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弦, 岳好平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隐喻研究为学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Lakoff & Johnson等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依赖源域与目标域的跨空间映射,将概念化与语言连接起来的认知过程。传统的两域映射理论可以对规约隐喻模式进行解读,但对于那些固着度和规约度低的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的理解,却无能为力。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克服了概念隐喻理论规约单向映射的局限性,将多方向动态映射网络引入人们视野,在背景框架,认知结构,文化模式和语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下,对新奇隐喻中意象的强制性组合进行超字面意义的概念整合。隐喻语句的最终意义生成不仅来自于两域相似性图式特征的激活,更是来源于相异性意象结构的强制性组合的结果。本文以ERP(事件相关电位实验)数据提供概念整合理论下新奇隐喻意义生成的理据,利用概念整合网络,以英语语料为例,对新奇隐喻的意义构建和运演机制进行阐释分析,将新奇概念中语义表征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详尽的描写,揭示该理论对由两域语义失配产生的创新语义的构建所具有的强大阐释力。
概念整合也称融合(integration)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1]它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2]作为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深化,该理论的核心是概念整合网络,其中涉及四个心理空间:类属空间 (genet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其认知加工模式为:两输入空间分属不同范畴的部分信息进行互动式映射,提取其共有结构以避免出现意象图式冲突,再投射到类属空间,确保成功建立连接范式。随后两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被选择性组合,形成新的关系,这是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composition)。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结构,和文化模式,新的组合关系被投射到整合空间不断完善激活的型式结构,即概念整合第二步:完善(completion)。合成空间根据其自身的层创逻辑对事件进行运演,创造出新的层创结构,完成最终的意义扩展,建构出新的概念和范畴,完成概念整合过程的最后一步:扩展(elaboration)。[3](P39)
目前学界对于新奇隐喻概念的明确界定并未达成一致,根据Andrew Goalty对隐喻参数变化的研究,[4]所涉及到的五个指数“相似性”“规约化”“标记性”“矛盾性”“明确性”中,其中“相似性”和“规约化”对新奇程度而言,起着决定性作用,应以这两个参数作为对新奇隐喻界定的框架指标。“相似性”指源域与目标域的语义距离。“规约化”是一个社会文化群体对一种语言表达的认同程度。因而,新奇隐喻即是指相似性低,规约化程度低的隐喻表达,其中 “规约化”对于隐喻化程度的影响尤甚。由此可见,隐喻表征含义与所指含义的规约化程度越低则新奇度越大,我们可以据此来界定原型隐喻和新奇隐喻。当然,“新奇隐喻”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一个指称在一个社会群体间的流通传播会使其固着度递增,直到在群体间达成共识而最终成为一个规约隐喻。
Evoked(Brain)Potentials(EP)即诱发(脑)电位,相异于“自发电位”,
指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脑区或神经系统区域的脑电位变化。但是,除外界刺激之外,心理因素也同样影响认知EP,故将这一术语更改为“事件相关(脑)电位” Event-Related(Brain)Potentials,缩写符号为ERP。ERP指的是当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或当某种心理因素出现时在脑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5]
ERP技术作为一种非入侵方式,从人类被试头皮上无损记录脑电位,由于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及对认知过程中的脑神经生理改变的直观反映,有利于我们将基于句子加工层面的语言认知理论同脑神经活动密切联系起来,进一步探寻语义加工认知规律。
