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的类型与特点

2012-03-19 21:36叶建军
关键词:状元语气测度

叶建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的类型与特点

叶建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有疑而问的是非询问句、半信半疑的是非测度问句和无疑而问的是非反诘问句。三种类型的是非问句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是非询问句有的是只保留疑问焦点的省略式,有的是特殊的回声问。是非测度问句均使用测度疑问副词,即“莫”、“莫是”、“莫非”。测度疑问副词“莫非”的最早用例可能见于《张协状元》。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反诘副词,即“岂”、“岂可”、“终不成”。反诘副词“终不成”可能最早出现于宋代,来源于“最终不能成为”或“终究不至于”义的超音步结构“终不成”。

《张协状元》;是非询问句;是非测度问句;是非反诘问句

《张协状元》是保存至今最早的南戏剧本,由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编撰,与《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并收入《永乐大典》第13 991卷,是研究南宋时期汉语词汇、语法等的重要资料,同时对研究当时的温州方言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以钱南扬先生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为底本,同时参考胡雪冈先生的《张协状元校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拟探讨《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的类型与特点。

疑问句是从语气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句子的类别。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疑问句进行分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据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可以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有疑而问的是非询问句、半信半疑的是非测度问句和无疑而问的是非反诘问句。

一、是非询问句

《张协状元》中是非询问句共有 29例。疑问语气词有强化疑问语气的作用,但是《张协状元》中是非询问句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例如:

(1)(丑)你要揣骨?(末)相烦先生。(第4出)

(2)(丑)你如今要我周全你?(末)乞赐相公周全!(第21出)

这些是非询问句在句法结构上没有疑问代词、并列选择项或并列正反项等疑问标记,在句末又不使用疑问语气词,形式上与陈述句无异,因而句末必须使用上升的疑问语调。

是非询问句一般是把整个命题作为疑问点,回答者一般只要对整个命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即可。不过整个命题中如果有些信息是问话人和答话人共知的,那么为了遵循经济原则,这些旧信息可以省略,只保留疑问焦点,从而起到凸显疑问焦点的作用。《张协状元》中有若干例这样的是非询问句。例如:

(3)(丑)今番员梦。门下几岁?(生)十八岁。(丑)四十八岁?(末)只愿度众生。十八岁。(第4出)

例中“四十八岁?”承上文省略了已知信息,即主语“门下”,因而凸显了疑问焦点。

是非问句中有一种特殊的回声问。“回声问有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理解。如果我们把先导句记为A,针对A句的回声问记为B,那么,狭义的回声问就是指:A1为疑问句,B1是针对A1的内容并根据A1的形式来发问的,因而是‘问题的问题’,相当于说‘你是问……吗’”,“这是语法学界公认的回声问,不管A1原来是特指问、是非问还是选择问,当变成回声问时,B1一律成为是非问”;“广义的回声问,不仅包括上述这类,而且还包括:A2为非疑问句,根据A2来发问的B2也算作回声问”,“B2同B1无论形式特点,还是语用特征,都是基本一致的,B2相当于‘你是说……吗’,也属于是非问句。”[1]《张协状元》中有若干例回声问,先导句可以是非疑问句,也可以是疑问句。例如:

(4)(旦拜)(净当面立)(末白)它拜神,你过去。(净)我过去?神须是我做!(第39出)(5)(生)小哥是谁家令嗣?(丑)小哥?我是大哥,今年四十一岁了!(第12出)

回声问可以是对整个先导句发问,也可以是对先导句的局部发问。例(4)中回声问“我过去?”就是对整个先导句“你过去”发问,不过第二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回声问“我过去?”相当于“你是说我过去吗?”,表达了发问者对对方的要求即“你过去”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发问者的不满,因而用“神须是我做”对对方的要求予以否定。例(5)中回声问“小哥?”针对先导句即特指问句“小哥是谁家令嗣?”中的称呼“小哥”发问,表达了发问者的疑惑与不满,因而用“我是大哥,今年四十一岁了”对“小哥”这一称呼予以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张协状元》中有一些不含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形式上类似于省略式是非询问句,事实上这些疑问句隐含了疑问代词,是一种特殊的特指问句,需要回答者针对隐含的疑问代词作出具体的回答。例如:

(6)(丑)拜揖!尊兄高姓?(生)小子姓张。(第24出)这类特殊疑问句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例如:

(7)“您贵姓?”我往旁边挪了挪身子。“吴。”老汉一愣,随即才明白。(吕新《圆寂的天》)

