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性隐喻认知研究*

2012-03-19 21:22李良彦
外语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诗性隐喻框架

李良彦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性隐喻认知研究*

李良彦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诗性隐喻具有原创性、跨域性和超常规性等特征, 对其理解需要借助较为复杂的多空间投射机制。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与幽默、政治、科学、诗歌等相关联的诗性隐喻, 阐释诗性隐喻意义建构与推理的机制,体现其动态的认知过程, 展示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性隐喻的强大阐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 诗性隐喻; 拓扑网络

1 引言

诗性隐喻是一种非常规性的隐喻,具有原创性、跨域性和超常规性等特征。概念整合理论(王勤玲 2005)引入解读隐喻建构过程后,诗性隐喻等一系列非常规性的隐喻得以阐释,其意义建构过程得以解析。由于诗性隐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并且灵活多变,所以受语料选择的局限,很难做到全面选材。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的网络模型,尝试解析在幽默、政治、科学和诗歌等不同领域中的诗性隐喻,通过详细描述隐喻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来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诗性隐喻特有的阐释力。

2 概念整合理论及诗性隐喻的相关概念

2.1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源自于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Fauconnier在1985年出版的《心理空间》中率先提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建构的“小概念包”(Fauconnier 1994:13)。心理空间作为一种元素集合,可以包含多种元素。通过心理空间,可建立诸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置、现实等一系列概念。人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各种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汪少华 2001)。心理空间可用来描述思维和语言过程中的动态映射模式,并由框架和认知模式来建构(汪少华 2002)。90年代后,Fauconnier和Turner,Coulson,Rohrer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概念整合理论,并由Fauconnier正式提出(Fauconnier 1997)。该理论认为,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始于不同认知域的两个输入空间,进而产生能够抽象概括出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属空间或普遍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普遍结构;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通过自身的组合、完善、扩展而建立起核心的层创结构。4个空间彼此映射链接,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李福印 2008:174)。

Fauconnier和Turner认为,概念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获取具有人类尺度的概念整合”,即在人类易于理解的熟知框架中具有直接的感知和行为(Fauconnier& Turner 2002:312)。为达到此目的,概念整合在建构过程中需满足一系列内部竞争的优化原则,包括整合原则、拓扑原则、网络原则、解包原则和关联原则等。为满足这些原则,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可划分为两类4种,即包括“镜像型”、“ 单域型”和“双域型”的共享拓扑结构网络以及简单结构网络(Fauconnier & Turner 1998),由于简单结构网络在建构过程中并没有类属空间存在,故简单结构网络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类属空间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从一般到抽象的心理认知过程提取的“超越一般的具体事物、事件或状态的概念”,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应受到重视和强调”(王红孝 2004)。所谓拓扑结构,是指对于投射到整合空间中的任何空间及该空间的任何元素来说,整合空间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与其对等元素之间的关系相匹配是为最优状况(Fauconnier 1997:186)。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虽都属于共享拓扑结构网络,但各自有明显的特点。镜像型拓扑网络是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共享组织框架所提供的拓扑结构的概念整合网络。简言之,镜像型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跨域投射和拓扑结构共享一个组织框架,基本心理空间的内容相同。单域型拓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拥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非对称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通过词汇等语言结构进行体现的拓扑网络。双域型拓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拥有不同组织框架,但两个组织框架的结构都被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构建合成空间的组织结构的拓扑网络。

2.2 诗性隐喻理论

Lakoff和Turner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MoreThanCoolReasons: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一书中,把诗性隐喻放置于“基本隐喻”的框架之下,没有强调诗性隐喻区别于基本隐喻的非常规性。巴尔菲德在《诗性语词》一书中区分了两种隐喻,一是形成语言的原始隐喻,一是经由有意识的思维产生的隐喻(Barfield 1973:87)。胡壮麟认为,凡是在本学科中出现一个不落俗套的、从其它学科或义域引入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表述都被视为诗性隐喻。诗性隐喻具有原创性、在不可能性掩饰下的真实性、义域的不一致性、跨域性、美学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符号的完整性与扩展性等典型特征。如果我们单用基本隐喻的概念去涵盖诗性隐喻,恰恰抛弃了诗性隐喻的精粹,抛弃了对世界的刻意探索和崭新理解(胡壮麟 2003)。由于诗性隐喻具有原创性、跨域性、超常规性等特征,其意义构建过程和推理机制更适于借助较为复杂的多空间投射机制来解释。

