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云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浅析教育影视作品的师德教育功能
梁萍云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优秀教育影视作品蕴含丰富的师德教育内容,是教师师德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借助影视的艺术魅力,通过把教育影视作品与师德教育理论相整合,通过采用 “看、评、写、展”方法开展教育影视作品的鉴赏教学及开设艺术鉴赏课程等策略,充分发挥教育影视作品的师德教育功能,促进教师师德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影视作品;师德教育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师德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理论说教大话套话空洞而枯燥乏味,灌输方法生硬,形式单一,往往费力不少却收效甚微。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情境性强,极富艺术感染力,优秀的教育影视作品寓情于境、寓教于乐而易于学生接受,因此,在师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探讨教育影视作品的师德内容、心理学依据及实施策略,对认识和发挥师德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影视作品以教育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以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为题材,经过典型化的艺术加工,生动形象地反映教育现象,诠释教育理论,揭示教育问题,讴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思想和高尚人格,鞭挞教育恶习陋习,蕴含丰富的师德内容,是师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教师的爱岗敬业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情感基础和前提条件。不少教育影视作品热情讴歌了教师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如影片 《我的教师生涯》中的乡村教师陈玉,四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几经政治风云变换依然不变,从青年直到老年,始终坚守着生命中最初的那份执着;前苏联影片 《山村女教师》中的瓦连卡,师范毕业时毫不犹豫放弃可能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偏远落后的乡村做一名教师,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美国影片 《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惜被人误解、责难甚至排挤; 《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用她的朴实、善良和执着,别样地演绎了一位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些影视作品形象地演绎了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热爱学生就是教师全面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成长不懈努力。在教育影视作品中常常浓墨重彩地表现教师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怀。影片 《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为了给孩子们买电脑,一口气喝下一瓶 “二锅头”以换得村里 “大款”的资助; 《烛光里的微笑》中的教师王双铃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影片 《我的教师生涯》中的陈玉老师,自掏腰包送学生去学音乐,卖掉家里的年猪给合唱团的孩子们置办演出服,年老时还出资创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继续为教育事业发挥光和热。这就是师爱,无私而纯洁,博大又深厚,感人肺腑,温暖人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在专业活动中的表现,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在《乡村女教师》中,为了让孩子们上学,瓦连卡挨家挨户去做家长的工作,第一天上课时,教室空无一人,她依然认真地对着空教室讲课,她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教他们认识花草树木,快乐地学习知识; 《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深得学生喜爱。这些内容诠释了教师能够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源自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富于个性的教学艺术。
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化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言行举止垂范于世人,处处为人们做出表率。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体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内在教育思想和健全个性的外在表现,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如在影片 《乡村女教师》中,瓦连卡为了帮助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她带头捐出自己的薪水,在她的带动下,那些以烧钱为乐的赌夫惭愧不已,纷纷捐资相助; 《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用她的善良乐观和朴实的行动打动了城里来的教师志愿者夏雨,使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留下来坚持支教。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和世人的表率,体现了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教育影视作品通过形象地再现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艺术地再造了一个个具有丰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形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 “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 “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 “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 “慈母”品性。这些都是人民教师的道德楷模,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丰富而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育影视作品的师德教育功能是在对其鉴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教育影视作品鉴赏是指以具体的教育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作品的教育内涵,并得到精神愉悦和情感升华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教育影视作品作为审美客体,经过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最终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过程 “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1]。
教育影视鉴赏过程可分为教育影视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2]。
例如对影片 《乡村女教师》的观摩赏析教学,通过屏幕上破旧不堪的民房和校舍,大胡子男人殴打其妻子而旁人冷漠麻木的表情,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女教师所处的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社会环境;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来到田野,观察花草,观赏雨后彩虹,自由快乐地嬉戏,学生读懂了女教师正在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用希望之光照亮他们懵懂的世界;大厅里校友会正在举行,音乐欢快,笑语喧哗,来自各行各业的昔日学生簇拥在女教师周围,头发花白的女教师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学生感受到了女教师内心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由此深切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多么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从事这样的职业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把一生都奉献给这样的职业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从而更加坚定了其教育的信念,并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努力。
