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问题

2012-03-20 08:42胡中肖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胡中肖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西安7100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问题

胡中肖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西安7100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和凝聚力作用的发挥,并使之真正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关键在于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问题是实现全社会认同的逻辑起点,这些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主要原则和具体路径。

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而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使之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关键在于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才能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并促使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自觉予以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科学内涵

“认同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赞许、遵从。”[1]93“认同”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心理学领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詹姆斯所提到的认同是自我认同,包括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幸福感认同等内容,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而弗洛伊德所提到的认同则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其强调的是自我价值与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的一致性,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赞赏。可以看出,虽然詹姆斯和弗洛伊德都对“认同”的含义进行了阐释,但他们的理解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实,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其涉及的内容在本质上都是价值认同。一般意义上,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并能自觉地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外化为自己的价值行为。而要做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主体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身的价值结构,而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则是实现价值结果转换的有益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趋近的和可共享的过程,价值认同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价值认知阶段、价值共识阶段、心理认同阶段和认同实践阶段。其中,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的前提,价值共识是价值认同的基础,心理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关键,认同实践是价值认同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体成员通过相互交往在观念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导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2]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在本质上是要求形成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认同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过程虽然是单向的,但方式却不是单一的,更不是要实现价值观的一元化和一体化,而是在获得普遍认同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群体的多样价值观共存。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目标在于形成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凝聚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知、价值共识、心理认同和认同实践每一项环节,并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引导、规范、教育、评价和凝聚功能,不断强化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要充分实现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外在价值认知层面,而是必须通过一系列环节逐步推进到认同实践层面。首先,增强价值认知,即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现实目标、时代特征和实践指向,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次,增强价值共识,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再次,增强心理认同,即要求广大人民群众从情感和意志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心理世界的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和良心发现。最后,增强认同实践,即要求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行动去自觉、积极和主动地建设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意义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被党和国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地位,不仅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理论和观念,而且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利于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奠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个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在于群众信仰,群众信仰也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可以说是落实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观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使群众切实信仰,才能使之始终不逾地遵循。”[3]目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人们在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价值选择方面都是多样化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形成还需要全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使人们对社会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诉求形成普遍的道德共识并转化为价值认同,以便自觉遵守和奉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利于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我国当前正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典型特点就是社会主体利益多样性和多元化。因此,市场经济主体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也是多样的和有差异的。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个社会不强调对某种价值体系的认同,这容易引发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价值观整合是实现由价值观冲突到价值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包含了价值观融合与价值观冲突的内容,并以一定的方式将二者维持在一定的统一体中。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多元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是不相容的,其实它们之中的一些基本价值恰恰是相通而非对立的。通过推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可以增强价值主体对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分析、辨别和选择能力,有效避免价值冲突和整合多元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利于克服文化认同危机。当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当本土文化遭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文化认同危机就会突显出来。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交杂并存,加上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弊端,也为文化认同危机的扩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存在着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与价值实践脱节的现象,出现了一些诸如官员腐败、政府公信力不高、道德滑坡等现象,这无疑都会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巩固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本身属于文化认同的范畴,而文化认同对于凝聚社会共同体的基本目标、规范行为的选择模式和解决社会矛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在文化认同中的主导作用,则可以有效化解现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危机,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得越来越强烈和明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利用强势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国进行不间断地渗透和演变。西方强势文化,借助于先进技术手段,竭力宣传和推销“人类共同利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等价值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侵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造成了极大冲击。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要有效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避免被西方文化霸权所侵凌吞噬,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我国民族文化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原则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需要在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立足于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突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坚持以下几项主要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主体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如果缺乏对认同主体的关怀,就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形成共识、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但由于个体价值主体与认同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因此,“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党和政府有义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4]

2.一元主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高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方面的一元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当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并不是否定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面对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逐步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的基础上逐步促成思想共识。承认价值观的差异性,包容价值观的多样性,鼓励和保护那些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能够造就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认同感,从而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自觉认同。

3.认同的内化和外化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既需要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追求,也需要通过外化的社会实践行为进行检验。内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民众精神世界的转化过程;外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核心阶段,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付诸社会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内化是外化的必要前提,外化是内化的终极目的,外化既是内化的终点也是下一次内化的起点,二者是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关系。当然,要增进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还必须充分发挥认同主体的动力和提高认同主体的能力,为认同主体实现从认同内化到认同实践的转化提供条件。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具体路径

要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逐步深化,必须不断开拓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具体路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在加强理论引导、构筑教育网络、增强主体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和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理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一套成熟和科学理论,其与整个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引导,不仅可以有效消除人民群众在主流价值观塑造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和阻力,还可以有效化解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理论引导,加大社会舆论的传播力度,发挥其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行为的规范、导向和制约作用。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鼓励先进和照顾多数相结合、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

2.构筑教育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期过程,需要构筑全覆盖的教育网络,使之逐步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5]通过教育网络的构筑,可以为人们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提供便捷的平台和渠道,从而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尽可能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的同时,对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和陈旧价值观念予以坚决抵制,为人们的认同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必要的保证。当然,进行宣传教育时,不仅要有灌输教育,还要服务引导;不仅要通俗化,形式上还要多样,通过柔性化、隐性化、交流和对话的方式来实现价值认同。

3.增强主体能力。增强主体的认同能力需要在多元信仰长期和谐共生的环境中,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主分辨和选择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思想,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其认同的水平。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群众实践生活的指导作用,努力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的政策,并尽可能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民的社会生活发挥巨大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建设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适时调整和更新内容体系,以增进价值主体的认同能力。

4.重视实践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重在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6]价值认同绝不是观念化的知识本身,它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的具体行动。因此,必须重视通过实践环节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实践不能一概而论,应讲究层次性、差异性,应依据社会群体的实际情况来加强认同实践。其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和行为准则融入到形式多样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再次,要通过对先进个人、组织和集体的表彰和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对榜样和模范的学习积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真正转化为广大人们群众的自觉行动。

5.优化社会环境。只有在良好社会环境的保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同样,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也需要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进程中,良好的文化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当前优化社会环境的关键之处。因此,我国要在坚持“双百”方针的前提下,对社会思想进行理性分析、争论甚至批判,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它们的真相和本质;对各种恶意释放腐朽、落后思潮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不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认同环境。

[1]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上[J].桂海论丛,2008,(2):5-9.

[3]秦廷国.探求全社会的价值认同[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1):83-88.

[4]黄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路径依赖和结构浅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26-29.

[5]王桂兰,陈莉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N].光明日报,2011-06-24(11).

[6]周碧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4):37-39.

Fundamental Issues in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U Zhong-xiao
(Institute of Marxism Educ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Xi’an 710063,Chin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en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Only obtain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dentity,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n achieve the attraction and cohesion in function,and make a real transform into people’s conscious pursuit.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ocial identity is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se issues include scientific meaning,practical significance,main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path in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value system;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identity

D64

A

1009—5128(2012)03—0095—04

2011—12—19

胡中肖(1965—),女,浙江宁波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