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研究
——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为例

2012-03-11 07:55颜湘茹
关键词:文化课中华文化硕士

颜湘茹

(中山大学 国际汉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275)

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汉语国际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既缺乏量身定做的教材也缺乏相关的课程设置研究。本文通过针对我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教学的问卷调查,兼及海外志愿者对课程的反馈,了解硕士生对中华文化教材与课程的需求,希望提出对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的有益建议。

一、“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教材概念界定

1.不同于面向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

本文所探讨的不是面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材,而是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专用的教材。教材肩负任务,根据教指委要求,应具化为:使中国研究生明确,将来如果在中国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该如何甄别使用比较合适的中国文化教材,如果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该如何在当地选择合适的教材或如何在当地汉语教学活动中传播中华文化知识。

2.不同于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中国文化教材

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经过20多年建设发展,目前人才培养模式较成熟,有成熟的“一体两翼”专业课程模式。一体即语言类课程,两翼即对外汉语教学法类和中外文化类课程。事实上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某种随意性,[1]开设的文化类课程往往根据学校师资等情况决定,有的开设“中国文化史纲”、有的开设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还有的开设中国文化概要课程,也大都没有专门教材。

况且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专业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目标是“面向海外的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更重视应用性,后者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更注重科学性。[2]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课的教材也应更注重面向海外汉语教学与实用性。

3.“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之“中华文化”辨析

围绕“文化教学”的“文化”,是以语言为本的语言文化因素教学还是以文化为本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知识教学,一直存在争议。张英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两个内涵和外延不相等的概念。二者所依托的教材及其体例等应不同。语言课最终目标是培养语言技能,而文化课传授的则是知识,培养的是理解语言的能力而非技能。[3]1988年开始,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办公室正式提倡“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其中文化包括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两方面。因此,本文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文化课程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在根据教指委大纲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明确区分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下,专指属于跨文化交际基础的中国文化知识。

4.“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教材的具体对象

除厘清教材与中华文化之外,还须廓清课程面向的目标人群。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中,对这门课的处理各具特色。其一,师资力量各异;其二,授课方式各异。有的开列若干文化类参考书目,鼓励学生阅读集体探讨;有的以教师讲授文化知识主,辅以学生课堂实践;其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源非常不同,有的只有留学生硕士生,有的多数是中国研究生。所以有的院校中外研究生分开讲授中华文化课,有的学校则合班上课。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文化与传播教材,要考虑同时面向中外研究生,二者的需求显然不同。

二、“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问卷调查

为了解中外研究生对“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教材等意见,2012年1月笔者对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2011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学期初教学设计,课程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部分理论板块,第三部分实践板块,此时已基本完成,学生对所学内容和自己参加设计的活动有了切身体会,可以回答课程相关问题。

问卷就课程设置、中华文化知识板块、课程学习中的困难等几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国别及本科专业构成

本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共62名,其中留学生14人,中华文化与传播合班上课。中国研究生本科专业背景不同,课程需求也不尽相同。2012年1月初有一批同学在北京参加汉语志愿者出国教学培训,所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调查有效。参加的同学国别和本科所学专业构成如下。

表1 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本科专业及国别构成

2.中国研究生与留学生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以下各图:

(1)修中国文化课,是因为

图1 中国研究生专业构成

图2 修课目的

(2)目前授课内容中,最感兴趣的是

图3 感兴趣的内容

(3)目前授课内容,觉得可以取消的是:

图4 认为可取消的内容

(4)目前授课内容,觉得需要增加的是:

(5)在学习期间,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6)通过学习,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中外研究生课程目标相同之处与不同点

图5 认为需增加的内容

图6 学习中最大的困难

图7 最大的收获

中外研究生(为行文方便分别简称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上中华文化课都因为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其比例分别为62%和81%。此外,82%中国学生想知道如何给别人上中华文化课,只有36%的留学生想知道这点。从学习目的来看,二者差异显著。

(2)二者感兴趣项目有相同点也有相反点

相同的是,中国学生和留学生都首先对中华文化知识最有兴趣,比例分别为70%和82%。不同的是,有82%的留学生对组织中华文化沙龙感兴趣,截然相反的是,没一个中国学生选择该项。

(3)对希望取消的学习内容二者看法接近

中外研究生分别有28%和45%的比例认为可以取消中国文化教材分析,分别有20%和27%的比例认为可以取消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研究简介。当然也有27%的留学生认为目前所有内容都非常重要,不需取消任何部分。