Negative Polarity缩写符号为N即负极性,400指外界刺激启动后到400毫秒时的峰值潜伏期。N400的波幅体现的是语句语义整合的难易度。其波幅通常与意义加工难度正相关。[6]
利用听觉或视觉通路,通过给予被试一组不同的句子并记录其诱发的ERP成分,考察其认知反应。当句尾最后一词出现不可预料的歧义时,ERP成分在约400ms(潜伏期为400ms)时产生负波,即N400.N400实质上说明了单词置身语句环境中的语义冲突即不匹配度,因此相应增加了语义整合的难度。
而与之相对的晚期正波则提示的是语义契合,反映了较为理想的语义匹配。
在事件相关电位实验中,将字面语句,直接映射语句,和隐喻语句进行实验数据比较,发现隐喻理解不仅引起N400的更大波幅变化,其引发的后脑更大的晚期正波的正波峰值潜伏期也是最长;而字面语潜伏期最短;直接映射句表现介于两者之间。说明隐喻句的在线语义理解受挫,加工速度放缓,难度更大,这与等值假说(认为隐喻语理解并不难于字面语的理解)相悖。而字面语所引起的正波与隐喻拥有同样的头皮分布,因此与连续体假说一致,认同字面语与隐喻语言共享某些语义加工机制。观测到的隐喻语的N400波幅增强正是来源于受试对隐喻所涉及的两个输入空间的实体相似性的检索。
隐喻语义新颖,其概念往往与其正字法形态不符,需要受话者从语义存储中探寻、整合额外相关信息,以满足最大关联。N400记录下了受试对初始语义失配的察觉,后期正波则记录了两输入空间语义结构的成功检索,建立源域与目标域的远程链接,对应于输入空间1、2的连接和类属空间的形成。而正是两输入空间碰撞所产生的语义冲突导致N400的更大波幅变化,体现受话人针对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斟酌意义适宜性而努力寻找关联,通过拟定更宽泛的语境,使话语在新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再由语义推理建立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完成“语义三级跳”,实现隐喻的意义构建。
根据Fauconnier&Turner,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可以至少划分为四类: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和双域型。[1]
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仅有三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的空白框架对填充成分间的关系作出规定,另一个输入空间所自带的组成成分被允许分别填入插槽中的相应位置。
这里,输入空间I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源喻的同族。输入空间II则是目标域的类似同指,表示唤起话语参与者注意的情景面,输入空间I具有呼应和唤起输入空间II的功能。[7]也就是说,简单型网络其实和概念隐喻理论阐释的是同等的单向映射,静止的简单隐喻。
例:You must grab onto the ankles of that happiness and not let go.
在这个网络模型下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Ⅰ一“抓住脚踝”,输入空间Ⅰl一“守住幸福”。 输入空间I包含的空白框架结构规定了填充成分间的关系,输入空间Ⅱ所包含的部分具体信息成分则作为填充成分,选择性的进入插槽相应位置。在这里,输入空间I的认知拓扑结构得到保留并延续,而输入空间II的成分却获得了新的结构和关系,实现语义转变,获得更丰富的含义。通过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Ⅱ中的与幸福相关的范畴域内的具体成分被填充到输入空间l的意向图示结构中。“守住幸福” 这一概念于是被赋予了“抓住脚踝”具有的部分特征,话语接收者迅速获得注意唤起。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这一系列认知加工过程,整合空间中层创性的产生了两输入空间本不具有的突生结构:溺水的人绝望无助时会紧紧抓住身边人的脚踝,如同救命稻草,绝不轻易松开,我们对幸福的把握和守护如同这种对他人脚踝的执着-人们必须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守住幸福。
镜像型:该网络模型包含所有四个心理空间,四空间共享同一组织框架。两输入空间各具有一个逻辑连贯上的表征[8],两域相同结构的不同信息成对称性分布,彼此为类似的对等物,使来自不同范畴域的各元素能够一一匹配。但相比于简单型网络,要提取涵盖具体成分的组织框架的拓扑结构,要求认知主体调动所储存的背景知识和进行更多的认知加工。
例:They got mosquitoes around this place big enough to rape a chicken.
