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晴,吴 矜
(1.肇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43000;
2.香港理工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香港)
基于游客知觉特点的旅游景区交通枢纽设计
——以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为例
周雪晴1,吴 矜2
(1.肇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43000;
2.香港理工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香港)
旅游景区入口处的游客交通枢纽的主要职能是给游客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又有特色的交通枢纽空间。该文通过实地考察深圳世界之窗风景区入口广场地铁站的环境设计,研究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来改善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空间设计,以期实现高效、流畅、便捷的游客集散,同时使交通枢纽空间与旅游景区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兼顾实用价值和美学要求,让旅游景区的外延与城市交通脉络结合,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空间;游客;知觉恒常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旅游景区已经建设了大量的交通枢纽空间,但是这方面的设计大多是从景区规划、生态环境或者建筑美学等角度切入,欠缺对游客行为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有些游客交通站客流线路混乱无序,建筑内部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等,导致游客无效等待时间累积,降低了整个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所以,在景区交通枢纽的设计上,要考虑满足游客乘车的需求以及是否起到缓解游客心理压力的作用,营造一种舒适、轻松的交通环境。
本文从游客知觉特点的视角来分析旅游交通枢纽空间设计,深入分析景点交通枢纽空间各个组成要素的空间实体、游客知觉特点因素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满足游客的使用功能和心理需求的旅游景区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交通枢纽空间是提供给出行者转换交通方式使用的这部分空间形态。事实上,交通方式转换使用的这部分空间形态,是指运输对象使用某种交通方式或运输工具沿某线路到达交通枢纽站,满足其改用其他交通方式、工具或其他线路需求的转换集散空间。”[1]
位于旅游区的入口处或重要节点部位的风景区交通枢纽空间,应该满足游客到达、离去时的集散换乘需求,例如,世界之窗地铁站,处于世界之窗景区入口广场的中心,将游客流动转换的范围从风景区周边延伸到更加广泛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去。
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通常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辨认和刺激的评定等过程[2]。在旅游景区中,运用环境知觉规律作交通枢纽空间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环境的易识别性原则
标识是一个影响导向非常重要的视觉线索。判断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是人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一。如果环境不具有识别性,就会造成无目的的人流交叉,产生游客心理上的焦躁情绪。但是如果为使用者提供过多的标识往往会适得其反,过度的信息记忆复合反而会降低效率。空间环境越易识别,意象越清晰,人群的行为就越有目的,空间运营效率就越高。
所以标识设计应从人对环境的知觉和认知规律上找依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例如:图底规律、简化原则、连续闭合原则。因此,可以从知觉规律来研究游客服务中心交通枢纽空间的易识别性问题。
2.环境的导向性原则
第一,能够让游客轻松地知道他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这并不局限于知道游客自己的位置,还应知道他从哪里来 (起点位置)及要到哪里去 (目标点的大致方向)。第二,能让游客轻松地找到通向目标点的路径。即指一个导向行为的过程不仅要让导向者在心理上保持轻松,而且要让他能够在较短的导向时间内以尽量少的路线迂回、折返、顺利地找到目标点。第三,游客通过在空间中寻找路线所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其将来的导向行为。当游客在空间中寻找线路时,信息的固有结构和外加结构联系越紧密,其产生的认知图就越容易接近现实的情况,而下一次导向行为中,游客对环境的反馈就越有助于其顺利地找到目标。
3.共性元素设计的统一原则
“游客中心内的共性元素一般是指运用于换乘、展示及服务空间等的物品、构件及技术配套设施的总称。包括:公共电话、电子触摸屏、售检票设施、公告牌、楼电梯、无障碍与盲人导向设施、水电消防、通风空调、信号等技术设施所组成的接口要素等。”[3]
这些共性元素除了设计上的美观外,还要求其统一、易于识别,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组织好各种知觉要素,给人群提供舒适愉悦、便利快捷的环境知觉,就可以达到在最短时间内顺利流畅地实现交通导向等服务功能的目的。