3 概念整合网络下诗性隐喻的认知过程

诗性隐喻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人们利用诗性隐喻表达幽默,唤起共鸣,解释抽象,阐述科学,抒发胸臆,理解成语。考虑到诗性隐喻自身的特征,其实时理解过程需借助相关心理机制,调动相关认知程序,进而揣摩并解读出诗性隐喻的真实意义。本文借助概念整合的3种拓扑网络,对诗性隐喻的部分语料进行解析,分析其建构过程中认知机制,动态地展示其认知过程。

3.1 基于镜像型拓扑网络

镜像型拓扑结构网络的认知机制相对简单,4个心理空间共同享有同一组织框架,因此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常能够一一匹配, 形成对应关系。诗性隐喻在幽默中比比皆是。我们用镜像型拓扑网络分析下例幽默。

① (哈利夫妇在河边钓鱼。哈利夫人在一旁唠叨不休。不久,有一条鱼上钩了。)

哈利夫人:“这条鱼真够可怜的!”

哈利先生:“是啊!只要它闭嘴,不也就没事了!”

此例诗性隐喻中,我们很容易得到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输入空间I是有关鱼咬钩的认知域,其空间元素包括“鱼、张嘴、上钩”等元素;输入空间II是有关妻子向丈夫唠叨的认知域,其空间元素包括“妻子、唠叨、被厌烦”等元素。人们利用认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两个输入空间中得到其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即为“行为者的某一特定行为导致特定结果”。这样,4个心理空间的共享框架即为“行为者动口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合成空间中的“组合”步骤通过“鱼”与“妻子”、“张嘴”与“唠叨”、“上钩”与“被厌烦”等一一对应的元素得以实现。我们的认知常识告诉我们,鱼张嘴导致的结果是被钓上钩,难以逃脱可怜的命运。这一认知知识被激活后,连同之前“组合”步骤中所形成的一一对应的元素关系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完善”的步骤。在合成空间中,受认知推理的影响,各对应元素进一步产生层创结构,构建出隐喻的新意义,意味着“扩展”步骤的完成,即“如果妻子也像鱼那样嘴动个不停,也不会得到好结果”,达到幽默的目的。

除了表达幽默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通过诗性隐喻来唤起共鸣,达到自己的目的。此类隐喻在政治场合尤为明显。例如,美国内华达州的法官Claiborne被控逃税,受到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在参议院的听政会上,Goodman为他辩护时说:

② Judge Claiborne became victimized, as a result of a special agent in charge of the FBI who came to the Nevada desert to bury the American flag there.

这句辩护词采用的诗性隐喻中,很容易提炼出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内容。其中,输入空间I是与“埋葬美国旗帜”密切相关的认知域,输入空间II包含的认知域是“冤枉法官”,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是“行为者通过某种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因此所有心理空间的共享框架为“某人通过某种方式扭曲了正义和公平”。例文中的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在合成空间内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美国旗帜”对应“法官”,“埋葬”对应“冤枉”等等。通过对应,合成空间中“组合”这一步骤得以完成。我们的认知背景常识告诉我们,“国旗”一般情况下代表着“正义、公平、民族尊严”等,“埋葬国旗”意味着“失去公平,漠视正义,践踏尊严”,是错误的行动。这一认知常识被激活后,与一一对应的新组合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从而完成“完善”这一概念整合步骤。在合成空间中,“美国旗帜”对应于“法官”,“埋葬”对应于“冤枉”等组合产生层创结构,建构出该隐喻的意义,即“对这样一位法官的指控是错误的”。这一意义的建构标志着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即“扩展”的顺利完成。辩护人通过“埋葬美国的旗帜”这一隐喻来激发人们内心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同时树立一位正直的法官形象, 从而引起人们的同情,进而说服听众法官是冤枉的。

3.2 基于单域型拓扑网络

根据单域型拓扑网络的特点,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不同,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非对称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该框架通过自身输入空间内的元素在合成空间中运行。此类概念整合网络经常在解释抽象事物,阐述科学概念等诗性隐喻中应用。例如:

③ Vanity is the quicksand of reason.(Fauconnier 1999:117)

这句诗性隐喻通过流沙解释虚荣的事物。在这一诗性隐喻中,输入空间I是关于“流沙”的认知域,输入空间II是关于“虚荣”的认知域。关于“流沙”,启动我们的认知,我们可以得到“旅途、旅行者、隐匿、陷阱、难以自拔”等空间元素,其空间组织框架为人被流沙所困,不能通过自身的力量脱离流沙,最终无法到达目的地。关于“虚荣”的输入空间II其空间元素包括“人生、理智、盲目、虚荣、追求、失败”等抽象的概念。通过认知的作用,类属空间从输入空间I和II中抽取反应事物规律性的、高级别的概念结构,即“某事阻碍某事”,输入空间I和II中的元素形成对应的关系。在合成空间内,以“某事阻碍某事”为类属结构,产生新的层创结构,人类的理智受虚荣的干扰,盲目地追求虚荣,导致理智丧失,结果失败。

除了解释抽象事物外,单域型拓扑网络在阐释科学概念的认知过程中也有应用。《自然》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核小体是通过一种连接组蛋白并将其转化为DNA的酸性蛋白质聚合起来的》的论文。作者在文章的结论处写道:

④ 我们已经非常成功地提纯的蛋白质将组蛋白连接起来并且把它们转化为DNA以形成核小体……我们所提纯的蛋白质的功能是一种“分子监护人”(molecular chaperones),即阻止组蛋白与DNA之间错误的离子反应。(Laskey 1978)

在“分子监护人”这个诗性隐喻中,输入空间I是关于“监护人”(chaperones)的认知域。根据英语语言和文化,其组织框架是在社交场所陪伴未成年人的长者,监护青年社交聚会,监督青年人的行为。该组织框架内包含“青年、监督、正确、允许、错误、阻止”等元素。输入空间II是关于“提纯蛋白质的功能”这一科学领域相关的认知域,其组织框架是阻止错误的、非特定的离子反应发生,允许被选定的反应发生。该组织框架内包含“组蛋白、确保、连接、转化、中和、阻止、非特定、允许、被选定”等元素。在认知机制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类属空间接纳由两个组织结构框架不同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投射过来的元素,并将其抽象为“行为对象、方法、正向行为、负向行为”等,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中的元素建立起对应的关系,“青年”匹配“组蛋白”,“监督”匹配“确保”,“正确”匹配“选定”,“错误”匹配“非特定”等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完成概念整合的步骤之一:组合。单域型拓扑结构网络中,非对称性的只有输入空间I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运行。通过调取我们日常在大脑中储存的关于“监护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知,监护人在社交活动中陪伴青年,阻止青年做出错误事情。这一背景信息与上述新建立的对应关系通过跨空间映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概念整合的步骤之二:完善。当各项元素和结构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行认知运作时,有的元素保持独立,有的元素进行溶合。例如“青年”与“组蛋白”,“正确”与“选定”,“错误”与“非特定”等元素分别进行溶合,其余元素保持独立。这样,新的层创结构产生,利用单域型拓扑结构网络的隐喻将复杂科学实验观察对象和抽象实验结果的基本特征极为贴切地描述并解释出来,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步骤:扩展。至此,“分子监护人”这个与科学有关的诗性隐喻的意义建构顺利完成,并形成完整的输出空间。

3.3 基于双域型拓扑网络

双域型拓扑网络同单域型拓扑网络类似,两个输入空间内都有自己的组织框架,但双域型拓扑网络同单域型拓扑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双域型的组织框架均被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诗性隐喻在政治、科技等领域均有体现,但在诗歌中表现最为明显。下面我们利用双域型拓扑网络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中的诗性隐喻。