理解这则新奇隐喻需要对其镜像型网络进行解析。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输入空间I是关于“强暴”的认知域,其组织框架是性侵者违背受害者意愿发泄兽欲。该框架元素包含“性侵者”、“强暴”、“ 性侵受害者”等。输入空间II为“蚊虫叮咬”的认知域,其组织框架是蚊子口针刺破皮肤,攻击人畜。该框架元素包含“蚊子”、“叮咬”、“ 被叮咬的人畜”等。提炼到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是“施为者”、“行为”、“行为对象”。
在进行完毕结构关联后,两域的各元素进行一一匹配。“性侵者”对应“蚊子”,“ 强暴”对应“叮咬”,“性侵受害者”对应“被叮咬的人畜”。各元素一一对应匹配成功,实现了“组合”。
通过背景结构知识的调取,我们构建出事件行为的类比,蚊子嗜血成性就好比性侵者发泄兽欲,背景知识的激活使形成的新组合投射到整合空间,完成“完善”这一概念整合环节。
根据知识共性和人的体验,“鸡”不能成为性侵受害者,蚊子群体也不存在人类社会特有的对“性侵”这一行为类型的判定。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只有雌蚊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仅吸食植物汁液,加以推理,这里叮咬人畜的蚊子非雌蚊莫属,而雌蚊和性侵者又存在语义冲突。这一系列的相似性和矛盾性的语义组合迫使认知主体挖掘两意象间的语义关联,进行综合加工,生成层创结构,于是构建出该隐喻的层创意义,即“此地蚊子体形硕大,数量庞大,攻击力惊人,而蚊子凶猛来袭正如同性侵一样令人避之惟恐不及”。于是“扩展” 这一概念整合环节顺利完成。
单域型:单域型内部也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但其中两输入空间各自为政,拥有独立的组织框架结构。在对意义表征进行分割后,整合空间仅保留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即从其中一个输入空间提取意象框架结构,另一个输入空间仅提供内部事件关系,[3](P41)认知者需要透过语言形式挖掘蕴含的语义结构,在对规约映射进行系统考察后,[9]后台认知系统对线下蕴含信息进行填充。
例:Across the broad continent of a woman’s life falls the shadow of a sword.
这则新奇隐喻中,输入空间I是关于“月下的刀光剑影”的认知域,而输入空间Ⅱ是关于“女性人生”的认知域,相异范畴的意象图式冲突迫使认知主体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结构,和文化模式等诸多因素,对两输入空间进行格式塔完形分析,得出源域认知域的组织框架是“选择区域以规避风险”,其框架内包含“剑客”、“ 闪避”、“ 刀光剑影”、“刀剑”等要素;目标域组织框架则是“女性的人生选择”,并蕴含 “女人”、“ 逃离”、“ 困局”、“传统”等元素。接下来,两输入空间的部分信息进行互动式映射,提取其共有结构 “行为人”、“行为”、“所处环境”“风险”等。
共有结构投射到类属空间后,两输入空间的部分元素选择性组合,形成一一匹配,即“剑客”与“女人”、 “闪避”与“ 逃离”、“ 刀光剑影”与“困局”、“刀剑”与“传统”等。建立匹配后概念整合第一阶段“组合”得以完成。
各元素组合成对后,输入空间I的组织框架“选择区域以规避风险”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再借助背景框架知识得知,虽处于刀光剑影下,但只要有效闪避,便能化险为夷。背景信息结构的激活连同“组合”过程中建立的匹配关系投射到整合空间,实现第二步的“完善”。
整合空间根据自带的层创逻辑对投射进来的各项元素和结构进行运演,元素a“剑客”与元素a’“女人”,元素b“闪避”与元素b’逃离”,元素c“ 刀光剑影”与元素c’“困局”合二为一. 这样我们产生核心层创结构,实现最终的“扩展”,并揭示出其蕴含的深意:月夜的静谧祥和和宇宙的深邃苍茫与月下的凄冷剑影形成强烈对比,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女性浩瀚一生如苍茫宇宙,表面平静祥和,实则如剑悬头上,危机四伏。女性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正如刀光剑影下剑客对形势的判断。剑客察觉危险,进行有效闪避,影射出女性自我意识得以苏醒,逃离困局,从而启动崭新人生。是恪守传统,还是主宰自我命运?这是每位女性的重要人生话题。这里,只有输入空间I的组织框架投射到整合空间并与输入空间II的成分进行整合,突生出新的层创结构,实现整个整合过程。
图1
双域型:双域型网络有四个心理空间参与运作。其中两个输入空间各自具有迥然相异的组织框架,尽管两范畴域语义冲突很大,但两语域各自独立的内部结构均投射至整合空间,因此整合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各承继了某种结构。在这种网络下,两种迥异结构的联姻必然出现意象强制性组合,因此需要更大的认知处理去挖掘语义关联。
例:They belong to nowhere, unanchored. Some like to imagine they are just hanging out for a while, just running the engine on idle at the traffic light, waiting for the signal to change.