世界之窗地铁站是深圳地铁线路上一个重要站点。其基于游客知觉特点的设计方案既有地铁站的许多共性,又因为其地理位置而具有自身特性。
世界之窗地铁站J出入口,即世界之窗门前广场上的金字塔站口,设计独特,是卢浮宫金字塔的缩小版复制品。
世界之窗前广场是来往游人驻足之地,在这样一个地方设置地铁的出入口,方便了游人,对广场上的人流疏散与引导有极大意义;而金字塔的外形出现在广场中心而丝毫不显突兀,视觉上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很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人对环境的知觉具有恒常性特点。世界之窗以世界各地名胜的微缩景观而闻名,而卢浮宫金字塔是卢浮宫地下入口的标志,所以它的微缩形态出现在世界之窗前广场的中心,自然和谐地成为世界之窗广场景观的构成中心,游客依据恒常性特点很容易就知觉到它是一个地下空间的入口。
在中国公共空间中,地下过街隧道一般只有楼梯,兼具楼梯与扶手电梯的绝大部分是通向地铁的,所以,即便没有明确的地铁标志,人们大多能判断出这是一个地铁的入口。这些都是设计师对人们的知觉恒常性的利用。
为了能够吸引人们使用地铁,设计师必须使其内部空间让人们产生愉快舒适的环境知觉。
首先,营造宽敞明亮的空间,通过灯光与色彩以及装修材质,使游客首先对地铁产生大体的环境知觉。同时注意运用人们向光的本能,重视灯光层次对人流的引导,利用交通空间的光环境来增强空间导向性;
其次,为了提升内部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而设计商铺,创造一个与商业、服务性空间复合,塑造亲切与方便的商业氛围。
其三,其公共交通空间的流线简单明了,让第一次使用的人群也一目了然的。在地铁在负一层的售票与入闸空间,是一个只有柱体而无隔断墙体的整块的大空间,自助售票机、人工服务台、出入闸口位置等等一目了然,整个空间内使用面积与灵活性大大增加,空间内的视线穿透性使游客进入候车厅后能够自主地选择最合适的步行流线,尽可能避免 “找路现象”的发生。
检票口分段多口布置,与外围通廊或换乘站台通过低矮的隔断分隔,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而言,不阻隔视线的隔断既能划分空间又能使游客对两侧空间形成连续印象,加强游客对空间的识别能力,明确其行动方向;人们对环境里的各项活动能马上通过视觉感知,并迅速完成活动,达到乘坐地铁的目的。
入闸以后的交通流线也是明确的,人们在这里做出的选择限于合理的数字以内,只有两个方向,这是符合人的认知容量而设计的,而且有明确的指示牌指明这两个方向通向一样的目的地,即往负二层的地铁搭乘厅。为残疾人士设计的垂直电梯也同样醒目,不需要特意找寻就能看到。
地铁搭乘厅的空间就更简单了。通过标示指明两面各自通往的方向与下一个站点,人们只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走到相应的屏蔽门前等候即可。
实际上,这环境里的各项设施都是标签化的,与大多数地铁里使用的设施一样,所以对地铁的使用操作熟悉的人群,甚至不必看文字标语,只要根据自己的知觉恒常性,就能直接找到自动售票机买票,而离自动售票机最近的闸口一定是入口,进去后任选一个方向都能到达地铁搭乘区,搭乘上正确方向的地铁。
信号标识系统,即在指示牌、标识符号、提醒语等方面细节的设置,对引导疏散人群有重要意义。这些细节设置,必须尤其注意人的认知容量与信息负荷。
在游客交通枢纽空间这类多功能复合性的交通集散中心,应该降低在同一时间传输给人们的信息量,让人们获得简洁高效的信息。如果空间序列过于杂乱,颜色装饰过于复杂,再加上各种标识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人们的信息超载。如果信息量超出个体所能接受的范围时,会造成游客的一片茫然和心理的疲劳。所以,交通方式转换空间中关于导向信息的处理应做到:层次分明、颜色区分合理、标识设置得当等。
在世界之窗地铁站中,根据人的认知容量与信息负荷能力,在这个视线开阔、有通道通往不同方向的大厅里,主要的地点都设置了醒目的方向导引牌。同时,通往地铁搭乘区的流线与通往地表、公交车接驳站的通道形态形式上也是不同的,人们可以很快将之分组辨别。认知容量的限制让人无法快速辨别出每一条流线的走向,太多的指引又会造成视觉噪声,因此,对目的不同的流线,设计师从形态形式这些方面入手,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接近律与相同律,做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分组,从而使人们能够快速产生明确的环境知觉。
通往地铁搭乘区的流线一定是要通过电子闸口与扶手电梯的,其流线不用墙体隔断,而是通过闸口、电梯这些要素来引导的。这也利用了是人们对中国大多数地铁站的知觉恒常性。
通往地表的通道是通过墙体来限定的,而且有A、B、C、D等编号。要离开地铁站的旅客可以轻易判别出出口位置。
公交车接驳站不是所有地铁站都有的,而是世界之窗地铁站特有的一个交通组成部分,对人流的疏散引导有重要作用,能使人们更顺利地完成换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整个过程,更快捷便利地到达目的地。通往公交车接驳站的通道与通往地表的通道一样都是通过墙体来限定的,但是,除了指示牌的明确导引以外,这两条通道的明确特征是边上有一路的商铺。
同样是考虑到人的认知容量,设计师对环境里的许多视觉要素,都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接近律与相同律的原则进行了分组设计,目的是在视觉上使布置简化,让使用者更加快捷便利地达到目的,产生愉悦舒适的环境认知。
人工柜台、自助机器、出入闸口的外形是分组统一的,各组间又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组别辨认其不同的功能。
出闸口与入闸口的上方标示各自统一,有组间区别,人们可以轻易分辨出哪里出哪里入。其区别是通过符号形态与灯光颜色——箭头是可通行,交叉或者圆圈加横杠是不可通行;绿灯是可行,红灯是止步。这些符号与颜色的运用也是考虑到了人们的知觉常性。