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则诗性隐喻的输入空间I是“冬天”的认知域,包括鸟绝,人灭等元素。输入空间II是“钓鱼”的认知域,包括施事、时间、地点和工具等元素。输入空间I和II的组织框架虽不同,但通过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对类属空间的跨空间映射,隶属于不同认知域的组织结构和元素被独立地投射到类属空间,其“孤独”、“安静”等特征在类属空间内被抽象为孤独失意的心境,成为类属空间中的共享元素。该共享元素又决定两输入空间中部分元素建立起相互匹配的对应关系,如元素“孤舟”对应元素“飞绝”;元素“独钓”对应元素“人踪灭”,组合步骤至此完成。同时,我们大脑中有关“冬天”的认知背景被激活:冬季的江面上,孤独的老翁在漫天飞雪中静静地垂钓,给人以摆脱世俗,超然于世的感觉。通过跨空间映射,这一激活的背景知识连同由输入空间内部元素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都被投射至合成空间,从而完善这一整合步骤。具体来说,诗人柳宗元素来清高,作品完成恰为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司马之时,政治上失意,苦闷。随着新的背景知识的加入,诗性隐喻体现出全新的意义: 柳宗元托景言志,自比身处孤寂,但无惧漫天飞雪的渔翁,展示了其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以及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除了诗歌外,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俗语和成语的建构也可以通过双域型拓扑网络来解释。“自投罗网”出自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诗,“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宋朝苏轼在《策别十七·去奸民》写道:

⑥ 譬如猎人终日驰驱践蹂于草茅之中,搜求伏兔而搏之,不待其自投于罗网而后取也。

其义为自己上当,或掉入别人的圈套中。这个诗性隐喻的成语同样存在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是“捕猎”的认知域,其空间元素包括“动物、主动行为”等要素,“投罗”从结构框架上看是施动体的主动行为,其动作是有意识的。输入空间II是“犯错误”的认知域,其空间元素包括“人、上当”等,因为如果事先知道结果不好,意识里就不会主动去上当,所以其结构框架是无意识的。在合成空间内,两个输入空间不同的组织结构被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内,“投”这个动作层创为无意识的动作,导致犯错误的结果,分别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有意识的动作和无意识的结果在合成空间内层创出新的意义。

4 结束语

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通过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等心理空间的相互映射和整合,对实时隐喻的概念合成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将隐喻研究推向另一认知深度,即隐喻言语的实时解读过程。由于该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概念整合理论对具有创新性的诗性隐喻的意义建构和解析具有极强的阐释力。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镜像型、单域型和双域型拓扑结构网络分别解析与幽默、政治、科学和诗歌等相关联的诗性隐喻,对其隐喻意义建构和解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描述,分析其动态的认知过程,展示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性隐喻的产生机制及意义建构的阐释力。但概念整合理论在阐述隐喻时具有一定的弹性,隐喻的读者和听者的自身知识结构在阐释过程中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再加上诗性隐喻的原创性和超常规性,在分析诗性隐喻的过程中还应从具体语境出发,根据语言线索分析认知机制,理解和阐释诗性隐喻现象。

胡壮麟. 诗性隐喻[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1).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王红孝. 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J]. 外语学刊, 2004(6).

王勤玲.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 2005(1).

汪少华. 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外国语, 2001(3).

汪少华. 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 当代语言学, 2002(2).

Barfield, O.PoeticDiction:AStudyinMeaning[M].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73.

Fauconnier. G. & M. 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Science, 1998(2).

Fauconnier, 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MentalSpace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connier, G.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A]. In Janssen, T. & G. Redeker (eds.).CognitiveLinguistics:Foundation,Scopes,andMethodology[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9.

Fauconnier, G. & M. Turner.TheWayWeThink[M]. New York: Basic Book, 2002.

Laskey, R. A.etal. Nucleosomes are Assembled by an Acidic Protein Which Binds Histones and Transfers Them to DNA [J].Nature, 1978(39).

【责任编辑王松鹤】

ACognitiveStudyonPoeticMetaphorsBasedontheConceptualBlendingTheory

Li Liang-ya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Poetic metapho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ality, cross-domain and unconventionality. Therefore, they would be better understood by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multi-space projection. Applying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poetic metaphors related to humor, politics, science, poems and so on. It also interprets their metaphorical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reasoning mechanism, displays the dynamic cognitive process, and demonstrates th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to poetic metaphor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oetic metaphor; topology network

H0-05

A

1000-0100(2012)05-0098-4

*本文系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项目“认知诗学的理论建构与本土化研究”(125240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向基金项目及哈尔滨工程大学自由探索项目“认知诗学的跨文化视角及本土化研究”(HEUCF121206)的阶段性成果。

2012-05-10

猜你喜欢
诗性隐喻框架
框架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