务业部门增加值的全国年均增长率算术平均获得;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GDP/从业人员数;

产业结构转换速率:通过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变化率的绝对值算术平均求得;

财政服务支出比例(4)=政府服务性支出项的地区财政支出/地区财政总支出,政府服务性支出项:包括公共安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传媒、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九个部门;

政府间协调度:通过地方政府规划与国家规划的重点产业门类一致性比例、同级地方政府规划的重点产业门类差异性比例的算术平均获得;

政府与企业间协调度=企业规划与注册所属地地方政府规划重点产业门类一致的区域A股上市公司数量/区域A股上市公司总数;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代表长三角经济区范围,用广东省代表珠三角经济区范围,用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代表京津冀经济区范围,用四川、重庆两省市代表成渝经济区范围。为适应五年规划发展战略要求,选取“十一五”规划期始末的2005、2010年数据进行实证应用。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四大经济区范围内各省市统计年鉴等权威统计数据,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十二五”区域规划及中国四大经济区范围内的各省市“十二五”规划,中国四大经济区范围的A股上市公司2010年后公开资料。优势产业的全国年均增长率、产业结构转换速率通过获取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其他指标核算主要来源于2010年数据和资料。

2.数据无量纲处理的标准化方法

——越大越好型指标标准化公式:

Zij=(Xij-min Xij)/(max Xij-min Xij)

(i=1,2,3,4……,j=1,2,3,4……);

——越小越好型指标标准化公式:

Zij=(Xij-max Xij)/(minXij-max Xij)

(i=1,2,3,4……,j=1,2,3,4……)。

3.划分区域产业竞争力类别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对多属性统计样本进行定量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按照距离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个类别,以使得类别内数据的“差异”尽可能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大,反映样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21]将区域产业竞争力具体指标数据的标准值输入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四大经济区内各行政地区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包括四川、河北、重庆;第二类,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第三类,包括北京、天津、上海。

4.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客观赋权法的一种主要方法,用几个综合因子代表众多的变量,使得在变量个数较多的高维空间中研究样本规律的问题得到简化,最后得出综合得分。[21]将区域产业竞争力具体指标数据的标准值输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010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各构成要素的水平得分和排名(见表2),可见不同类别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第一类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在各构成要素方面均最弱;第二类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居中,在各方面上发展较为均衡、表现稳健,优势产业竞争力最强;第三类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最高,区域组织功能是最大优势。

表2 2010年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及构成要素的主成分得分和排名

5.人均GDP分析

将样本地区的2010年人均GDP按照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折算成美元,可发现不同类别地区的人均GDP也呈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对应一致的梯度分布(见表3):同类型地区的人均GDP集中分布在同一范围水平,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均GDP范围水平与区域产业竞争力平均水平一致对应。第一类型地区的人均GDP水平最低,均在5000美元以下;第二类型地区的人均GDP水平居中,在5000-8000美元范围;第三类型地区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均在8000美元以上。

表3 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类型的人均GDP特征

6.优势产业类型区分

优势产业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形载体,以工业部门主营业务收入区位商大于1,建筑业、服务业和农业部门增加值区位商大于1为标准筛选出各样本地区的优势产业部门(见表4),可发现三大类型地区的优势产业部门特征差异明显:在第一类型地区,优势产业门类数量最少,产业层次也最低,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采矿、农业、初级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资源依赖型产业上;在第二类型地区,优势产业门类最多,产业层次较高,生活性服务业繁荣,制造业基础雄厚;在第三类型地区,优势产业门类精简,产业层次最高,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高、精、尖发展。

7.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析各类型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将表2中各类型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及构成要素分值输入SPSS软件,对每个类型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与各构成要素之间做相关性分析。

(1)根据表5,在四川、重庆与河北,对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主体要素竞争力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客体要素竞争力;考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主体要素竞争力与客体要素竞争力的关联度最大。因此,在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水平最低的第一类型地区,政府服务力、企业竞争力及二者协同度是首要动力源泉;包括生产要素投入、产业配套能力、市场需求与资源环境承载的客体要素竞争力则是必要保障,着力提升客体要素竞争力是政府与企业在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初级层次的主观努力方向。

