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

2012-03-17 09:06沈玉
中医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沈玉

(淮阳县人民医院肛肠科,河南淮阳4667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症,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少数严重者可侵及肌层和浆膜层或涉及全部大肠,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特征,呈反复发作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也有增长的趋势。由于该病病情复杂、病因不明,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还存在着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癌变机会多、手术率和复发率高等问题[1]。目前,临床上采用西药治疗UC的效果不甚理想,且西药毒副作用大,长期服药患者难以耐受,容易复发。2008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医治疗UC 43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的UC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1~65岁,平均(45.32±5.21)岁;病程4个月~12 a,平均(5.18± 1.22)a。对照组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19~62岁,平均(44.82±4.65)岁;病程3个月~10 a,平均(4.86±1.18)a。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电子结肠镜及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并排除肠结核、结肠癌、慢性阿米巴痢疾等其他疾病。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与诊断思维》[2]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即:①临床表现为持续反复发作的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或以上;②黏膜活检呈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③结肠镜检查可见血管充血、水肿、质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亦可见黏膜粗糙、呈颗粒状,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变钝、消失及假性息肉。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由上海信谊嘉华药业生产)1 g/次,4次/d,口服。若病情控制不佳,可加服泼尼松龙片(由河南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g/次,2次/d,或静脉滴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由上海阳光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300 mg/d,1次/d,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或酌情停用;病情严重,可给予对症补液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药物组成:白头翁30 g,黄芪20 g,葛根15 g,白及15 g,白术20 g,泽泻20 g,黄芩、黄连、黄柏各10 g,败酱草20 g。加减:腹痛重,加乌药10 g、延胡索15 g;里急后重明显,加白芍12 g、木香10 g;便血明显,加地榆炭15 g、茜草15g;腹泻次数多,加车前子30 g、薏苡仁 30 g。每日 1剂,水煎药汁至150 mL,温度保持在38℃左右,加入锡类散0.6 g,混合均匀,于每晚排空大便、温水清洁肛门后保留灌肠。方法:嘱患者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 cm,采用50 mL注射器和一次性导尿管抽取配好的药液并缓慢推入直肠,导尿管插入深度为15~20 cm,灌肠成功后嘱患者取膝胸卧位20~30 min,尽量使药液在结直肠内保留3~5 h,若很快排除则需重复灌肠1次。

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休息5 d后再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少纤维、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禁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3]。显效:症状、体征均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呈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愈合、糜烂消失、黏膜大致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均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呈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大便常规、结肠镜检查均无改变。

5 结果

5.1 2组疗效对比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87,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5.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恶心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头晕1例,但均不影响治疗。

6 讨论

UC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及水杨酸制剂等控制症状,其中柳氮磺胺吡啶被认为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该药可通过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抗体、白三烯及前列腺素样物质生成等发挥药物作用,从而达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4]。虽然西药在一定程度达到了控制症状的目的,但是其所致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又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痛苦,加之药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差,且易复发,治疗不彻底。

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癖”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热滞留胃肠所致[5],故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脾补肾、健脾舒肝、扶正固本为主。本研究所用灌肠中药方中白头翁、葛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清肠中热毒而凉血止痢,为君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厚肠止泻,助君药化湿祛浊、解毒清肠;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质黏而涩,为收敛消肿止血之良药;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要药;败酱草消肿排脓,祛瘀止痛;白芍健脾益气,扶正驱邪。现代药理研究[6]亦证实,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败酱草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消炎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反应;黄连还有抗腹泻、抗溃疡、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芍药有抗菌治痢、解痉止痛的作用;白芍能显著增加胃肠血流量,对溃疡有保护作用。而锡类散中含有珍珠、青黛、牛黄、象牙屑与冰片等药物,其中青黛凉血解毒,可抑制平滑肌活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珍珠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牛黄有镇静、收缩血管的作用;冰片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健脾之效。此外,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患处,局部药物浓度高,通过药物作用使肠道溃疡面得到保护,促进其修复。而温热可促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使炎症消散、局限,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提高肠道的免疫功能及修复功能,减轻黏膜水肿,解除痉挛,减轻疼痛,更有利于发挥药物作用[7]。

本研究表明,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可协同发挥抗炎作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1]任建国.中国肛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1-163.

[2]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与诊断思维[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5):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4):236-239.

[4]朱俊程.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J].光明中医,2010,25(10):1874-1875.

[5]孙宝民.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51-152.

[6]张瑜,张风云,李海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53-54.

[7]李素萍,薛迪强,郑兴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 1481-1482.

猜你喜欢
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富硒温泉水浸足治疗溃疡性糖尿病足的效果观察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