(4)对于需要增加的内容,二者看法基本一致

如果要增加课时,分别有49%和64%的中外研究生认为应该增加中华文化知识课时,分别有46%和45%的中外研究生认为应该增加中华文化课程教学录像观摩课时。数据表明,对教学录像观摩课时的增加,二者看法几乎完全一致,但对中华文化知识课的比重,留学生显然更为看重。

(5)学习中的最大困难,二者看法基本一致

分别有40%和55%的中外研究生认为困难在于没有合适的教材,还有45%的留学生认为中华文化知识太多太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也有五分之二对于无合适教材感到困难,而留学生则超过一半。

(6)什么是本学期最大收获,双方看法不同

73%留学生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了解了中华文化知识,中国学生则较多选择了解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课教学流程,以及怎样去组织一次汉语及中华文化活动。

三、海外实习的汉语志愿者对所学课程的反馈

在国内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笔者也了解到已出国的汉语志愿者对自身知识欠缺程度的反馈,[4]从某一侧面了解其对所学课程的看法。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作为第一批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61人(统计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分别奔赴韩国、越南、菲律宾、美国、西班牙、加拿大、柬埔寨、孟加拉、喀麦隆、哥斯达黎加、法国、哥伦比亚等12个国家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当要求这些志愿者对“汉语基础知识”、“中国文化知识”、“中华才艺”、“赴任国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电脑)”等七个选项进行欠缺程度大小的排序时,已回收的问卷中17名志愿者认为“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 是自身在教学中比较欠缺的知识,其次是“中华才艺”,有15个,再次是“赴任国语言水平”,有13个,分别占总人数的70.8%,62.5%和54.2%。具体分析如下:

图8

调查可以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已出国的汉语志愿者在“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方面并没有感到太多欠缺,中华才艺却是他们普遍感到缺乏的部分。

四、调查对课程教材编写及课程设置的启发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海外志愿者的反馈,本文认为中外研究生在学习目标方面显然有极大区别,如果无需合班,自然可以各行其是。但若二者合班上课,则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特别注意不同的需求,并应有一套设计合理,既可以满足双方共同需求、还可兼顾二者不同、且方便教师灵活处理的中华文化类教材。

1.教材主体内容应为中华文化知识

关注中华文化知识,是中外研究生的共同需求。外国研究生大多对中华文化知识不甚了解,自然需要本课解惑。对中国研究生而言,毕竟还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本科专业并非对外汉语,中国文化知识的系统梳理,仍有必要。所以无论中外研究生是否合班上中华文化与传播课,中华文化知识都是教材首选。在编写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材时,首先考虑中华文化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重视中华文化知识比重。

2.课程要有针对性地面向中外研究生

(1)对中国研究生要侧重教学实践

在选课目标上,中国研究生首选希望了解如何给他人上中国文化课,说明其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有自觉认识,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应针对中国学生侧重课堂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当然现场观摩课可以看到老师如何讲授中国文化课,但实际上中国研究生人数较多,不太可能安排大型的教学观摩课,教学录像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目前国内尚无法找到成套的中国文化课教学录像或视频,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可事先录制一批给来华留学生包括短期进修和学历生讲授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光碟,配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材,以备硕士课程的不时之需。

(2)对留学生研究生要设置更多的汉语文化活动

课程设置在面向留学生时,则应更关注类似汉语沙龙这样的中华文化活动,这也跟他们的培养目标相关。作为外国人,可以组织其他国家来华的短期进修生和学历生参加汉语文化活动,自然更能锻炼他们的中华文化理解和融通能力。可惜在目前情况下,因为语言或操作能力问题,实际上组织汉语沙龙之类的中华文化活动主力仍是中国研究生,留学生几乎都只是次要参与者。如何让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给将来的中华文化与传播教材课程安排提出了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针对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必须考虑中外研究生的共同需求,加重中华文化知识的比重,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注意二者的不同需求,注意培养中国研究生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提高外国研究生中华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文.新形势下高校对外汉语本科课程设置优化策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1).

[2]伊理.汉语国际教育的内涵解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4).

[3]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汉语学习》2004(1).

[4]李绿宜.汉语教师志愿者调查报告——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为例, 2012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文化课中华文化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