表4 优势产业部门特征总结

表5 四川、重庆与河北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与各构成要素之间相关性矩阵

(2)根据表6,在江苏、浙江与广东,对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主体要素竞争力的相关性仍最大,紧随其后的关键影响要素是优势产业竞争力,而客体要素竞争力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考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主体要素竞争力相关性最高的是优势产业竞争力,与优势产业竞争力相关性最高的是区域组织功能。在加速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第二类型地区,政府与企业仍居于中心地位,优势产业的门类选择与多元化拓展、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则是主观努力的着眼点,而客体要素条件在此类型地区竞争力中产生逆向作用。

表6 江苏、浙江与广东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与各构成要素之间相关性矩阵

(3)根据表7,在北京、天津与上海,对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区域组织功能、主体要素竞争力、客体要素竞争力的相关性影响均较高,其中,区域组织功能的相关性影响相对最大,紧随其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主体要素竞争力,而优势产业竞争力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考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与区域组织功能相关性最高的是主体要素竞争力,主体要素竞争力与客体要素竞争力的相关性系数最高,客体要素竞争力对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制约程度最大。在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成熟的第三类型地区,代表资源配置效率与创新能力的区域组织功能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政府与企业、资源环境与市场条件等要素的约束力也在增强,持续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也需要精简化发展承担具体生产功能的优势产业规模。

表7 北京、天津与上海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与各构成要素之间相关性矩阵

四、结论与建议

实证表明:中国四大经济区内部各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呈现明显的类别特征 (详见表8),除了主体要素竞争力是共同的动力源泉,每个类别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人均GDP、优势产业类型、关键影响因素都各具特色。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战略要适应目标地区所属类型的类别特征,这比对同一经济区内不同特征地区均制定统一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战略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表8 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类别特征总结

1.重庆、河北、四川:要素驱动

第一类型的重庆、河北、四川三地,位于最低梯度的发展层次,属于中国四大经济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地区和外围腹地,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各方面构成要素竞争力均最弱,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赢得区域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门类较少,优势产业以资源依赖型的初级产业(比如:农林牧渔业、采矿业、资源加工类产业、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配套、资源环境等客体要素条件是这类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政府政策、企业战略等主观因素是启动竞争力的核心动力。

要加快培育第一类型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应采用要素驱动的战略导向,注重转移和吸收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要素资源,着力推动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互动发展。首要是加快竞争主体的培育,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服务型政府体制,提供开明规范的政策扶持,将政府资源集中于经济环境的优化;通过改进营商环境,激活企业家精神,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大力发展企业队伍。其次是挖掘和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政府政策和企业战略,集中力量培育或挖掘某项客体要素禀赋条件较好的比较优势,率先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经济效益好、关联带动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最后是全面提升客体要素竞争力,为满足特色优势产业和主体要素竞争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通过利益倒逼机制促使政府和企业弥补客体要素条件的“短板”。

2.江苏、浙江、广东:产业主导

第二类型的江苏、浙江、广东三地,位于中等梯度的发展层次,属于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副中心,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各构成要素竞争力居中,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形成了层次较高、门类最为齐全、产业竞争力最强的优势产业体系。在此类型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程中,客体要素条件丧失正面作用,主体要素的中心地位保持不变,优势产业竞争力成为带动竞争力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组织功能则是推动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升级的主要动力。

要提升第二类型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应采用产业主导的战略取向,着眼推动此类地区转型升级控制产业高端、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需要着力推动主体要素与优势产业的互动发展。首要是保持市场经济活力,需要政府政策鼓励竞争、保护自由竞争的环境,针对产业发展加大公共扶助力度;引导企业加大产业开发力度,促使大企业多元化投资、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其次是加快优势产业在空间集聚,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间层次产业延伸,在巩固原优势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队伍,大力发展同地区范围内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形态。最后是构建现代产业集群,要推动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和升级,务必推动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形态向高效资源配置效率、高度环境适应性和强创新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增强区域组织功能对优势产业竞争力的支撑。

