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诅咒”看中国第三产业滞后

2012-03-12 02:06
关键词:国民收入第三产业服务业

刘 婧

(甘肃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 言

根据配弟·克拉克定理,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将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渐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从 1 978 年的381元增长到2009年的 25 575 元。同时,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高度化,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8.2%、47.9%、23.9%变化为2009年的10.3%、46.3%、43.4%;就业结构也从1978年的70.5%、17.3%、12.2%变化为2007年的38.1%、27.8%、34.1%。

库兹涅茨总结了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长期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为“现代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适应这种新的方式的后果必然是增加了对一些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对另外一些产品的需求”[1]。钱纳里在其《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中认为,促使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同一性原因: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使得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次,为增加人均产出,积累物资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会被重新认识;再次,在开放条件下,各个国家在经济增长中所获得的技术是相同的;最后,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同一个国际市场。1960年,钱纳里发表了产业增长模式,提出了标准产业模式。

到200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了 2 697 美元,但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却和钱纳里标准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次产业好像不是同一经济的三个部分,倒像是不同社会的三次产业的组合,即接近中等国家的工业,低收入国家的农业,工业社会前的第三产业。

表1 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 2 697 美元时的产业状况与标准产业结构的对比 %

在国内,学者彭志龙将我国1980年的数据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当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几个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他们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为34.6%,而我国为21.4 %,低于平均比重13.2个百分点。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结构同钱纳里的经验标准差异比较大。

二、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动因

国内学术界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第三产业滞后,对于第三产业发展动因及中国第三产业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所做的分析却相对比较少。贺有利认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关键最决定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分工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社会需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翅膀, 工业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 市场机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2]。洪银兴认为,导致中国产业结构同世界差异较大的原因是:首先,资源禀赋条件下,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所出现的正常偏差[3];同时还有体制发展战略所造成的非正常偏差[3];林民书,韩润娥认为,造成我国第三产业滞后原因是: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以及服务企业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现行的管理体制[4]。

一般来说,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高度化的因素有两个,即供给和需求。从供给角度来说,首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其次技术革新的迅速扩散为产业高度化提供技术支持。从需求角度来说,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社会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两大类,首先是基于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对生产服务性第三产业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新的生产工艺会出现,新的工种、生产方式也会出现。其次工业生产中的分工会越来越细,但是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同时也会带来管理费用与交易费用的上升。而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分工的深化所能带来的专业化以及效率的提升带来的效益能够弥补由于分工所引起的交易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这种变化使得原来从属于制造业内部并且由生产者兼职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渐的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产业。

同时,随着人类收入的提高,在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之后会增加对消费性第三产业的大量需求。依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即消费需求的增长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有着内容的质的变化,即一些劣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会下降,收入中等产品的消费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品上,而正常商品,或者能够满足其他心理偏好的商品会迅速增加,可见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同一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以及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息息相关。

从国际产业发展顺序来说,制造业初期的发展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对我国1978年到2009年的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所作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不能引起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反,第二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短期内(滞后四期)会促进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人均收入的提高只有在滞后2期以内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表2中国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以及人均国民收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注]由于原来序列未通过Augmented Dickey-fuller平稳性检验,所以对原始序列中人均国民收入(PPC)和第三产业产值(TEP)、第二产业产值(INP)做了1阶线性差分,差分序列在5%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

同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第三产业产出、第二产业产值以及人均国民收入也做了回归分析,事实上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工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要远远高于人均国民收入。

LOG(TERP)=0.25*LOG(PPC)+0.69*LOG(INP)

t-Statistic 3.42 7.93

Prob 0.001 9 0.000 0

从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收入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是不明显的,人均收入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就会相应地增加0.25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的增加对第三产业则有着较大的影响。工业产值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会相应的增加0.6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人均国民收入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小。江小涓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5]。

我国的国民收入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比较小,一方面,主要是受到了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的限制。文中研究的人均国民收入指的是一个平均的水平,其增加的幅度是由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共同决定的,然而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就是不均等的[6]。根据凯恩斯理论,收入分配是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他认为,收入分配越平等,转移到低收入阶层手中的货币就有可能越多,低收入人群比高收入人群具有更高的消费倾向,因此,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将会提高总的消费倾向。也就是说,收入分配越不均等,消费倾向就会越低,促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也会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服务业(第三产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进一步生产或者最终消费而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一般包括对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会展、中介咨询、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科技研发、创意、教育培训等服务行业;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指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商贸、旅游、房地产、社区养老服务、就业服务、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医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服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费需求的下降会降低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投资需求的下降会降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进而我国服务业(第三产业)的总需求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影响我国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第三产业滞后的原因

