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012-03-11 07:55蔡离离
关键词:高校学生指标体系向量

陈 赟, 蔡离离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一、引言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吉尔福特(J.P.Guilford , 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1967年,他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因素组成,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1]。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49-)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由于其对刺激情境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的。他主张人类智力是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1)创造性智力:个体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2)分析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思考、判断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3)应用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2]彭健伯(1947-)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的建立,提出创新能力提高率公式,并分析了运用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率公式的意义。[3]金琴将创新能力指标要素概括为是否具有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按优、良、中、差、劣划分为五个等级,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处理数据,并进行综合评价。[4]

我国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评价方式不科学。现行的评价方式缺乏学生对自身的评价,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还是由院系的领导、专家或老师等组成评价小组,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2)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现行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把学生的素质划分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分别赋予权重,学生学习成绩所占权重值远高于其他方面所占权重值,评价结果占优的还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良好体现以及发展。

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确定各个层次要素之后而构建的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条理化、具体化的量标系统。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需要构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该明确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基于此笔者在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观点和个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设想出一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精选指标分析

(1)创新想象能力

创新想象能力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在该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创新想象能力分为创新和想象两部分,他们分别对应着人类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在于创造,理性思维在于创新;感性思维追求的是美,理性思维追求的是真。[5]创新想象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思维过程。因而,在本文中笔者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指标来反映高校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2)创新技术能力

高校学生创新技术能力体现在是否能在生活中获得一种新的体验,是否能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新的解题方法,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等。创新技术能力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的创新技能指标可以用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指标来反映。

(3)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学习能力是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前提条件,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影响,此外,它还影响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指标可以用问题发现能力、检索信息能力、更新知识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指标来反映。

(4)创新知识基础

创新知识基础是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保障条件。高校学生的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指标来反映。其中,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应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考察;交叉知识水平应从知识面是否宽广,理论知识掌握是否扎实以及学科间知识能否融会贯通等几方面来考察;创新知识水平应看其是否对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熟练。创新知识水平和交叉知识水平是衡量创新知识基础的重要指标。[6]

(三)权重计算

将图1中确立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按属性归类,分层排列成具有层次结构的评价体系。其中,第一层为总目标层,用符号G表示;第二层为一级指标层,用符号U表示;第三层为二级指标层,用符号V表示。

设总共有m个一级指标Ui(i=1,2,…,m),本文m=4;设第i类指标下又设置了ni个评价指标Vij,本文中ni=4。设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α,则m类指标的权重向量α=(α1,α2,…,αm);第i类指标下设各二级指标Vij相对于指标Ui的权重向量记为ωi,则ωi=(ωi1,ωi2,…ωini)。那么,根据上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如下表1所示。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1)论域U={U1,U2,U3,U4};

U1={U11,U12,U13,U14};

U2={U21,U22,U23,U24};

U3={U31,U32,U33,U34};

U4={U41,U42,U43,U44}。

表1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值

(2)论域及子域指标权系数向量的确定。

一级指标权系数向量X={w1,w2,w3,w4}={0.1160,0.0628,0.5479,0.2715}。

二级指标权系数向量

X1={w11,w12,w13,w14}={0.5551,0.1030,0.0409,0.3010};

X2={w21,w22,w23,w24}={0.0649,0.1591,0.2250,0.5510};

X3={w31,w32,w33,w34}={0.1217,0.0199,0.5095,0.3489};

X4={w41,w42,w43,w44}={0.1182,0.5388,0.2766,0.0664}。

(3)二级指标各子域评价隶属度向量的确定,形成隶属度矩阵A1,A2,A3,A4,可通过统计抽样或专家评分法求得。

(4)计算二级各子域Ui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Yi:

Yi=Xi°Ai(i=1,2,3,4)

(5)计算一级论域U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Y′。将Y归一化得到矩阵A,Y=X°A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Y′。

四、实例计算

笔者对湖南某高校数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专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的各项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评分,并将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汇总。

(1)二级指标各子域的隶属度向量,用各指标评语分数除以某项评语总分。选取五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学生各项二级指标进行打分。

由此可得,创新想象能力评价隶属度向量:

(2)计算各二级子域Ui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Y1=X1°A1=(0.5551,0.1030,0.0409,

(0.1300,0.1628,0.4215,0.2857)

同理可得:

Y2=(0.0770,0.1546,0.4999,0.2685)

Y3=(0.2353,0.0827,0.4323,0.2497)

Y4=(0.1510,0.1640,0.3890,0.2960)

(3)求一级论域U模糊综合评价向量。将Y1,Y2,Y3,Y4带入矩阵A,计算综合评定得分

同理可得:u1=73.49,u2=71.49,u3= 75.80,u4=74.02。

(4)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某高校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知识基础较为扎实,创新思维能力较为灵活,创新技术能力较为牢固。总体来说创新能力处于较强水平,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之处,希望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挖掘其创新潜能。

表2 湖南某高校学生创新想象能力问卷人数及分数统计表

五、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实施措施

(一)完善学分制度

(1)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来获取创新学分,具体包括:发明创造、发表科研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在知识技能竞赛中获奖、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以及课程论文、毕业设计、学期论文等做得有一定突破和创新,较为出色,均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2)从认定高校学生的创新学分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创新学分的归档以及注册等等各种管理工作应该由各院系教学秘书负责。各院系应该专门负责学生申报汇总各类创新学分等事宜并上报教务处的学分汇总结果并由专人复核,每项成果都要经过专家组的认真评审。[7]

(二)建立新型考试制度

(1)不要过于呆板的设置考试命题应该要有所创新,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考试都应以促进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为目的,从而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来利于其展示自我的创新能力。

(2)通常我们所说的简单重复和创新能力是有很多不同的,创造新事物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不能只限于课堂开、闭卷考试。因此课堂的开闭卷考试仅仅是考核方式的一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来考察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动手实验、论文撰写与答辩、社会调查来考察。

(三)注重学生个人评价

在以往的学生评价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个人评价对评价体系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一方面,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更为深刻,更有发言权。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学分为中心,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可以使得学生对自身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而在该评价的基础上,完善并提高自己。

六、结语

本文以湖南某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为例,遵循大学生创新规律,构建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及相应权重建立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较强,但是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通过创新能力评价能够为我国高校学生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J.P.Guilford.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J].America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67.

[2]Robert J. Sternberg.Toward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4(2):292-293.

[3]彭健伯.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测评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35-40.

[4]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蔡华俭,符起俊,桑标.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1):48.

[6]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 [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陈中文.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71-72.

[8]邹腊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8-49.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指标体系向量
向量的分解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向量垂直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向量五种“变身” 玩转圆锥曲线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