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琼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曲靖 655000)
大学语文在高校开设的必要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匡亚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努力和推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在各高等院校的开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课的高校占50.54%,定为全校公选课的学校占29.03%,定为部分系必修课的学校占31.18%,定为全校限选课的学校占3.23%,还有将大学语文定为全校公选课和部分系必修课等两种以上情况的[1]。这些学校大多是综合院校、师范类院校,其次是军队、财经、政法、外语类院校,而开课情况最差的是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学制短,去除1年的实习,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因此,有的学校连高等数学和物理课程都被取消,更何况大学语文。而高职高专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低,人文素养差,读写能力欠缺,大大制约了其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作为最具基础性、综合性和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加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对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及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欣赏、领悟,进一步提高其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改善知识结构,扩展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由于现行大学教育体制等原因,大学语文日益被边缘化,它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过级考那样的“尚方宝剑”,为摆脱这一尴尬境地,我们有必要对该课程予以明确的定位。
(1)从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来看,需要开设大学语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旨在培养拥护党的领导,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从办学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除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这里也包括对基本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
(2)从高职高专生源实际语文水平和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来看,在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容乐观,词不达意,语不成句,语文知识欠缺,错别字连篇,连最起码的助学金申请书、入党申请书、求职信都不会写,而这些不足只有大学语文课能够补上。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能力等方面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而这些能力也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
(3)从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看,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突出,更看重综合文化素质,特别是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和团队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主干课程,教材选文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注重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性、想象性、审美性、思辨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有着其他专业技能课程无法企及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大学语文的定位是:大学语文不仅是高职高专的公共必修课,还应是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为本位,以人文知识积累和人文素质培养为重要内容,通过进一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文学修养,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1)公共基础课地位动摇,教学中的随意性较严重。有些学校注重专业培养,对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不够重视,在教学内容上取其一隅,以偏概全。在教学计划中,以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普通话培训之类取代大学语文。学时安排很不稳定,时多时少。另外,学生重视度不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认为,大学语文的很多内容中学已经学过,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重较大,缺少新鲜感,没有吸引力,就业压力那么大,应该把时间花在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上。另外,他们在有限的学制中,除了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外,还要考取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如我校实行双证制,除毕业证外还要求学生至少有一个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相对而言,大学语文就显得无足轻重。
(2)缺乏合适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大学语文教材达1400 多种,良莠不齐,其模式类似中学语文,不外乎主题+文选,文史+文选或专题+文选,以古文为主,偏重文学作品,突出思想教化,忽视能力训练,实践性内容少,并且主要针对本科院校学生,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一些自编教材由于生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材内容也不同,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3)师资力量薄弱。①教师队伍不稳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且兼职教师比重较大。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形成团队意识,更谈不上团队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研室发挥的作用不大。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统一。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不重视教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行政事务占据,上课照本宣科,不愿意在教学理念、教学科研、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加上大学语文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边缘化地位,大学语文教师也处在边缘化位置,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课题申请,或外出进修学习常会处处受阻,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无动力的一大原因。③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虽说已进入信息时代,但大多数教师还是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四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续。教学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篇的正音、翻译、理解上,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审美情趣的涵养及语文知识的延伸,更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学习不过是应付考试。
现行的较完善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是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通才”构建的,并不完全适用于高职高专培养“专业人才”,我们只有利用原有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性的运用,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1)改变大学语文不分专业的状况,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将大学语文课程尽可能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医学与人文教育内容,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写作训练重视医学实验报告、医学论文写作指导;口语注重培养学生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药学、中医等专业应适当在教学内容上做调整,如重视医古文的教学,这既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又紧贴学生的专业发展。(2)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减少单纯的理论讲解,注重实际能力的训练,兼顾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阅读材料,如最新发表的网络文学,报刊杂志上反响较大的小说、散文、诗歌等,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课时和课型的改革必须正视大学语文教学课时逐步减少,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让路的现实,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实际,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开设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公选课、讲座课,如古诗词欣赏、国学讲座、演讲与口才、辩论技巧等,进一步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使语文课真正走进学生中间。
在当今多元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穿插诗朗诵、配乐散文、影视欣赏等。同时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讲解自然美景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切身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在体味、感悟中升华道德情感,内化审美素养。在讲解历史人文时,可播放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触摸到鲜活的历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在讲授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并朗诵自己的作品,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
吕叔湘先生曾说:“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宜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2]这说明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功效在于“入门”,在于让学生读进去。那么怎样才能读进去呢?首先教材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以文学知识为主改革为以人文精神为首位;其次,教材应该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教材中应该体现专业性、应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最后,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在精选经典文章的同时适当加入时文阅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新知识,拓展视野。
多年来,大学语文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即闭卷考试,最多加上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带来的弊病是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考前突击背诵,应付考试。考核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和指南针,有什么样的考核就导致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改革考核方式,将听、说、读、写能力纳入考核内容,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等方法,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另外,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编制试卷,将专业与能力相结合,专业与基础相结合。
总之,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改革过程中,教材、教法、课程建设、课程定位等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21-24.
[2]吕叔湘.吕叔湘全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卫生职业教育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