指引地铁内部各部分流线的指示牌也是统一的。通往地表的通道有多条,指引人们更快到达目的地的路牌设计则是另一种统一的风格。
为了达到让人更快速识别的目的,这些细节的视觉要素的处理是根据图形背景理论,遵循言简意赅原则设计的。人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接受其中一部分。于是感知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图形是焦点,背景只是衬托。所以,所有指示牌与标识语都是图形文字简洁明了与背景对比强烈,而背景则是单纯、不抢眼的色块。
地铁站里还有许多注意事项的提示牌与广告,如安检、乘车注意事项等信息,大多通过滚动式电子屏幕显示。根据调查,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物,40%是在移动中的,所以会闪烁与变动的电子屏幕能较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快速、流畅、便捷地疏导人群是地铁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设计必须针对人群的心理特征、利用人的环境知觉特点,合理安排各种视觉要素创造明确顺畅的交通流线,引导人群顺利使用公共交通设施,这也决定了它必须是大众化、标签化、样式化、最大限度简单化的,更是符合人群的知觉常性与认知容量的,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人辨别出各种视觉要素的含义并顺利完成各种活动。从这个方面而言,世界之窗地铁站的设计与大多数地铁站的空间流线都是一致的、内部给人的环境知觉也是雷同的,它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世界之窗地铁站所身处的环境,也要求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负担风景区游客集散换乘中心的功能。在这方面,其设计可谓非常成功。
[1]沈华晨.旅游区游客中心规划设计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9-5.
[2]张咏.游人中心的规划研究:[J].中南林院,2003(1)8-2.
[3]张华宾.风景旅游区游人中心建筑设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2):22-23.
Design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in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Tourists’Consciousness——Illustrated with the case of the subway station in Shenzhen Window of the World
Zhou Xueqing1,Wu Jin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43000,China;
2.Faculty of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ong Kong,China)
The main function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in the entranc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s to provide tourists with transportation hub space with comfort,convenienc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he metro station in the entrance square of Shenzhen Window of the World,the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space design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in tourist attraction so as to collect and send tourists in a effective,fluent and convenient way.Meanwhile,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pac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ourist attraction 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gether to realize practical functions and reach aesthetic standards.Besides,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can be impro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city traffic network.
Tourist attraction;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pace;tourists;perceptual constancy
TU201
A
1673-8535(2012)03-0089-05
2012-03-18
[作者介绍]周雪晴(1962-),湖南人,肇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营销。
吴矜(1987-),广西人,香港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环境设计。
高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