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2012-03-19 14:05陈小英俞林伟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陈小英,俞林伟

(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90后”大学生的身影出现伊始,媒体、社会对这一群体思想道德追求的负面评价便不绝如耳,“今不如昔”的慨叹也时常与“90后”大学生形影不离。但也有学者指出:“‘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笔者认为,结合“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采取更为辩证和客观的视角探究“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追求的时代特点,可以得出更科学的结论。本次调研对温州茶山高教园区内“90后”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8份,有效回收率97.60%。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对问卷进行了深入分析。

1 “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1.1 价值追求偏重个性和自我意识

“90后”大学生崇尚自我,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较少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奉献精神不足。虽然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年轻时那样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遇到献血车上某型血告急,而他们正好是这种血型,此时基本都会决定“救人如救火,马上去捐血”。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价值定位也出现了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调查中我们发现,66.44%的“90后”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的看法是“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选择“个人利益应无条件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只占12.64%。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力图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维持平衡,寻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和谐统一,既要求个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同时也要求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如调查大学生“对做出贡献与得到回报的态度”时,74.88%的学生选择“多贡献,多回报”,8.61%的学生选择“以最少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

通过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在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90后”大学生把个人与社会并重,甚至把社会处于次要地位,较少有为集体利益牺牲的精神,明显地向以自我为本位的方向偏移。“90后”大学生在许多领域更看重自我的选择和判断,而对接受权威价值取向的重视程度趋于减小。他们大都信奉自我肯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趋向;他们尊重个人的价值、利益,强调以个人的存在、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个体在群体及社会中的价值;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较缺乏对自己负有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起以前的大学生来说有明显提高,崇尚自由、自主、自强;他们普遍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反对和耻于迷信和盲从,主张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成为众人和社会的焦点,在社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他们总是希望别人来满足自己,而自己却不愿做配合性、输出性的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同时,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感明显增强。为了使自己能够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都把目光放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潜能的挖掘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的理念”。

1.2 价值目标偏重实惠和功利追求

与过去的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理想主义色彩相对淡了,他们不是不要理想,而是崇尚在现实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优越丰富的生活,从而实现理想。他们开始摆脱不切实际的精神追求,更看重现实的物质追求。当前,大学生对自身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关注越来越密切,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向功利化倾斜。

首先,价值目标短期化。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只有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现实的、可能的。他们不拒绝长久,但更崇尚现在,更注重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在目标、过程与结果的衡量中,他们更重视结果。目标短期化带来了注重效率、强化时间观念的现代价值观念,同时也将导致理想的弱化和功利的强化。其次,价值实现工具化。“有用公度一切”的实用主义盛行,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价值活动的工具性、功利性突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能为我所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是唯一选择,能帮助通过考试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种现实中的潜规则也就具有了某种普遍性。再次,价值取向世俗化、生活化。“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对“90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设置障碍。这就使得部分“90后”大学生片面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逐渐淡化和摒弃了理想的信仰与旗帜,陷入了物质化和享乐主义的思想误区之中。他们将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把“义”和“利”分割开来,以致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即将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否能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利益,能否有利于个人的前途发展作为价值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把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的生活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健康”、“家庭”、“金钱”被大学生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宝”;“家庭幸福、生活优越”,“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找更多乐趣”成为大学生们最推崇的生活方式。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追求,精神追求物质化和单一化,评价自我化、利益化,评价标准物质化,且对新时期大学生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缺乏感情和理性上的认同感。

1.3 价值观取向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市场经济和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多重效应的影响,还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呈现东西文化交汇、古今文化融合、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既有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也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还有因网络技术发展而带来的网络文化,反映宗教信仰的宗教文化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甚至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大众生活文化,如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1]“在不同的基点上向着不同的方向、层次发展,跃进或跌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特点。”[2]高等学校一向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多元文化在此交锋与碰撞,构成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在价值观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

1.4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使其择业、消费、交际、恋爱观也发生偏差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选择职业、怎样消费、如何交往、恋爱成家,决定着一个人怎样去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怎样去适应社会。所以,当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变化时,其择业观、消费观、交际观、恋爱观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1.4.1 “90后”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偏差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人生的重大选择,一般大学生会慎之又慎,考虑的因素也主要是要突出自己的主观地位。调查表明,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收入高(61.9%)、职业稳定(45.9%)、能发挥个人才能(35.8%)、符合个人兴趣爱好(35.4%)、自主性不受约束(32.4%),这说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个人中心主义。受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为祖国多做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找到一个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单位,如政府机关、国家垄断行业、外资企业等。他们为祖国需要而工作的观念逐渐淡化,而且把文凭当做资本和跳板,目的是为了找一个既挣钱多又轻松的“好工作”。目前,尽管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很多大学生宁愿为“好工作”激烈地竞争,也不愿去艰苦的偏远地区和工厂。

1.4.2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偏差 在消费文化充斥着“90后”大学生生活的今天,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实力雄厚,生活优越,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长大,存在着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习惯。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由于存在攀比心理,虚荣心作祟,也存在高消费的现象。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月生活费用在950元左右,按比例比起以前的学生要多很多。关于生活费的开支,很多学生没有计划,想用就用,有些学生虽有计划但做不到,只有少量学生能做到有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做。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计划性较弱,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有计划,但自控能力较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1.4.3 “90后”大学生的交际观存在偏差“90后”大学生喜欢交往,他们不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是尽可能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了解新鲜的事物,结识新的朋友。且交往范围日趋扩大,交流方式多样,他们不再局限于仅在学校内部,而是把交往的范围扩大到学校外乃至外地的其他人群,并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网络等高科技途径。这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长见识、提高社交能力。但是“,90后”大学生的交友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会加重心理压力,这样易导致心理疾病。此外,交往动机和内容日趋复杂。有的为了情感交流而交往,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交往,有的为了娱乐消遣而交往。但不可否认的是,权力与金钱使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友谊和感情的成分少了,而更加注重经济的利益,对自己有用的、有钱有势的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巴结讨好,没有用的、条件差的就避而远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交友就是为了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

