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永
(乐至县石湍中学 四川 资阳 641506)
学生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我们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当学生兴致勃勃踏进初中,进入初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有的学生对物理学习厌烦、畏惧、抵触,有的学生虎头蛇尾,有的学生混天过日、放任自流,导致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若任其发展,则这部分学生不仅影响课堂学习氛围,打乱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很难提高,甚至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必须对学困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和阅历来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身边资源,服务于物理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利用学校实验器材和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探究思维.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是一种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创设与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置身于特定的学习环境之中涉景体味,不仅能促进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能激发学困生有意识地参与学习.如,在学习力时,可让学生回忆在家推独轮车时施力的是谁?受到力的又是谁?推独轮车的过程中是谁对谁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用手提水桶时施力的是谁?受力的又是谁?此过程中是谁对谁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参与度.
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物理.家庭电路、影子形成、彩虹的出现无不与物理密切相关,通讯、航天技术等令人惊叹的成就无不建立在科学家对生活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可以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它不仅符合初中生求动、求趣、求异、求新、好奇、好玩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要巧妙地运用学生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鼓励、帮助他们加以解决,让物理在生活中的价值得以体现.例如,学习力和机械时以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省力导入,可以唤醒学困生的思维,为进一步学习力学打下基础.实践证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既是物理教学的良好素材,又是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廉价试验田”.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困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原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概括得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现象、多动脑思考;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描绘、投影、录像等,再现教材情境,体验探究历程,总结物理规律.同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物理学家角色,亲历科学探究历程,深切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科学探究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前,可让学生观察“装有水的碗底变浅”,“隔着水滴看字”等实验,大脑中产生一种疑问,好奇心就会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学生就会勇于去探索,即便是学困生也会去刨根问底,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良好的开端使人欣慰,催人奋进.注重引言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物理课的知识海洋中去探索,成功体验物理生活,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应注重设疑的技巧,激励学困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物理课堂,若教师引导不当,会出现许多“学困生”.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与学案,认真筛选教法与学法,实例应尽量贴近生活,教师语言尽可能幽默有趣、通俗易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演示实验,将深奥难懂的物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悟到物理课生动有趣,对物理学习充满活力,形成良好的开端.在学习“科学之旅”中采用几个典型的实验进行演示,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之门.例如,覆杯实验.拿出一个杯子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提问: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后,再动手实验,学生看到现象后会感到惊讶,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直观地展示了物理现象,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激情,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只有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激发出来.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积极思维、开拓创新.在刚学习物理时,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很浓,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好评或肯定时,兴趣就会得以加强.否则,屡遭失败,学习兴趣就会被扼杀.因此,在平时的作业安排与布置方面应区别对待,分类处理,使优生与学困生各尽其能;在平时学习效果检测中试题难度应适当考虑学困生,使学困生能看到希望.每次考试不能只看分数,还要看到学困生的进步,对学困生多进行表扬、鼓励.课堂上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简单,如,在学习电功率时可让他们回答:电功率的主单位是什么?电功率的定义是什么?……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常言道:学贵在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对学困生而言,如果设疑较难或太易,他们会觉得教师在为难或羞辱他,因此,设疑时应把握尺度,注重提高设疑的技巧,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优生:透镜分为几种?再问学困生:凸透镜有什么特点?此时,笔者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上,会观察到火柴被点燃或白纸上出现一个光斑.该同学通过观察回答:“聚光”.我就当着班上学生的面对他说:“好!你棒!”,接着进一步问:凹透镜具有什么特点?它和凸透镜相同吗?引导学生去看书思索,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我对学困生总结启示:“这节课你们学得很好,运用本节知识去思考‘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若要拍摄近景或远景,该怎么办?”.这样,既能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能拓展他们的学习思维.
