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芳,肖 洋,孙中文,易丽娴,孙 静,陶 鸿,周德华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中的六大工程之一,成为大范围推进高校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最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1]。我院微生物检验课程自2005年开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临床检验工作的核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临床标本进行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后续综合技能训练、见习及临床顶岗实习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撑。近年来,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对江苏省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求及岗位群调研,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由“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技术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宜采取“校企合作”的方法,根据医院人才培养标准整合教学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职业基础知识部分由校内专业教师主讲,专业实训课程主要由临床兼职教师讲解。实训课程采取“分段实训,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训、见习、顶岗实习,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
1.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设计应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具体操作: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明确课程定位—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改变教学方法—重构知识设计信息领域;以检验程序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项目理实一体化教学。
1.2.2 课程设计的思路(1)校院合作开发课程,临床一线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符合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我院课程组与行业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并在行业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构建了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以“医学检验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设置依据,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由临床兼职教师负责带教任务,选用临床患者的标本进行实训,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的知识及技能,对医院工作有进一步了解。临床一线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共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参与了教材编写及实训项目设置等。(2)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的分析,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医院检验科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检验岗位、临床检验岗位、免疫检验岗位、微生物检验岗位,本课程对应的是微生物检验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其具体工作任务为:标本的收集与处理;标本的检验与鉴定;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分析与报告;废物处理。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重新序化教学内容,同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强化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的统一。本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任务为核心,设计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境,共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和9个实训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的技能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遵循“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原则,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保证学生独立操作。课后开放实验室,课间增加临床见习等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据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在每一个学习情境教学中,将微生物检验技术、无菌技术、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分别贯穿于工作任务过程中,同时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重点强调无菌操作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等,树立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热情。临床一线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结合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能力的要求,经过多次讨论,并征求医学检验专家的意见,制订出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全国规划教材作为参考书,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结构和体系,按“理实一体化”的思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并在教学过程中能注意结合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发展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设计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构建学习情境,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以报告准确的检验结果”为目的的创新式的教学模式。
2.2.1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知识。教师将知识融会贯通于设计好的工作过程中,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2.2 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临床常见检测项目为依据,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教学内容设计为4个学习情境,9个项目。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可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获得较直观的工作体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2.3 真实工作环境学习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建设以校院合作为平台,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探索创建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吸收了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一线检验工作人员加入教学团队,要求实训项目在检验科完成,以达到理论内容与临床工作实际密切结合,实现理论一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项目标本均选用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学生的检测结果还可以与临床报告的结果进行比对,如果学生的检测结果有误,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在实训结束后,进行技能考核。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及职业责任感。
2.3.1 任务驱动法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根据工作任务内容,将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2.3.2分组教学法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教师纠错—学生反复练习”的环节实施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大班授课形式,充分利用临床人员和仪器设备的优势,采用教师集体备课,由多名临床一线教师分别带教的方式进行。其目的是规范技能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3.3 案例分析法 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推理能力。将临床真实的病例引入教学,例如对“葡萄球菌检验”项目,先引入临床常见化脓性感染病例,使学生明确引起化脓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有哪些,再分析各种病原菌引起感染的区别,最后让学生学习检验程序,并根据案例及所学知识设计检验程序。
2.3.4 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患者”与“检验工作人员”的角色,通过“患者”和“检验工作人员”互换角色,演绎患者诊疗过程,通过“患者”准备样本,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样本准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理解质量控制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学生通过对检验工作人员角色的扮演,责任感油然而生,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其形成职业道德,能够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医患交际,有助于其顺利走向医疗工作岗位,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从而提高临床沟通能力。
2.4.1 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基本功训练 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院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一名具有良好师德师风、治学严谨、富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为导师,并制订了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通过听课、集体备课、说课等形式,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早日成为骨干教师。我院每年还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案比赛、课件比赛、技能考核大赛等,以激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形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2.4.2 注重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教师下临床“顶岗”实践制度,并与教师的职务评聘、年终考核奖励等直接挂钩。专职教师每年在医院检验科学习检验技术、检验科管理制度,并且指导学生见习、实习、毕业技能考核等的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使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鼓励专职教师参加执业检验师资格考试,我院专职教师已有7人获得检验师执业资格,4人获得卫生职业考评员和卫生职业培训师资格。
2.4.3 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我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制订了学院“十一五”、“十二五”师资队伍培养规划,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课程组根据本课程建设的需要引进了教授1名,聘请临床检验科主任技师及副主任技师3名,参与课程设计及实训教学。(2)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已培养在职博士2人,在职硕士2人,其中1人作为博士优秀毕业生派往美国学习一年,1名教师为省级“青蓝工程”重点培养对象。(3)积极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为了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课程组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同时,选派教师参加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另外,课程组教师还积极参加国内各种研讨会,如精品课程研讨会等,教师在汲取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研究重在建设,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精品课程可为学生提供名师授课、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各类学习方法,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与教师和学生互动和交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要求;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精品课程也体现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减少了教师重复性、无创造性的劳动,使教师能在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讨上多下工夫。另外,教师也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对教学与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管理。因此,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作用,必须强化过程管理,不能只重视申报不重视其实际应用[2]。总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我院越来越多的课程已跻身于省级精品课程的行列,这表明我院在课程建设上步入了新的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指导作用,进而提升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打造更多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是我们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
[1]赵杨群.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128-130.
[2]徐苗苗.质量工程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