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运城市规划设计院,山西运城 044000)
2010年,运城市委、市政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将运城盐湖北侧原有的宽度不足10 m的生产运输道路,改造成宽36 m的三块板形式的环湖路,修成后的环湖路路面宽阔、线型优美、绿化到位、整齐的太阳能灯与银泊万顷的盐湖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为使城区景观与盐湖景观连成一体,需尽快将部分城市道路南延与环湖路沟通,学苑南路就是重要的连接通道之一。学苑南路北起银湖街,南至环湖路,直线距离314 m,高程介于331.1 m与367.0 m之间,地质构造属临汾—运城新裂陷、运城凹陷,所处地貌属于盐湖北岸垄岗,该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3层:
该场地地基土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及晚更新世形成的粉土等组成,该地基TJ1~TJ2地段为Ⅱ级自重湿陷性土层;TJ3~ZK3地段为Ⅰ级非自重湿陷性土层,场地盐渍土属于硫酸盐中渍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2011年5月20日在开挖路基时还有地下水泉眼溢出,致使地基软化,所以本路设计存在对湿陷性土层、硫酸盐中渍土的处理、地下水泉眼的处理及地势高差30 m的纵断设计处理等问题。
地基TJ1~TJ2地段为Ⅱ级自重湿陷性土层;TJ3~ZK3地段为Ⅰ级非自重湿陷性土层,浸水后使结构强度降低,产生湿陷。本路段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Ⅱ级,对路基采用强夯方法进行压密、加固处理,全线处理后的路基要求达到技术规范。在道路中间设置一道雨水管道,排除地表水,路侧积水由边坡和排水明沟排走。
由于易溶盐的存在,会改变土体的基本工程性质,对路基工程带来淋溶与湿陷、翻浆、盐胀、腐蚀等直接危害,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着重处理好路基隔断层、排水设施、路基高度问题。
对弱盐渍土地段,在路基30 cm内土壤掺5%白灰或3%水泥拌合均匀,以改良土壤性质,用重型机械反复压实,使地基密实度达到96%;对中盐渍土地段,采用低矿化度土料换土方式,以保证路基稳定。
另外毛细水是盐渍土内盐与水分迁移的通道,设计中在路基上做一层粗粒的渗水土以截断毛吸管,厚度0.3 cm。
重视边坡设计,防止水分由边坡渗入路基内部,同时防止边坡遭受雨水冲刷。并在道路一侧修建排水明沟,将路面雨水引至环湖路北侧排水沟内,泄入盐池。
由于泉眼自道路横断面透水层多处溢出,建议沿道路横断面挖一条截水槽,槽宽1 m~1.5 m,槽深根据透水层厚度确定,槽底应低于透水层底30 cm,槽内底部回填20 cm粗砂,中间回填砾石(砾石粒径2 cm~4 cm),砾石厚度视透水层厚度确定,在透水层顶部再回填20 cm粗砂,粗砂上部采用壤土掺3%水泥层封闭。
在横向截水槽南侧再开挖一条纵向排水沟,沟深和沟宽及沟内填料同横向截水沟,纵向和横向排水沟连通后,沿路槽纵坡,将地下水引至环湖路下排水暗管排入盐池。
本次修建的学苑南路北起银湖街,南至环湖路,直线距离314 m,高程介于331.1 m与367.0 m之间,由于本连接段地形高程较大,道路起点至终点高差达30余米,纵坡达11%。
根据以往经验,纵坡坡度与交通事故率间的关系见表1。
表1 纵坡坡度与交通事故率间的关系 %
为了保证车辆能以适当的车速在道路上安全行驶,即上坡时顺利,下坡时不致发生危险,并使道路纵坡满足汽车性能、工程费用和营运经济等因素要求,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经分析决定将道路线型加以改变,由直线型改变成圆曲线型,圆曲线分东段(上行)和西段(下行),坡长由314 m增加至487 m,坡度由11%降低至7%,考虑连续上坡或下坡,在道路中部安排60 m长3%缓和坡段,提高整条道路的使用质量。
为适应汽车在道路东、西圆曲线段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在弯道内侧设置加宽,加宽值为每车道0.7 m。由于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为了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弯道部分的路面做成向内侧倾斜的超高横坡度,横坡度采用2%。
还需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对机动车按照规定限速行驶,对非机动车限制行驶,一般不会出现遇到紧急情况无法控制的局面。对路面进行防滑处理,防滑标准不低于规范规定值。
为提高道路景观效果,对东圆曲线和西圆曲线中间的椭圆地带进行绿化设计,与盐湖景观交相辉映,构成视觉节点。
[1] 新疆公路学会.盐渍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35-38.
[2] 黄兴安.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