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自卑的阴影

2012-03-08 00:44郭晶
中国教师 2012年2期
关键词:求助者不合理咨询师

郭晶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吴某,男,19岁,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汉族,无宗教信仰;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

2.个人成长史

出生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里,独生子,父母均为普通农民,主要工作为务农。家庭和睦,父母对其学习要求较严格,自我要求也相对较高。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2011年顺利考入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在上大学之前,人际关系良好。

3.目前状态

(1)精神及身体状态: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近两周开始入睡较难,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

(2)社会功能:人际关系尚可,但与城市里的学生相处有点不情愿,或者故意躲避城市里的学生;因自设学习目标过高,压力较大而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3)心理测验结果:①SCL-90,焦虑因子分为2.4,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②抑郁自评量表(SDS),39(标准分),无抑郁症状;③焦虑自评量表(SAS),57(标准分),为轻度焦虑。

二、主诉、个人陈述、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自上大学以来,总是不自觉地拿自己跟城市里的学生比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感到自卑,心烦意乱,情绪低落,睡眠困难达2周;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无法排解,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学习效率严重下降,又邻近期末考试,因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而感到焦虑,故前来咨询。

从吴某的舍友以及同班同学了解到,其性格偏于内向,社交能力不是很强,自我要求高,做事追求完美。

三、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

该来访者精神状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表现,心理冲突是由现实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不适应所激发,引起对自我的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的心理冲突,导致心理失衡、并为此焦虑、紧张,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是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2.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焦虑情绪。

(2)诊断依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本案例有明显的现实原因(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不正确认知),为近期发生,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好的自知力,主动求助愿望强烈,因而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范畴。

(3)鉴别诊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相应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焦虑性神经症。

3.病因分析

(1)生物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因素:家庭对其的期望以及求助者自身的不合理认知;人际关系方面,与舍友关系一般,新环境里缺乏可以倾诉的知心朋友,缺乏来自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能及时得到父母、老师及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因素:求助者性格偏内向、不稳定;对自我的认知存在不合理信念;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自我评价不够全面、客观。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参照有效咨询目标的七要素,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如下咨询目标:

(1)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我认知中的不合理信念,并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

(2)改善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协助求助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自我暗示,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模式,减轻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

(3)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适应新环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由Ellis于1955年提出,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ABC理论,即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才是造成情绪及行为困扰的直接原因;本案例主要运用的技术有: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和认知作业。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师与求助者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向求助者说明双方在咨询中遵守和执行。

六、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3次,每周1次,每次约50分钟,相应的咨询阶段也划分三个。具体咨询过程如下。

1.诊断评估、测验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咨询)

咨询师采用会谈法和心理测验法,具体过程如下。

(1)询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填写咨询登记表,并介绍咨询中的相关事项与规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2)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探询其内心的矛盾及改变意愿;

(3)在尊重、热情、真诚的基础上,专注倾听、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帮助求助者缓解其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

(4)进行三项心理测验,包括SCL-90、SDS、SAS;

(5)向求助者反馈心理测验结果,并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6)与求助者商讨自身心理冲突的关键处,并协商确定咨询目标与咨询计划;

(7)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卑心理的具体表现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询问求助者周围的4~5个朋友或者舍友对求助者的印象。

2.心理咨询阶段(第2次咨询)

(1)咨询师综合采用了会谈法、放松训练以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进行咨询,具体咨询过程如下。

①咨询作业反馈:倾听求助者描述自卑困扰;共情求助者产生的自卑及焦虑情绪;积极关注求助者自身改变的动力;探询求助者自卑背后的原因;

②指导求助者放松,教会其放松程序,并能更好地运用到平时生活学习中;

③引导求助者理清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④布置家庭作业:练习放松训练,并运用其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记录自己一周的情况,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进行自我辩论;找出自己的10个优点,并附有具体事例。

(2)第2次咨询的部分咨询摘录。

咨询师:你真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吗?

求助者:是的,除了学习,现在学习好像也不能保证了。

咨询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有什么依据吗?

求助者:就像上次说的那样,我普通话不好,带有很重的方言味,长得一般,不风趣幽默,没什么特长之类的,又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穿着打扮又这么土,反正就是看自己哪里,哪里都不顺眼。

咨询师:那么你的意思是说,像毛泽东那样说着带有湖南味的普通话就该让人嘲笑?像邓小平那样长得矮小就该让人看不起?

求助者:也不是。毕竟每个人除了缺点、不足,还有自己的长处。

咨询师:那你觉得你有什么长处呢?

求助者:我可能就学习好一点吧,不过那只是过去。

咨询师:嗯,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那么上次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项是询问你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现在,咱们来了解一下作业情况可以吗?

求助者:嗯,好的。同学对我的评价还不错吧,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糟糕,没想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优点。

咨询师:嗯,学习刻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人真诚,生活上也不铺张浪费。看来你在周围人的眼中还是有很多很多优点的。你是怎么看这些评价的呢?

求助者:我越来越感觉自己是被外在风光的东西遮挡住了眼睛,没有看到内在更宝贵的品质和优点。

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3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中,咨询师采用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和积极自我暗示法进行咨询,具体咨询过程如下。

(1)咨询作业反馈:求助者认真完成作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优势和积极资源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自己心底真正的肯定,认识到了缺点与优点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重要的是自己对它们的看法,以及如何利用它们;至于考试成绩,现在觉得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

(2)肯定求助者的领悟反思力,赞扬其逻辑分析能力,并引导其对自己的合理评价,鼓励其尝试从积极的视角认识自己;

(3)运用合理想象技术,改变求助者提出的不合理信念,强化合理信念。

七、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自信心提高了,不再盲目跟他人比较了,跟同学关系好了,也开始向城里同学学习他们擅长的知识和领域了;心情好转,不再紧张焦虑;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睡眠有所改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2)室友反映:求助者有更多时间跟大家接触,人际关系改善了,心情开朗很多。

(3)心理测验结果:求助者有SCL-90各项因子均小于1;SDS为38,无抑郁症状;SAS为42,无焦虑症状。

(4)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谈到自己时也不再那么沮丧悲观了,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积极乐观,自我接纳能力提高了,建立新的合理信念,信心也提高了,学习、睡眠也恢复较好的状态。

八、小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吴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吴某的基本状况及其对自身自卑和考试焦虑情绪问题的认识。基于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辅以积极暗示法协助吴某认清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经过调整、修通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美]Judith S.Beck.翟书涛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薄开鹏)

猜你喜欢
求助者不合理咨询师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神回复
差评不合理
拒绝的正确方式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同感的技术
心理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