此句呈现的四个心理空间中,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输入空间I为“归属地”的认知域,涵盖了“漂泊”、“失去航标”、“心无归属”等元素;输入空间II“怠速等待信号灯”的认知域,提取相关元素为 “原地等待”“漫无目的”“等待放行”等要素。两输入空间的部分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受话者通过语境去结构关联,在语义不相关的两范畴领域间建构同一性,凝炼出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为“运动轨迹”、“方向目标”和“目的地” 范式。
两输入空间连接范式成功建立使两范畴领域的成分得以配对组合,“漂泊”对应于“原地等待”,“失去航标” 对应于“漫无目的”,“心无归属” 对应于“等待放行”,新的“组合”生成。
借助背景框架知识,从输入空间I我们得到这样的意象:苍茫天地间孤寂的一叶扁舟,无根漂泊却无处停靠;输入空间II则呈现出:发动机空转,车子停留原地,驾驶者百无聊赖地等待信号灯指示。这一背景框架连同新的组合关系被投射到整合空间,不断完善激活的型式结构,实现概念整合第二步:完善。
图2
意向的强制性组合迫使认知主体调动实时认知处理机制,这里,元素a“漂泊”与元素a’“原地等待”,元素b“失去航标”与元素b’“漫无目的”合二为一. 透过语言形式挖掘语义结构,探寻出多重心理表征间的联系:人们自我催眠,设想自己开车等待交通指示灯,但其实并无明确目的地作为指向,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闲逛。以此进行衍推,拓展出并非两输入空间简单叠加的层创结构并催生性能和结构突变 “格式塔转换” ,诞生自主新质,实现最终的“扩展”,建构出全新语义:描绘出异乡人内心的彷徨无依,颓废恣意的文化心态,流落异乡漂泊离散的精神困境,和无法落地生根不安漂浮的疏离感。时光流转,年华老去,即使有逃离奔赴下一站的蠢蠢欲动,却也只能沉默孤寂终老于斯。让人不禁感叹,天涯羁旅,不胜寂寥。
概念整合网络不仅能对复杂的新奇隐喻的新生意义,更是对其语义生成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明晰阐释。其既异于传统意义组合理论的简单语义叠加,又区别去概念隐喻理论的规约概念和单向映射。它强调多重心理表征间的动态概念网络的建立,多方向互动映射,不同范畴区域元素的配对组合,借助背景框架认知结构和独特的层创逻辑,挖掘意象间的语义关联,突生出纷繁复杂的新创意义。概念整合网络在对规约映射的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激发了认知主体更为丰富的意象构建,对于复杂的新奇隐喻的全方位在线解读,具有极大的认知阐释力。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网络框架,通过动态的呈现意象的“组合”“完善”“扩展”过程,对新奇隐喻意义建构过程的在线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仔细的描写,揭示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新奇隐喻认知解读背后的生成构建机理的强大阐释力。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2):133-187.
[2]Faucormier,G.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3).
[4]Goalty 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M].London: Routledge,1997.
[5]韩大伟,王娜.基于认知神经理论和实验手段的隐喻研究进路[J].外语电化教学,2011(3):35.
[6]Coulson,S.&C.V.Petten.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metaphor: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Memory and Cognition,2002(6):30.
[7]Coulson,S.&T.Oakley.Blending and Coded Meaning: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 in Cognitive Semantic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8]王勤玲.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1):43.
[9]孙毅,陈朗. 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