1.4.4 “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注重感情和现实。大学生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选择率居前3位的依次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占57.36%),排遣空虚寂寞(占14.07%),对爱情的好奇(占10.77%)。而以“结婚”为动机的大学生只占9.67%,爱情成为部分大学生填补无聊寂寞生活的东西。同时,有高达67.9%的大学生认为,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和物质,两者同样重要,甚至物质有些时候超过了爱情。也有30%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恋爱婚姻改变人生;还有一些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不纯,他们往往看重的是对方的经济实力、家庭条件,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好处,而不关心对方与自己的信仰、理想是否一致,性格、爱好是否相同。他们用金钱来衡量爱情,把爱情当做是人生转折的跳板,使得爱情观偏向功利主义。有的大学生则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从而忽视了爱情的真谛。

2 “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发生变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发展,“公平正义”、“信仰自由”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高教大众化,家庭教育宽松化和信息网络化,能通过各种便捷途径接受海量信息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1 从国际层面来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间的相互依存逐渐加深,世界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都开始不断涌入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比较宽容的心态,且尊重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的影响,在价值判断上产生迷茫感。

2.2 从国内层面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创造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以前稳定了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的动荡,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对个人、社会的发展前景与国家的未来都充满信心,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渴望通过个人的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2.3 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

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但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德育上的效果却不是令人十分满意。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价值观教育,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抓得很紧,但更多的只是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了从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教育方式上显得有些陈旧简单,缺乏现实意义。德育弱化、教育的价值导向偏差、学校往往更加注重专业学科的教育,对德育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对德育完全重视起来,因此使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性。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现实中,家庭和社会教育往往与学校教育相矛盾,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庭中被父母宠溺、凡事唯我独尊。尽管多数家长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也愿意以此来教导孩子,但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利益的保护,往往不自觉地对子女教育倾向于个人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中,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更加倾向于现实,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一切以经济为基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从而忽略了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2.4 从网络传媒层面来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90后”大学生快速接收外界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由此培养了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开放的心态。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他们接受信息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同时,日益发达的电子产品与网络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域阻隔,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交换与思想交流。这在熟习互联网操作的青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宽松的环境也锻炼了“90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另外,由于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也对一些负面价值观念、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进行介绍和宣传,加上大学生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其价值观因此产生了偏差。有的大学生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2.5 从个人经历层面来看

“90后”大学生的身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缺点和弱点,我们认为这也是造成其价值取向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90后”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学生自小就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压力大的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只强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道德品德的培养,这无疑是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的。而当他们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以胜利者的姿态跨入大学的门槛后,不少学生就产生了松懈的态度,认为生活无忧无虑,从此前途一片光明,他们不再勤奋刻苦地学习,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渐放松了,开始沉迷于网络及各种娱乐活动。有的“90后”大学生虽然还是像高中时期一样自觉地学习,但是他们只是更加注重自身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专业学科的知识与将来就业密切相关,所以大部分学生只顾学习专业课,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养成。“90后”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被父母宠爱着,这使得“90后”大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离开父母的呵护之后,他们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往往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自私自利、不肯付出,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淡薄,不愿吃苦、注重享受,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等。

3 “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方法

3.1 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与构筑

校园文化熏陶是一种非强制性教育的手段,具有潜在的、隐含的教育功能,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主要指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引导,逐步形成共同价值观。“9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与校园文化主流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因此,要积极努力打造一个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这既包括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景点等相对静止的物态硬环境,又包括内容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比赛、学术讲座等动态的软环境,还包括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些都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逐步改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通过政治理论类社团讲习、党团班联合主题教育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网络讨论和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利用等灵活创新的活动形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总之,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3.2 引导“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不但可以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和信念。应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培养感情,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在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解放、知识多元等特点,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活动,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帮困扶贫、志愿服务等活动,使“90后”大学生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和谐社会的真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和解决青年的思想波动问题,做好情绪疏导工作,指导“90后”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实践锻炼。同时,还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展示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与此同时,要结合“90后”大学生思想自由等特点,努力转换工作理念,拓展活动形式,支持和鼓励进行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生活方式创新,培育他们勤于求索、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挑战杯”竞赛、跨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创新赛事,使“90后”大学生精通专业知识,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扩展研究思路。

3.3 发挥“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发挥“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发挥“90后”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对落后分子的帮扶教育;二是引导“90后”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树立其成长成才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育好“90后”大学生不如让“90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才能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持久性。因为“90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基础:一是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二是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三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角色渐显[3]。因此,教师需要引导“90后”大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树立人生目标,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党团组织要加强指导作用,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使其不断摒弃旧有的功利化、物质化以及不利于自身成长的思想观念,克服自身的缺点,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4 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将传统工作模式与新型引领方法相结合

“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交流心声、放松娱乐的平台,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传统工作、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来探索新的组织建设模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与“90 后”大学生对话交流,如“虚拟社区”、“心声倾诉”、“校园论坛”、“BBS”、“公开点题”等;同时要建立“红色网络”。以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90后”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建立“绿色网络”;以健康优秀、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充实“90后”大学生的知识世界。以“润物细无声”的动态情景潜移默化地在“90后”大学生群体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将传统工作模式与新型引领方法相结合,深入了解、理解、重视和评价“90后”大学生,重视网络教育,真正走进其内心世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切实提高“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23-26.

[2]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李科.自我管理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2008(17):59-60.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