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 高国琴
会计人才能力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会计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受会计职业发展状态制约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分层次、分类型培养人才的格局正在初步形成。地方应用型本科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正在崛起,它承载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地方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民营经济此起彼伏的背景下,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基于会计职业的现实特征,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对此类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会计人才能力现状,分析会计职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会计人员工作的职业环境角度剖析现实环境下会计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为构建会计人才能力体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一)会计人才能力现状 针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问题,已经有不少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作了一定的研究,现阶段,关于会计人才能力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的研究。国外强调会计教育目标应定位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上。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会计教育位居前列的国家,其经验对我国的会计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90年,AECC发表的《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1号》指出,会计教育应定位在“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做准备”;《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2号》认为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会计的作用,应提高分析性技能及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IFAC 2003年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中《成为胜任的会计师》一文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认为能力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86年就开始运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并于2000年发布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列示了各领域职业会计师所需的各项能力。加拿大莱思布里奇大学进行的教学探索实验是改革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才能力的有益尝试。该大学的会计教育工作者设计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通过合理安排三个组成部分的学习时间将基础教育、技术操作和实践学习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强调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将会计应该面向职业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来。
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在其制定的职业发展手册中提出了一个技能框架,该能力框架将会计人才的能力分为以下四大类:人员管理及领导才能、个人更有效的工作、商务管理和技术。
(2)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高级会计人才能力的分析。许萍(2005)等认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刘玉廷(2004)认为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的能力等。“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是为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培养前提,专业能力就是达到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素质、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组合(徐文杰,2009)。”
二是针对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的分析。这类研究并没有对本科院校进行分类、分层次,而是将全部的会计人才作为研究对象。赵红梅等(2009)针对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研究,认为本科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易耀勇(2010)认为本科会计人才应具备创新能力——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是针对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能力的分析。周莉(2011)认为应用性本科会计人才应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其他方面的研究,如针对本科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分析,赵明刚(2011)与傅维利(2005)等都认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手段,对形成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有专门针对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能力进行分析的,但从会计职业本身的特征角度,适应市场需求来倒推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能力还是一个空白。而对会计职业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职业责任等特性的认同又是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了解会计职业本身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所处的经济环境,有的放矢地培养适用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会计职业特征与会计人才能力 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美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传统的职业通过裂变不断增加,也顺应商业、社会价值、技术进步甚至金融危机的要求,新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功能也在创新和不断变化。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与“伦理责任”的职业特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兰代斯(Brandeis)曾对职业概念作过经典描述,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职业应该是正式的全日制工作;第二,职业应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第三,职业应该向客户和公众提供优质、无私的服务。可以看出,前两个方面是对职业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即会计人才应该掌握了其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第三点是对职业的“伦理责任”特征的规范。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会计人才的“专业胜任能力”可以理解为通过教育与培训等手段获得从事会计职业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从事正式的会计工作的能力。“伦理责任”则是指会计人才在从事会计职业、履行会计职责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责任。它是将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体现在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践行会计人员的伦理责任是实现会计工作自律、规范的合理保证,它能够提高会计人员明辨是非的认识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教育能力。没有专业胜任能力将无法胜任会计工作和正确地履行会计职责,没有伦理责任就不能公允、客观地胜任会计工作,二者不可偏废,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提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伦理责任更加凸现其前所未有的光辉。
(三)会计职业环境分析 会计人才能力及其发展主要取决于会计服务的经济环境的变化。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职能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主体单位,而这些主体又处于一定的社会发展状态中,并受到现实社会所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会计职业本身存在需要进行的某些运算、核算、确认等技术特征,使其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响较大。目前,很多企业都初步、部分或全部实现了会计信息化操作,在一些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中,会计的工作环境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部流程(包括企业的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的计算机处理及实时监控,并且在流程设计中还兼顾了内部控制管理,这些变化都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制度层面,为促进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增强会计服务社会的功能,财政部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推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这将成为会计职业信息化趋势的一个助推器。2011年,财政部已在首批试点单位,包括15家美国大型上市企业和20家获准从事H股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近600家上市公司的审计客户中推进了试点工作。在此引领下,未来会计主体实施信息化的范围、深度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其次,成立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对于夯实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面深入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再次,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2012年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要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和胜任国际高端业务的会计人才;健全完善、有效实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增强会计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形成中国会计管理模式。