首先,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个国情的存在,所以劳动力资源极为廉价,这样就具备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条件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使得工业产值比重在国民经济中迅速提高,但是这种变化仅仅是量的提高,并没有质的改善;其次,由于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进入门槛也较低,还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而其他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却发展迟缓,产品供不应求,极易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出现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结构性问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都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种种迹象来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已经受到了诅咒。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过剩的劳动力已经使得中国患上了“荷兰病”(Dutch Disease),其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们则常常以此来警示经济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而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了这种诅咒。

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而在人力成本极为廉价的条件下,产品成本的优势也就极为明显,实行出口替代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在出口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很容易使出口国的企业依赖于低要素价格和低汇价,这样就缺乏了从事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的压力和动力,国内企业在获得了这种具有相对垄断性的资源之后,其在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竞争层面就显得动力不足。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致使中国经济危机的首要原因是引起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劳动合同法》,长期的依靠这种廉价的投入要素来价格竞争,所以企业在以促进分工、更新生产技术以及其他方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存在惰性,使得国内制造业虽然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增长阶段,但从质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制造业依然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尽管中国的工业产值全球排名第四,但距离世界工厂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在国际市场,产品竞争力明显不足。我国的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斯蒂格利茨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专业户”。落后的生产技术落后,低下的生产效率,产业升级困难,这样就会使得工业生产的分工不足,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同时,在人力资本方面,劳动力成本的过低使得民众收入过低,恩格尔系数偏大,使得民众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增长。

中国第三产业滞后是一个现实问题,劳动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以及未能及时调整的出口导向政策使得中国产业结构陷入了劳动力资源诅咒的陷阱,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合理的,并且能得到新古典主义的支持。然而特殊的中国国情却会给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

中国人口众多,各种经济资源相对匮乏,较低的工业化水准,往往都具有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下去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而第三产业的滞后压缩了经济增长的空间,不能对我国现有的先进生产力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使部分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性得不到有效的保持,也不能促进其他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另一方面,由于大量血汗工厂的存在,使得工资水平较低,民众收入水平较低,造成我国国内消费严重不足,而且对国际市场也存在着过分依赖,在国际保护主义抬头的条件下,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这样巨额的贸易逆差使得央行不得不在每年向市场投放巨额货币,造成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设置障碍。同时,与相应的工业水准不太匹配,使得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出现了明显的不足,残酷的现实就是大学生就业民工化,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病态特征,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我国长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危害。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而第三产业的滞后会使我国的就业压力雪上加霜。大量的劳动力涌向第二产业会使得劳动力对产业结构的压力更大。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作为收入差距大,地区发展差距大的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不平衡以及产业发展水准低的问题尤为突出。据估算,到目前我国还有2亿多的农民隐性失业,如果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将国内大量的劳动力变为相对稀缺,进而在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条件下,迫使国内制造业进行产业技术升级,使得制造业水准上升,那将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调整来促进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

四、中国第三产业的促进模式

现阶段,中国滞后的第三产业是同我国低下的制造业有紧密联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依靠工业的发展来带动,而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对工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斯蒂格利茨在2002年的一次讲话中讲到,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会增强非贸易经济部门的作用,其依据是中国在全球的制造业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其拥有相对较低的工资和相对较高生产效率,能够获得资本,富有企业家精神,将成为制造业中的统治力量,所以其他经济体也必须加强非贸易部门发展服务业以适应中国的这种变化。从讲话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对服务业有着强烈的需求,即工业化和专业化的不断加深,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现代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基本投资环境是服务业的环境。服务业主导先进的制造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提出了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而国内制造业基地必须依靠国际服务业基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法律、会计、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等现代第三产业的强有力支持。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加快我国的第三产业进程关键不在于第三产业本身而在于工业化的水准和人均国民收入。要继续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打造真正意义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国际制造业基地应该有高科技的制造业集聚、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企业集聚、高科技研发中心的集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高科技人才的集聚等等。然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都是成熟产业,并不是在未来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这就意味着单靠引进外资和国外产业未必能够提高制造业的水准,进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通过自主研发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使得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这样高水准的制造业才能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使得经济由以工业为主的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变。

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进程首要任务是推动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进而来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三产化的进程[7]。

首先,制造业产业升级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改变以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传统方式,尽可能多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增加国民收入,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通过升级制造业可以大幅度地吸收高水平人才就业,这样高技术的专业人才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升级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通过增加这部分人群的就业,又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因此新生代的大学生更具科学性的消费方式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推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再次,制造业产业升级,可以形成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拉动作用。由于第三产业有着强大的就业吸纳效应,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由于就业增加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从需求角度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434.

[2]贺有利.三产化/服务化-中国特色第三产业/服务业道路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32.

[3]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7,209.

[4]林民书,韩润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结构调整[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1-118.

[5]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4-15.

[6]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贺有利.三产化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118-123.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第三产业服务业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