3.上海、北京、天津:区域支撑

第三类型的上海、北京、天津三地,位于最高梯度的发展层次,属于中国四大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区域经济中心,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平均水平最高,人均GDP均在8000美元以上,区域组织功能成为此类地区的最大竞争优势。区域空间“底盘”内的区域组织功能、主体要素竞争力和客体要素条件均是此类型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实现自我强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对资源环境较为敏感的优势产业部门开始迁出和淘汰,资源环境压力和产业“空心化”等威胁凸显,而创新能否提升效率、效率能否破除资源环境约束决定了此类型地区区域产业竞争力能否维持高位运行、自我强化的良性轨道。

要推动第三类型地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持续强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用区域支撑的战略导向,需要着力推动区域组织功能与客体要素竞争力的关联发展,着眼形成以资源整合平台和创新机制为核心、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载体、各要素在空间系统内高效互动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升级路径。首要是着眼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区域组织功能,使得产业集群能够对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约束进行应变调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调整投资结构推动生产要素高级化提升、相关产业配套发展、新市场开拓和资源环境改善,不断产生适应新外部环境要求的新优势产业和新竞争力。其次是继续完善优势产业集群内部的“网络”结构,针对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打造极富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具备规范市场服务力的政府体系,加强和协调企业之间、政府之间、政企之间的关系,形成以企业为中心、政府协助配合的资源整合平台和创新机制。最后要着眼破除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空心化”问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迁出对资源环境敏感的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控制价值链高端和产业创新源头,增强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服务能力和资源集聚力,从而通过优势产业精简化发展来化解资源环境压力和产业“空心化”威胁。

注释:

(1)“优势产业层次度”是为衡量优势产业的产业层次所设置的生成指标,优势产业中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比例越高,说明优势产业层次越高;假设服务业的产业层次高于制造业,因此,优势服务业比例在优势产业层次度的计算构成中被赋予的权重较高(0.6)。

(2)利润率是衡量产业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因为在统计年鉴里没有关于农业和服务业利润额的统计数据,根据指标选择的数据可获得性原则,用“优势工业利润率”替代衡量优势产业盈利能力。

(3)本文认为,“产业增长力”的内涵是产业本身的发展潜力,而非单纯考量产业在目标区域对象内的增长。产业在全国范围的增长率可以反映产业本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发展潜力,因此用“优势产业的全国年均增长率”指标测量优势产业竞争力中的产业增长力。

(4)“财政服务支出比例”是一个生成指标,为了测量地方政府对辖区内企业的配套公共服务程度,所以选择公共安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传媒、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可满足企业经营活动所需配套公共服务的分支项目作为政府服务性支出项,以核算财政性服务支出比例。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9-120.

[2]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354-355.

[3]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99.

[4]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56.

[5]路文杰.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84-86.

[6]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38-151.

[7]黄祖辉,张昱.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指标与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7):146-151.

[8]王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测度分析[J].求索,2007,(2):39-40.

[9]陈红川.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8):21-22.

[10]贾若祥,刘毅.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003,(3):195-201.

[11]龚奇峰,彭伟,等.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9):108-112.

[12]张翠梅.区域集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7,(8):25-26.

[13]上海美国商会和博斯公司.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2009-2010[R].上海美国商会和博斯公司,2010:56.

[1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55.

[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94.

[16]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亚洲竞争力2011年度报告[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22.

[17]路文杰.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84-85.

[18]徐洁,杨柳.基于BMK和AHP分析的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为例[J].软科学,2011,(3):70-73.

[19]杜小斌,黄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竞争力评价[J].改革与战略,2010,(6):128.

[20]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57.

[21]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235.

(责任编辑 吴晓妹)

I127

A

1001-862X(2012)04-0037-0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未来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和重点问题研究”(10zd&024)

余川江(1984-),男,重庆垫江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邓玲(1945-),女,四川泸州市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竞争力要素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推进与优势产业配套的专用装备制造业
日本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 推动河北优势产业和过剩产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