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勇
最近两周以来,我一共听了本校一、二年级的六节数学课,二节语文课,从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会使用儿童语言,并且在低年级教师中,不少教师都是第一次教低年级,语言空洞且枯燥。当然,从我校今年对教师的安排来看,这种问题的出现也很现实,但也没有办法。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努力,并想办法克服语言上的困难。小学不同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龄特点,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就应该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教师面对的学生一般都是6—9岁的儿童,这就决定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普通话、语言完整、生动形象,而且还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程度的儿童化语言来表述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语言离开儿童化语言太远,或者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儿童就会感到陌生和无法接受,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一定的儿童化的语言,更容易为低年级儿童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要做到教学语言儿童化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师教学语言应准确、简练易懂
由于低年级儿童知识面窄,掌握的词汇量少,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言语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正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列举的每一个例子,都要用得非常恰当,既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东拉西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教师教学的语言一定要浅显易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二.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这就告诉我们: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语言枯燥无味、毫无情趣,就难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进而会影响孩子们的听课质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学生就会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因此,教师语言的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等,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对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教学也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低年级教师的语言应当富于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是对教师言语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善于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设计精巧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
(作者通联:442600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六官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