二、是非测度问句

测度问句是一种半信半疑的疑问句,发问者对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是又不能确认,因而期待对方予以证实。测度问句一般为是非问句,其主要形式标记是测度疑问副词。《张协状元》中是非测度问句共16例,使用的测度疑问副词有“莫”、“莫是”、“莫非”,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

(一)“莫”字测度问句

“莫”的本义为日落的时候(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暮”)。“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当“莫”前经常出现先行词充当主语时,“莫”便经常处于状语位置,这一句法位置便会促使其虚化为一般的否定副词,相当于“不”。相当于“不”的一般否定副词“莫”主观性增强,用于祈使句,便变为一个表示禁止的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要”、“别”。为了遵循礼貌原则,说话人可以采用测度问句这一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禁止这一言语行为,祈使句与测度问句的边界从而消失,表示禁止义的“莫”很自然地就引申出测度疑问用法[2]156-157。晚唐五代时期测度疑问副词“莫”已开始广泛使用。

在《张协状元》中共有7例“莫”字测度问句,“莫”均用于VP前,即“莫VP?”。如:

(8)(末)莫咫尺,有神仙?(丑)不接鞭,且一拳。(第27出)

(9)(白)……不如归去奉双亲,侍奉双亲食天禄。当头莫有人吏?(第34出)值得注意的,在7例“莫VP?”测度问句中就有5例为“莫是NP?”。例如:

(10)(丑)两个和你,莫是三人?(末)必有我师。(第10出)

(11)(末)莫是夜明珠?(旦接)婆婆借与,托取公公保。(第19出)

“莫是NP?”中的“是”为判断动词,“莫是NP?”的结构层次应分析为:莫+(是+NP)。也就是说,“莫”与“是”并非是一对直接成分,“莫是”为跨层结构,并未粘合成词。

下面一例有点特殊:

(12)(末)你胡说!莫是成都府人,姓张名协?(净)正是了。(第28出)

例中测度问句可以表示为“莫是NP,VP?”,是一种复句式疑问句。“复句式疑问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共有一个疑问语调的复句形式的疑问句,或者说复句式疑问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疑问分句构成的。”[2]274复句式测度问句“莫是NP,VP?”中测度疑问副词“莫”的辖域为“是NP”与VP两个疑问分句。

(二)“莫是”测度问句

测度问句“莫是X?”中的X最初是NP,后来范围扩展,可以是VP,从而形成了新的测度问句“莫是VP?”。测度问句“莫是VP?”中的VP是疑问焦点,是句子的语义重心;“是”为次要动词,对VP的确认、断定义弱化乃至消失,若去掉“是”并不影响句意。“莫是”属于跨层结构,但是却是一个标准韵律词。随着测度问句“莫是VP?”的使用频率不断升高,“莫是VP”发生了重新分析,即结构层次由“莫+(是+VP)”变为“(莫+是)+VP”,“是”由前附于VP逐渐后附于“莫”,韵律词“莫是”开始了词汇化,逐渐固化成了一个测度疑问副词。至迟在晚唐五代时期测度疑问副词“莫是”已经出现[2]158-159。

在《张协状元》中“莫是”测度问句即“莫是VP?”共有8例。例如:

(13)(末)莫是报捷来?(净)不是。(第2出)

(14)(末)莫是“有女”?(丑)是。(第21出)

“莫是VP?”中“莫是”为测度疑问副词,其中“是”的确认、断定义弱化,但并未彻底丧失,或多或少有残留的痕迹,从例(13)、(例14)的答语“不是”、“是”便能看出。

下面的一例较为特殊,是复句式“莫是”测度问句:

(15)(旦白)张状元,莫是寻思旧念,再睹仙乡?(生)唯!贫女,大厦既焚,不可洒之以泪;黄河既决,不可障之以手。吾今与汝不是因缘。(第41出)

“莫是”作为测度疑问副词一般用于VP前,当VP为“是NP”时,由于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省略了一个“是”,测度问句便成为“莫是NP?”,易被重新分析为“莫+(是+NP)”。“是”又还原为系词,“莫”因而离析成为单音节的测度疑问副词,而这是与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不相适应的,因此“莫是”表示疑问的用法几乎很快消失了[3]。

(三)“莫非”测度问句

《张协状元》中使用疑问副词“莫非”的测度问句即“莫非VP?”仅1例:

(16)(旦出唱)【山坡里羊】知它你是及第?知它你是不第?知它在上国?知它归来未?镇使奴终日泪暗垂。莫非不第了羞归乡里?又恐嫌奴贫穷恁地。别也别来断信息,断信息。(第30出)

