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洪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思想品位、人生观及价值观等都可以浸入在他的作品里。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而又浩大的长期工程。针对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这一现状,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有效利用整块的课堂时间,是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零散的“小时间”,并让这些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与功效?
“小时间”是笔者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而提出的,因为它不是整块的时间,比较零散、短暂,而且很不连贯。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相比,“小时间”常常被教师与学生忽视,甚至浪费掉。准确地说,“小时间”有点像海绵里的水,是被挤出来的,而且很不固定。可能是早晨学生提前到校的时间,也可能是学生午餐后的半小时,或者是每天预备铃与正式铃之间的几十秒,甚或课堂上挤出的几分钟,还有可能是傍晚学生放学前的十几分钟。
这些时间需要科学的安排,要让学生感觉时间安排得自然、合理,切不能有紧张、慌乱、过重负担的感觉,要自然而然地接受,使有效利用“小时间”最终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和方式。
笔者充分利用“小时间”,借助“晨诵经典”(优秀诗词)、“课堂迁移”(读写结合)、“午间阅读”(课外阅读)、“暮时写作”(坚持写日记)等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从而把优雅和智慧种植在孩子的举止中、谈吐间,最终浸润在孩子的性格里,使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零星时间,诵读经典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汤一介教授说:“世界上文化传统最长而又不曾间断的只有中国。这么悠久的文化传统必定有其不朽的价值,从小让孩子们通过古诗文陶冶情操,对于他们长大后的为人处世都会有好的影响,甚至惠及终身。让孩子们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不管他们将来学文学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是的,面对曾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引领孩子习诵、积累优美的母语,感受、领略母语极致的张力,还要把这些文字内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学会运用。
清代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对写作能力习得规律作了这样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言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他非常深刻地揭示了阅读经典诗文与写作的关系:欲作好文,必多读书,尤其是经典诗文一定要读。
《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当薛宝钗拒绝教她作诗后,她并不甘心,又去拜林黛玉为师。林黛玉对她说,你把王摩诘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然后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从此,香菱诸事不顾,废寝忘食,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终于写出了“新巧有意趣”的诗作。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时间都有严格规定的学校里,引领学生利用大块的、整段的时间习诵经典并不容易实现,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挤时间”,把一些比较零散、短暂,而且不连贯的时间利用起来。比如:每天早晨八点钟之前总有部分学生会提早到校,他们往往交好作业之后就无所事事,这部分时间就被浪费掉了。再如,上课的准备铃与正式铃之间有45秒的时间,这时候很多学生已经坐在教室里等待上课了,小学生每天五至六节课,累积起来也有好几分钟了……这些时间时常被忽略掉,甚至浪费掉,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发现并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节约时间的好习惯。于是,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零星时间也能诵读经典,习得语言。笔者教二年级学生学习白居易的《江南好》,孩子立刻联想到了南朝民歌《江南》,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妙。一个孩子因为写日记磨蹭而被笔者留下继续写,望着空荡荡的教室,他在日记里感叹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整个教室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丰靖坤了(自己名字)……”表达自己被留下孤寂而又后悔的感情。
二、“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午休时光,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的确,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了。读到一定程度时,也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就可以做到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那么,挤出课外阅读的时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在午餐结束后休息放松的方式大多是追跑、聊天,还有的写作业、下棋或玩游戏。即使自由活动后回班教师进行统一管理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也不多。如果能把这部分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消除安全隐患,也能让学生积累文学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究竟如何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呢?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是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内化、吸收语言,使其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储备。当习作需要时这些语言便会随时从大脑中输出来,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首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然后,还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专门展示课外阅读的平台。一般来说,对于经典书籍的阅读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阶段细读,要能理解主要内容,对于精彩情节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圈画批注,并适当地记一些读书笔记,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第三阶段熟读,要求记忆、背诵精彩片断和好词佳句,如果可能,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经过这样长期的阅读训练,不仅学生的语言可以得到发展,也能相應地促进思维的同步发展。
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课间活动,留心体验
反思小学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有深刻的体会。学生即使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倘若不善于观察,也不会感受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仍然无济于事,写出的文章一定不会有生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大量的书本中汲取资料,也要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素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课间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发现大自然的变化,发现同学之间的情谊,发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善感于人,善感于世,方能感受到生活的滋味与情趣。一次课间时,我偶然发现几个男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卡片,谁赢了卡片就归谁。就在这个班主任屡禁不止的“赌博”游戏中,我却发现了孩子之间的真情。当一个孩子痛快地赢得了一张期待已久的“关羽”卡片后,突然看到输卡片的孩子眼睛红了,而且还难过地掉了几滴眼泪。他犹豫了一下,然后爽快地把好不容易赢来的卡片还给了小伙伴,正好上课铃声响了,他又高高兴兴地跑回了教室。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个孩子,后来他写了一篇题为《我真高兴》的作文,表达了给予别人的快乐之情。
四、“但肯寻诗便有诗”—— 课堂迁移,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应达到的阅读目标是:“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以本教本,只进行独立的阅读教学,还要注意润物细无声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课堂上教师少讲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充分发挥经典课文对写作的引领,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的诱发、素材的推敲,让学生在提升言语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个性的张扬。
读写结合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选材思路、语言风格,也可以是文章结构。训练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仿写、改写、简写,甚至口头补白。课堂上挤出的时间不必太多,但训练一定要有效,两或三句也好,一或两段也罢,贵在坚持。
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中,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是教学重难点,其中第二段话“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根据信中的要求,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我给了谁怎样美好的东西”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条理清晰,意思明确,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把训练落到实处。
五、“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暮时写作,自由表达
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对于命题作文,学生常觉得无话可说,以致出现语言生硬、思想僵化的现象,还导致一些学生说假话、套话、空话,失去了童真童趣。而让他们自由表达则能写出内容丰富、语言活泼的文章,连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能比较自然地抒发出真情实感。坚持写随笔、日记,可以让学生拥有充分且自由的练笔机会,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发现和感受平常中的不平常。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不然就无从谈质的飞跃。但如果把每天或隔天写日记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时,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学生习作责任感的减弱。
学校生活中可以挤出这样的“小时间”吗?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尝试。每周一、三、五放学前的15分钟,让所有学生在教室里静静地进行日记练习,不限字数,自由发挥,记录当天的生活及感受。学生写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写,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追求一种充满书卷气息的、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活方式。15分钟后,教师把文章张贴在教室黑板一角,用自己的文章教孩子选材、表达。对于优秀作品或有明显进步的作品,张贴在教室走廊的橱窗里进行展示,每两周发表于班级小报上,月底还会把精品文章推荐给校报。这些文字记录着孩子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是孩子成长的见证。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装订成册,這就成了学生自己写的书,每个孩子都很珍惜,对学生习作责任感的培养大有好处。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长期重视习作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会写作。教师还要努力思考习作教学减负增效的好办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同时爱上写作。而且,学生一定会更加关注生活、关心问题、关爱社会、关怀他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高,还有许多可贵的人文精神,尤其是现代社会中显得日益重要的对时间的把握、分配与利用的能力与节约时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潘文彬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黄希鹏.从经典阅读到激情写作[J].中学语文(下旬刊·大语文论坛),2009(15).
[3]魏素琴.读写对接,以读促写——谈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6).
[4]高强.注重作教指导,提升习作能力[J].吉林教育,2009(6).
[5]王妮娜,岳军荣.中国传统经典在现阶段语文教育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回龙桥小学)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