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液体压强”创新设计与反思

2012-03-14 04:52张宏俊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教学反思初中物理

张宏俊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实验。在进行实验时,创新自制多种实验器材,直观展示液体内部的压强,解决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学时,分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液体压强;创新设计;高效探究;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61-02

一、分析教材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上一节学生已经知道了固体有压强,且掌握了计算压强的一般公式。这时,学生会想,既然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如果有,那它的大小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因此,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活动: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或感知液体内部有压强,二是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对于大多数八年级学生而言,液体压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时要有较高的想象力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因此,很多学生自从接触压强这个物理量后,感觉物理难学,心里顿生畏惧。也是从这时起,许多学生的物理成绩开始直线下滑。因此,我把消除学生害怕学液体压强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定位成这一堂课的重点。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走进“液体压强”的世界?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二、研究教法

(一)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活动一:体验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教材上用一两端开口的玻璃管,蒙上橡皮膜,分别加水和浸入水中,通过观察橡皮膜发生了形变,证明液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强。此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缺陷:1.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实验室极少。据调查,每所学校只有仅供教师演示用的一个,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种仪器,这就给学生的分组实验带来了困难;2.此方法不能证明液体对容器侧壁也存在压强,换言之,不能让学生体验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为此,我决定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1.为了克服器材数量少的困难,我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去底,蒙上橡皮膜,代替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此外,将瓶开口处切开,(要连同瓶口下面的漏斗部分一起切),用烙铁在瓶侧壁上烫一与瓶口相当的圆孔,将瓶口塞进圆孔,并打上玻璃胶(以防漏水),在切口处蒙上橡皮膜(如图1)。再加水,这样就能验证液体对侧壁存在压强。

2.利用水管及弯头制成向上、向下、向侧壁开口的器件,并蒙上橡皮膜(如图2)。往水管内加水,橡皮膜分别向上、向下、向左(或右)凸起,很好的解决了液体内部向底部和侧壁存在压强的问题。

3.用铁丝焊接成正方体, 正方体一条边较长,方便手握,在正方体外蒙上橡皮膜(如图3),将此器材放入水中,则正方体六个面均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并向内凹陷。证明液体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均有压强。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正方体上下表面的凹陷程度不同,得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4.将铜线穿过塑料管,做成球形(如图4)放入保鲜袋内,保鲜袋呈球形,且球面平整,再将它放入水中,可见保鲜袋紧贴球框,且各面保鲜袋均有下凹,则证明了球面上每一点都存在液体的压强。

5.演示“帕斯卡圆桶实验”(如图5),在一只一次性手套里装入少量的水,用一根又细又长的橡胶管将手套和一漏斗紧密连接,向漏斗内加水,使管中充满水,用撑杆将漏斗举高,塑料手套则自行破裂,是什么力量让塑料手套破裂?学生自然联想到液体内部有压强。

6.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乳胶手套(如图6)。学生分组将戴有乳胶手套的手放入水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则学生能直接感知到液体对手的压强。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是,前面的实验着重观察实验现象,而此实验则为真实感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此外,将手放入水中不同深度,则学生就能得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为后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对于方向的处理则可将手放在某位置,让手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制的教具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高效探究

活动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关于学生猜想中伪因素的处理。此实验为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去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在提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学生的猜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液体的体积、液体的重力、液体的质量、液体的温度、方向等等有关。教师这时的处理方式可能有如下几种:

(1)置之不理型。 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伪因素未加考虑,在课堂上则直接用粉笔圈出正确的猜想,而对其它的猜想则明确告知,这是错误的,或者用一句话“课后研究”敷衍了事。这样的探究必定影响到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画蛇添足型。教师有备而来,预设了学生可能提出的伪因素,且准备了实验器材。但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出与之相关的猜想,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竟启发学生“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温度有关呢?”学生未提出的疑惑,教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3)尊重事实型。笔者认为当学生的猜想中存在伪因素时,可以先根据生活经验或简单的实验把低级、无谓的猜想排除,考虑到时间上的问题,可先行探究真因素,而后再对需要实验验证的“伪因素”进行探究,若时间不允许,可以留待下一课继续进行。

2.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探究。课堂教学中,对探究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探究的目标有所侧重。实验探究并不一定要组织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其中的几步。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有效地进行探究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中,通过对前一部分实验的探究和体验,学生已经感知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验二中大可不必再重复实验。探究过程要防止有活动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实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探究气氛而机械地开展探究活动。

3.要加强实验指导。

(1)本实验中,学生需要接触一个新的仪器——压强计,绝大部分教师在实验前都要对压强计如何使用进行指导,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压强计的使用并无大碍,但对压强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却无从下手,如:“实验过程中,U型管左右液面存在高度差”学生不知道如何调节,有的甚至不知道压强计在使用前应该使U型管左右液面相平;“橡皮管漏气,当用手指按压金属盒的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学生不知道如何调节,仍在继续实验;“在测量过程中橡皮管处于弯折状态”等等。

(2)实验过程中需要强调实验方法的指导——“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特别是控制“深度”这个变量。在本实验中什么是深度,还有很多学生误以为由下而上是深度,这个在实验前一定要纠正。

三、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落实得怎样,效果如何,往往直接决定或影响学生对物理教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实验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工作是否有效。可见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中我呈现给学生各种各样的自制教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体会,最后由小组展示实验的方案,真正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教学反思初中物理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