上例可能是测度疑问副词“莫非”最早用例。后来测度疑问副词“莫非”使用频率上升,语气也发生了分化,又可以表示反诘语气,是一个既可表示测度语气又可表示反诘语气的疑问副词,并沿用了下来[2]164。

三、是非反诘问句

反诘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的假性疑问句,发问者对所提问题一般有明确的看法,问句本身提供答案,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4]《张协状元》中是非反诘问句共27例,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可以根据是否使用反诘副词分为两类。

(一)使用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

使用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共有20例。使用的反诘副词有“岂”、“岂可”、“终不成”。

1.“岂”字是非反诘问句

反诘副词“岂”相当于“难道”,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例如:

(17)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左传·昭公十二年》)

在《张协状元》中使用反诘副词“岂”的是非反诘问句有11例。反诘副词“岂”均用于肯定式VP前,“岂”后紧邻的动词一般是心理感知动词或能愿动词。

“岂”后紧邻的心理感知动词有“期”、“知”、“知道”等,“岂期/岂知/岂知道X?”等的意思是“没料到/不知/不知道X”。例如:

(18)(生出唱)【水调歌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程事业,岂期中路惹灾迍?……(第18出)

(19)(净)洒岂知公有女,情愿情愿甘做媒。(第51出)

(20)(旦唱)【香遍满】公婆且住,待奴家款款松口气说:独立岩头攀茶来折,岂知道失脚,似刀斫臂折。(第41出)

“岂”后紧邻的能愿动词有“敢”、“得”、“能”等,“岂敢/岂得/岂能X?”等的意思是“不敢/不得/不能X”。例如:

(21)(生旦)【同前换头】我婆且自宽心,张协为人恁底村,婆要镜,没时岂敢上婆门?(第20出)

(22)(末)你敢道不得。(且唱)【鹅鸭满渡船】论妾家豪贵,又岂得随人去?(第45出)

(23)(净)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第45出)

“岂期”、“岂知”、“岂敢”、“岂得”等均是不在同一句法层次而仅在线性序列上相邻的跨层结构,但是均为标准的韵律词。当使用频率日益升高,这些韵律词就有强烈的词汇化倾向,词汇化的结果是这些词语的反诘语气弱化乃至丧失。

2.“岂可”是非反诘问句

“岂可”最早可能见于上古汉语,最初是反诘副词“岂”与能愿动词“可”在线性序列上紧邻而形成的一个跨层结构。例如:

(24)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庄子·让王》)

由于“岂可”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使用频率较高,后来逐渐词汇化了。

在《张协状元》中使用反诘副词“岂可”的是非反诘问句仅1例:

(25)(白)古庙荒芜怕见归,几番独自泪双垂。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第3出)

“岂可人无得运时”在另一处又写作“岂有人无得运时”:

(26)(净)黄河尚有澄清日。(合)岂有人无得运时?(第23出)

写作“岂可”或“岂”,与七言的制约有关,因而上面两例中的“岂可”与“岂”不能互换。

3.“终不成”是非反诘问句

反诘副词“终不成”相当于“难道”,可能最早出现于宋代。在《张协状元》中“终不成”有8例。例如:

(27)(末)胡乱搜寻,看得几钱,把借它。那张解元还得个绿衫上身时,终不成忘了贫女。

(旦)贫女终不成忘了大公大婆。(第19出)

(28)(末白)君子为义,小人为利。它为状元,终不成亸避你!(第39出)

“终不成VP”最初的意思应该是“最终不能成为VP”或“终究不至于VP”。“终不成VP”的结构层次应该是:终+[不+(成+VP)],“终不成”为超音步结构。我们注意到,上面“终不成VP”用例中的VP对说话者一方甚至是说话者与听话者双方而言均是不希望发生的不如意的消极事情,“终不成VP”完全可以理解为陈述句,意思是“最终不能成为VP”或“终究不至于VP”。表示陈述语气的“终不成VP”均是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愿望、态度、情感,即不希望VP发生,为了更强烈地表达这种愿望、态度、情感,完全可以将陈述语气强化为感叹语气,陈述句因而可以转换为感叹句。而反诘语气最为强烈,更适宜于表达某种主观的愿望、态度、情感,因而为了凸显“终不成 VP”的主观性,完全可以用反诘语气来表达“最终不能成为 VP”或“终究不至于VP”这一句意,换言之,“终不成VP”又可变换为反诘问句。反诘问句“终不成VP?”要表达“不VP”的意思,而反诘本身就是一次否定,因而“终不成”中“不”的否定义羡余。“终不成VP?”的语义重心实际上已转移到了VP上,超音步结构“终不成”自成一个语义模块,主观性增强,其中“不”的否定义因羡余而脱落,“终不成”最终词汇化为一个仅表示反诘语气的疑问副词了。由此可见,反诘副词“终不成”正是来源于“最终不能成为”或“终究不至于”义的超音步结构“终不成”。《张协状元》中8例“终不成”均可理解为反诘副词。