小学《自然》里面介绍的生活常识涉及到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它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活课堂.例如,学习“磁现象”时由小学《自然》中认识磁铁的极性、吸铁性及指南针辨别方向的特点展开提问,既简单又围绕主题,而且学困生易回答,这样,学困生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知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铺平了道路,同时也让学困生感觉到物理学习并不陌生.又如,学习“电流与电路”时,引导学生回想小学《自然》中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让学困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学习物理的活动之中,使学困生感觉到物理课熟悉而亲切,从而增强学困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师应采用不同方法激励学困生,让学困生个性得以张扬,尽量开发学困生的潜能.具体落实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和能力,适时表扬,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学困生的好感,还可以使教与学双向活动更和谐.当学困生主动回答问题时,即使答错了,教师也应鼓励说:“你能积极思考,勇于回答,精神可嘉”,从而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例如,有一次学生上街进行清洁扫除,我发现一个学困生累得汗流浃背,劝他休息,他说:“不累”.我对他说:“你很爱劳动,是好样的.在学习上也要发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你的物理成绩也一定会很好.”后来,这位学困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由此看来学困生是可塑的,需要教师适时提醒自己善于发现其亮点,适时赞美他们,让学困生乐中求学.曾有位学困生说:“成绩差,不一定代表笨”,笔者对这位学困生记忆犹新.在学习“杠杆”时,他对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找得准,为此,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很聪明,如果上课再用心一点,学习成绩一定会很好.”当时他很感动,学习也有了动力.从这以后,我发现:认真完成作业的有他,积极回答问题的有他,主动探讨问题的有他.在学完压强时,他问我:“修建房屋时路基为什么比墙身宽?”我对他说:“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行.现在我们一起分析、讨论.”正是由于我公正的评价,悉心的辅导,从而使他的成绩大有起色.
物理学中许多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困生采用科学研究方式,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困生主动探索,不断进取的品质.例如,学习“杠杆”时,通过列举筷子、扫帚、独轮车等生活物品来认识杠杆,从而加深对杠杆的理解,达到掌握杠杆有关知识的目的.又如,学习“浮力”时,通过列举鹅儿浮在水面上、从水井中提水时手感觉到很轻等生活实例认识并理解浮力.把生活现象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让学困生感悟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科学,还能使学困生巧妙地利用物理知识指导、改善生活.例如,学习“电功率与安全用电”时,让学困生理解电压一定,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电流就越大,就会缩短输电线路的寿命,甚至出现火灾事故,导致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由此懂得不要随意增加电器、不要乱拉乱搭电线,增强安全用电意识,进而让学困生知道学习物理的益处,产生学好物理的动力.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让他们领悟到物理学习是自己对生活经验中物理现象的“解读”.例如,学习惯性时,选用生活题材:
(1)体育活动中投掷铅球、跳远.
(2)乘车外出过程中,客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向后倾倒;客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
(3)用铲子将煤送进炉膛.
(4)跑步时遇到绊脚石会向前跌倒.
(5)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让物理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意识,学习起来必定轻松、容易,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要不断关注物理学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家的探究历程,教育学困生学习科学家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强化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增强学困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探究科学道路的坎坷,鼓励学困生积极学习、进取.例如,爱迪生曾被老师认为“弱智”而退学,失学后通过自学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曾被同学称为“憨夫”,但他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发现了相对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功经历了无数挫折,由此教育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正视挫折,学会从逆境中走出来.
学困生虽然现在学习、表现有较大差距,但将来也可能成为爱迪生、爱因斯坦或比尔·盖茨那样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和引导学困生,让他们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困生往往只注重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死记硬背,忽略理解与运用,导致知识的迁移能力差.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生活素材,利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物理知识,使学困生能学以致用.如,在讲授“密度应用”一节时,可通过计算质量或体积(密度)是多少,从而引出怎样鉴别金银首饰的真假;在学习“升华与凝华”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为什么会发黑;在学习“电功率”时,让学生从观察教室内白炽灯为什么没有新买时的亮得到启示.这样,不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困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困生学习物理的思想认识,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教师应从全面发展入手,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与培养,充分开发每位学困生的潜力.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经验中写到: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创造的巨大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困生执著地去探索,努力去创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去开启学困生的思维,诱发强烈的创造欲.这样,不仅能使学困生的学习能动性大大增强,而且可以让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承受各种挫折,奋发向上,最终能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
参考文献
1 任定保.善待和利用学生的“缺陷”.教育科学论坛,2010(3)
2 徐立海,黄君明.物理教学中的“引发认知冲突”策略.物理教师,2011(3):17~19
3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
4 张发群.激发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兴趣初探.成才之路,2009(3)
5 吴洪永.更新观念追求物理教学最优化.中国教育学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