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向亮 李 皿 庞继彦 赵 东
(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玉林市 537000)
52例硬膜外血肿的微创治疗分析
韦向亮 李 皿 庞继彦 赵 东
(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玉林市 537000)
硬膜外血肿;微创;效果评析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1],其中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较多见的疾病。传统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的满意度不佳,以微创理念和技术处理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1.1 临床资料 选取53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3岁。全部患者都有明显的外伤史和头痛症状,其GCS评分在10分至12分者占38例,13分至15分者15例。其中出现呕吐症状的27例,癫痫5例,偏身感觉障碍者6例,伴随失语症者有8例。53例患者入院时均通过CT对其血肿位置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记录,便于术后观察对照。其中额颞部16例,额顶部13例,颞部12例,额部7倒,顶枕部和额颞顶部分别为4例和1例,经测量合并颅骨线形骨折共31例。患者血肿量为20~72 mL,无明显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1.2 治疗方法 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手术可在病房或手术室中进行。手术时,根据头颅CT图像选择出血量最厚层面相对应头皮处作为手术穿刺点,常规消毒头皮术野,铺无菌巾,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穿刺点,并配合使用YL-1型血肿穿刺针,自动电钻一次性钻透头皮及颅骨后,将穿刺针置于血肿腔中心,深度一般为2~3 cm左右,经侧孔抽出液态血肿后接无菌引流袋引流。在穿刺时,应注意避开静脉窦、脑膜中动脉和颅骨骨折线,术后再行头颅CT检查,确认穿刺针在血肿腔之位置。手术后配合尿激酶灌注于血肿腔内,夹管4~6 h后开放,每天重复两次。通过CT动态观察患者血肿量引流情况,留管引流3~6 d,CT复查已排尽,可拔除穿刺针。
53例患者中血肿清除率达到80%以上者47例,临床治愈效果较好,其中拔管时间分别为:手术后 2 d者占25例,3 d 11例,4 d 7例,5~6 d拔管者4例。2例术后原发部位血肿量有增加,随后转为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术后临床基本治愈。4例患者在手术后并发对侧或同侧脑内血肿症状,其中1例术后1 d内出现脑内血肿,并呈现发展迅速、面积广泛的特点,进一步导致脑疝,直至临床死亡。2例实施脑内血肿清除手术,伴随去骨瓣减压手术,术后有1例失语、1例偏瘫,原因为脑内血肿位于功能区所致。另1例随后实施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手术,术后治愈。
3.1 硬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硬脑膜外血肿 位于颅内硬脑膜外腔,出血来源通常为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板障血管、静脉窦及蛛网膜颗粒,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其中绝大部分属急性血肿,是临床的常见病,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损伤后,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的线形骨折有关[2]。出血多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进一步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而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生时,多呈现以下特点:常出现昏迷和清醒相互交替,有时伤后无原发昏迷而以后逐渐呈昏迷状态,且昏迷由浅变深;与此同时,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多发生剧烈头痛、呕吐以及躁动不安;血肿严重时,患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对侧肢体最终完全或不完全瘫痪[3]。
3.2 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特点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只要早期及时诊断,手术治疗的预后多属良好。目前使用微创术后的死亡率已降到10%左右。硬膜外血肿通常采用骨窗或骨瓣开颅术,是传统沿用已久的术式,手术创伤极大。近年来由于CT应用的普及,颅内血肿得以早期诊断并准确定位、定量,对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使微创穿刺清除成为可能。应用YL-1型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治疗效果确切,微创引流术不失为治疗颅内血肿的新方法[4]。目前国内以贾保祥研制的硬通道YL-1和孔树杰研制的软通道在CT引导下将穿刺针或引流管置于血肿中心为主,具有创伤小和较高安全性,患者恢复良好。
3.3 注意事项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和微创手术方法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手术能及时清除血肿,减轻和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及时复位,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使继发性脑水肿、脑缺氧减轻,颅内压降低,明显降低了脑死亡率(3% ~5%),提高了生存质量[5]。但微创清除血肿手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硬膜外血肿多以血凝块为主,常造成引流困难。YL-1型穿刺针因其直径为3 mm金属管并配有侧孔引流形成的硬通道,能保障小血块引流通畅,使占位效应缓解。因此血肿穿刺针的选用、血肿溶解方法的改进是本手术成功的关键。②增加尿激酶(UK)的分量及数次。由于硬膜外血肿形成于颅内硬脑膜外腔的特定腔隙,硬膜绝大多数未破,没有脑脊液循环作用,血肿吸收困难且时间较长,但可使得注入血肿的UK局限化,这样可最大限度发挥其作为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使血块溶解,同时也因不易吸收,而能最大限度降低UK引起副反应的毒性作用。③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出血量30~50 mL,经CT检查明确定位,中线达0.5 cm以上,无继续再出血者是微创血肿清除术适应证,病情进展及脑疝形成者应进行急诊开颅手术。
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医用器材的逐步完善,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法获得了广泛认可,并逐步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法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过程简单、安全、方便,创伤小,能快速吸除部分血肿,减轻占位效应,并可应用尿激酶药物溶化引流残留血肿,具有操作简便、疗程短、死亡率低以及患者恢复较快的优势。随着临床的使用和探索的深入,其经验将得到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武汉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36.
[2] 曾凡川.微创钻孔引流治疗中小量硬膜外血肿46例[J].重庆医学,2012,41(2):190 -191.
[3] 牛大伟.早期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
[4] 陆伟水,梁裕盛.微创神经外科发展现状[J].微创医学,2009,4(4):398-401.
[5] 廖光查.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07,2(4):313 -315.
R 651.156
B
1673-6575(2012)06-0667-02
2012-08-19
2012-10-10)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