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学生从屏幕上的直观信息,运用感知和注意心理开始审美直觉活动,在这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想象、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产生审美情感,最后通过综合概括思维,深化体验,提升情感,实现审美升华。
(一)将教育影视作品与师德教育理论相整合,使之成为师德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师德教育理论是 “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它与心理学课程同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学科,具有先行学科的性质。课程内容通常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因而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将教育影视作品与教育学科课程相整合,使之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师德教育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感性的维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感性中理解师德理论,在理性中升华师德情感。例如关于教育观,它是师德大厦建设的基石,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源于对 “教育”这一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认识和深切体验。同时,对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也是师范生客观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实施成功教育的基础理念,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中引用了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内涵的论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2]这是对教育富含哲理、抽象唯美的文本解释。美国影片 《死亡诗社》讲述了一位名叫约翰·基廷的教师,他用智慧的思想、独特的言行,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燃起他们心中的热情,还他们以自由的思想,使他们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影片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给予、不是灌输、不是压制,而是唤醒、是激发、是鼓励、是引导。同样是对教育本质的解读,一个是理性地论述,一个是感性地演绎,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教师只是基于文本的讲授,那么只会使学生陷入概念的思辩之中而不得要领。而结合影片 《死亡诗社》的鉴赏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声像艺术所创造的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中思考和领悟教育的真谛,从而萌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同时,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教学又多形式地呈现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样。再如,在学习“教师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乡村女教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并产生当一名教师的光荣感;学习 “学生观”内容时,结合电视剧 “名校”的片断鉴赏,使学生了解当代中小学生的多元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产生对中小学生的喜爱之情等。将教育影视作品与教育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符合师德形成的规律,使师德教育更加有效。
(二)运用 “看、评、写、展”方法进行教育影视作品鉴赏的教学,提高师德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影视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内容,它是一种视听课程,其丰富的师德教育价值蕴含于纷繁复杂的形象和情节当中,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来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影视作品鉴赏的学习心理规律,教育影视作品鉴赏的教学程序一般由“看、评、写、展”几个环节构成。“看”就是观看教育影视作品,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教师要根据师德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内容突出、主题鲜明的优秀教育影视作品,这是确保师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评”就是评议,在 “看”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师德理论知识对教育影视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价值判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师德元素,引导学生透过人物事件的表面现象感悟其丰富的内在道德世界。“写”就是撰写观后感。要求学生把 “评”的结果写成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学习收获。“展”就是把优秀的观后感张贴出来,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环节编排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规律,能有效提高师德教学的效果。例如,在 “教师观”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播放影片 《乡村女教师》,把学生带入情境氛围之中。看完影片后,笔者提出 “影片中瓦连卡是一位怎样的教师?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结合相关的理论就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对主人翁的思想、情感、言语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交流。接着,笔者又提出 “你认为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结合教材学习相关内容,以补充完善和强化理性认识。再以 “瓦连卡的故事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化认识,以利于学生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讨论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观后感,然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业,并把它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供学生交流学习。从学生的作业内容来看,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开设艺术类鉴赏课,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学生有效进行教育影视作品鉴赏的基础。通过影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鉴赏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鉴赏类的课程偏少,高师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系统规划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增设艺术鉴赏类选修课,教给学生艺术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为师德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影视艺术的教育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具有师德教育的功能,还可以启迪思想、净化心灵、丰富情感、陶冶性情,提升美感,使人和谐发展。要充分挖掘教育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1]付庆军.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教学探析[J].电影评介,2006(21).
[2]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G52
A
1673-8535(2012)01-0082-04
2 0 1 1-1 2-1 6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 0 1 1 C 0 1 2 3);梧州学院教改重点资助项目(w y g j 2 0 0 9 A 0 0 7)研究成果
梁萍云 (1965-),女,壮族,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副教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
高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