在宋儒语录《朱子语类》中“终不成VP”多达32例,如同《张协状元》中的“终不成VP”一样,既可理解为陈述句或感叹句,又可理解为反诘问句。当作后一种解释时,“终不成”为反诘副词。典型的反诘副词“终不成”在明清时期较为多见。例如:

(29)宝玉听了,忙走过去,便跪下要说。王夫人忙笑着拉他起来,说:“快起来,快起来,断乎使不得。终不成你替老太太给我赔不是不成?”(《红楼梦》第46回)

(二)不使用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

《张协状元》中不使用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共有7例,其中肯定形式的有4例,否定形式的有3例。例如:

(30)(净)秀才说话跷蹊,不要时,我做个说合底?请它归,着些言语说化伊。(第14出)

(31)(丑)莫要叫!昔日冯丞相,行至后花园,入那容膝庵中,敢恁地打坐三五日,我不坐得一日一夜?(第21出)

既不使用反诘副词又不使用疑问语气词的是非反诘问句,只能依赖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这种反诘问句的反诘语气很显然没有使用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强烈,因而用例较少。

四、结 论

《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共 72例,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疑而问的是非询问句,二是半信半疑的是非测度问句,三是无疑而问的是非反诘问句。三种类型的是非问句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是非询问句共 29例,有的只保留疑问焦点,从而起到凸显疑问焦点的作用;有的是一种特殊的回声问,可以对整个先导句发问,也可以对先导句的局部发问,语用目的是表达发问者的疑惑或不满等。是非测度问句共16例,均使用测度疑问副词,即“莫”、“莫是”、“莫非”。测度问句“莫VP?”共7例,主要是“莫是NP?”,其结构层次应分析为:莫+(是+NP)。测度问句“莫是VP?”共8例。测度问句“莫非VP?”仅1例,可能是测度疑问副词“莫非”最早的用例。是非反诘问句共27例,其中使用反诘副词的有20例,使用的反诘副词有“岂”、“岂可”、“终不成”。反诘副词“终不成”可能最早出现于宋代,来源于“最终不能成为”或“终究不至于”义的超音步结构“终不成”。不使用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共7例。

[1]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35.

[2]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M].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3]叶建军.疑问副词“莫非”的来源及其演化: 兼论“莫”等疑问副词的来源[J].语言科学, 2007, (3): 10-20.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290.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es-or-no Questions in Zhangxie Zhuangyuan

YE Jian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According to the interrogative level, yes-or-no questions in Zhangxie Zhuangyuan, the oldest Chinese Nanxi (Southern Opera) script that hand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Chin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yes-or-no questions for interrogative purpose, yes-or-no questions for conjecture purpose; and yes-or-no questions for rhetorical purpose.There were no interrogative particles existing at the end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yes-or-no questions.These question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ranges: elliptical expression that aims at interrogative focus and special echo question.In yes-or-no questions for conjecture purpose,interrogative adverbs for conjecture purpose, including “Mo (莫)”, “Moshi (莫是)” and “Mofei (莫非)”, were adopted.Among the three adverbs, the history of using adverb “Mofei”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writing of Zhangxie Zhuangyuan.In most yes-or-no questions for rhetorical purpose, adverbs for rhetorical purpose, like“Qi (岂)”, “Qike (岂可)” and “Zhongbucheng (终不成)”, were used.The history of using adverb“Zhongbucheng”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deriving from the super-foot structure“Zhongbucheng (终不成)” which means “finally can’t become” or “ultimately not”.

Zhangxie Zhuangyuan; Yes-or-no Question for Interrogative Purpose; Yes-or-no Question for Conjecture Purpose; Yes-or-no Question for Rhetorical Purpose

H146

A

1674-3555(2012)05-0060-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5.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2-03-19

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第六批社科规划课题(WYK11077)

叶建军(1969- ),男,安徽宿松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状元语气测度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