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彦福
(内蒙古中色建设工程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省际通道K308+730.9(1-3.0 m)暗板涵,基础类型为整体式基础,基础埋深为2.0 m,基础厚1.20 m,涵长30 m,设计地基承载力为200 kPa,其断面尺寸如图1所示。2002年10月8日开始分5块进行施工,2002年10月24日完成基础浇筑工作,2003年5月20日完成预制板安装工作。2003年8月20日发现该涵洞部分预制板产生沉降。经过近三个月的沉降观测,仍在缓慢沉降。该涵洞下沉数据如图2所示。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排除后顾之忧,我公司对该涵洞的基础采用压密注浆法进行地基加固和补强。沉降观测成果见表1。
经过在现场开挖探坑观察,从地表往下0 m~3.0 m为粉质土; 3.0 m以下为残坡积层,含强风化花岗岩碎石粉质土。
图1 K308+730.9(1-3.0 m)暗板涵断面图
表1 沉降观测成果
图2 K308+730.9(1-3.0 m)暗板涵实测沉降示意图
1)加固方法:根据该涵洞的沉降情况以及地层情况,我们拟采用基底压密注浆来提高其密实度和承载力。
2)加固范围:根据地层及地基沉降情况,我们准备对整个底板下覆2 m范围内的土体进行加固补强处理。
3)钻孔布设及孔深:根据基础持力层的埋藏深度,我们在涵洞内距两台身20 cm处布设直径为42 mm、倾角为76°、间距为1.5 m的斜孔各20个,在涵洞中心线上布设19个直径为42 mm的垂直孔,由于是在整个底板下注浆,有较好的约束,所以钻孔垂直深度均为2.0 m(底板以下)。在进出水口距基础边缘50 cm处分别布设2个76°的斜孔和1个垂直孔,孔深也为2.0 m(底板以下)。具体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钻孔布置平面示意图(单位:m)
4)浆液选择及参数的确定: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多次在附近原地面进行注浆试验,考虑到粉质土的渗透能力和构筑物本身自重,确定了浆液类型采用水泥浆,水泥采用32.5号早强型普通硅酸盐水泥,其配比按水灰比0.6∶1,注浆压力控制在1.0 MPa~1.5 MPa之间,达到1.5 MPa并持续5 min以上即可停止注浆。
先完成基础外的6个注浆孔,然后在涵洞内以跳打的方式施工距台身20 cm的两排孔,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再施工涵洞中线上的19个注浆孔。
注浆施工工艺见图4。
图4 注浆施工工艺框图
1)钻孔施工:基础混凝土采用两台风钻从进出水口分别向里施工,基底土层采用冲击或振动打管入土,钻进斜孔时风钻必须调整好角度,经检查无误后方可开钻。
2)下注浆管:注浆管用1寸的镀锌管加工制作,其长度为2.8 m,底部花管长为1.0 m,花管底部封死,以防下管时孔内沉淀挤入管中堵死管路(见图5)。由于深度较浅,注浆管一次性打入至设计深度,并密封孔口,顶部应高出基础混凝土顶面0.5 m左右。
3)浆液配制:水泥采用32.5号早强型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配比按水灰比0.6∶1来配制,配制时,水和水泥应准确称量,误差应不大于1%,搅拌时间应不小于5 min,搅拌好的水泥浆不得有水泥结块和气泡等,并需不停地搅拌,以防离析。
4)注浆:注浆采用吉林—Ⅰ型三缸往复注浆泵进行。注浆压力的大小以不破坏地层的天然结构为控制原则,根据原地多次试验,本次注浆压力拟控制在1.0 MPa~1.5 MPa之间。注浆作业刚开始时,可适当加大泵量,在压力表开始上升时,要将转速调低,减小泵量。当注浆压力超过1.5 MPa和压力稳定持续5 min以上,即可停止注浆。
图5 压密注浆施工现场管路平面布置示意图
5)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a.注浆时要有专人控制注浆泵,随时观察压力表读数的变化。注浆过程中,很少有压力缓慢持续上升的现象,一般是在浆液充填孔隙达到饱和后压力陡增,此时要及时停泵,然后换小泵量进行灌注,确认已经饱和后,拆管移至下一孔施工。b.孔间注浆采取跳跃方式进行(包括混凝土底板上的钻孔也采用跳跃式),尽可能减少冒浆渠道。c.注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边坡、砌缝及沉降缝中有无漏浆,一旦发现有漏浆现象,应马上停泵封塞,并关闭阀门,待1 h~2 h后再次注浆。
6)封孔:注浆完毕后应立即上拔注浆管,然后用C20小石子混凝土人工捣实封至孔口。
因加固后的涵底无法检测其基底承载力,通过在施工全过程中的观测和完工后的定期观测,至今再没有发现沉降。
采用注浆法加固,具有设备和工艺简单方便,施工灵活,工期较短,见效快,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济上效果都很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层的变化,挤密加固注浆孔的距离、注浆的参数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工点也有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注浆结束标准,并有专人观测记录注浆处理的参数,进行分析,并反馈到施工中,从而可以节省工期及工程量。
[1] 黄生根.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修订版)[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2] 梁炯鋆.锚固与注浆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3] 彭振斌.注浆工程设计计算与施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4] 马永连.压密注浆法在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37(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