在实务层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类型在创新、企业的服务领域在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及商业模式在创新,会计人才的服务能力也需要创新,会计信息被利用于决策,对业务进行综合判断,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更为宽泛和复杂的能力,才能满足不断变换的工作环境。
(四)基于会计职业视角看需求导向的会计教育 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等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才在高校经过系统地知识传授、实践环节的模拟或部分与工作实际结合,从而获得了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伦理责任的素养后,将服务于社会。“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指向标识或标识化阶段时,高等教育以职业为导向这个概念开始产生,实用性成为改革的宗旨,高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性和大众性这个方向发展(陈解放,2005)。”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买方市场”,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人才的核定标准已经社会化,受制于产业界、会计职业团队等,而不是高校本身。会计人才市场的准入制度使学生必须接受会计职业标准的考验及雇主的鉴定与评价。因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会计职业界、产业界等需求各方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规格要求,考虑会计人才需求各方对其需求的方向、方式及管理理念的变化,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但目前会计教育过程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缺乏必要的沟通,或者说沟通的还不够深入,无论是从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都离市场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相去甚远,或者是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等原因,使高校对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的规格只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导致学生被封锁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掌握会计技能的方式也是仅限于教师对准则的情景化理解之中,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缺乏对未来会计工作环境的判断,学生的专业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形成一定的理念,脱离所处的时代。
了解会计职业的特征和现实背景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探究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能力的构成,以便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型高校的合理安排,使会计专业的课程、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设置达到提升或满足现实背景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符合规格和需要的会计人才。笔者主要就专业胜任能力进行分析,伦理责任作为辅助内容。
(一)个体思维活动分析 目前对会计人才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几个方面。从个体思维活动的规律看,个体首先是认识、理解知识,经过个体的消化与吸收,将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和系统整理后才将知识转化为一定的能力。在此转化过程中,由于个体在理解、分析、再造的过程中存在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能力强、有的能力弱,应用性本科就是要在此过程中最大化学生的能力、最准确定位社会对会计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即在所有能力中独立或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每个受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是形成能力的基石。以会计职业所面对客观环境的需求变化、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会计所赖以遵循的准则制度的持续变化与更迭的需要为出发点,独立的学习能力是个体获取知识的根本保证,它应该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所以,学习能力应该是首要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对会计人才所需能力的安排 在具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通过课程的设置、实习、实训、模块教学等教学手段与内容的安排,使学生拥有会计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应包括实践能力即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指在可遵循的准则框架内创新会计核算流程、发现新的更能反映企业拥有资产摊销方式的方法等,以及职业判断的灵活运用)。
(三)会计人才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 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才能建立起来。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工作以获取生活来源的能力,即由与工作相匹配的技能、素质与知识等综合组成。“专业是载体、基地和形式,它一方面以开发学科知识为依托,另一方面又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徐文杰,2009)。”专业能力是一种尺度,衡量会计人才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格与胜任会计工作的能力,是会计人才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阶段具备了专业能力后,在走出校园、进入其所服务的工作组织并从事会计工作一段时间后,将专业能力运用于会计工作,并能够胜任其所从事的会计工作。这个过程就是由专业能力转换为会计职业能力的过程。
(四)会计人才能力的量度与高度 创新能力是一种量度。它能够衡量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延展性、纵深性,有利于改进会计工作的现有程序、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创造新的会计理念。对会计人员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具备了创新能力,能够使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
会计职业道德与伦理是一种高度,它是会计教育的崇高目标,对会计人才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否则,即便是很出色的会计人才,如果不具备会计职业应有的职业道德、伦理观念,也会给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伤害。
可将上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用图1表示如下:
图1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能力构造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有特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活动,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是构成专业的主要元素。课程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科目或学科,而教师又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上述能力的重要保障。另外,由于会计职业本身的应用性特征,使得实践教学成为开辟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快速通道。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的基地群建设、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国应用性本科高等院校一般本着“积极创新、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理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随着不同特征的社会需求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兴趣与目标相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起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类型的分化、课程内容的转移、职业性课程进入大学等因素都对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培养目标(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具备会计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与伦理责任)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起点。会计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对未来的会计工作是充满期待的;对记账、算账、财务报表及内部控制等专业技术有归属感的,以此为起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才能有的放矢。
(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下的定义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在合作教育的三个合作方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方,合作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将学习专业知识与会计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获得作为一名会计的真实体验,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及其迅速转化为职业能力非常有效。这方面,国外已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国外的合作教育如英国开创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德国的教育模式等为我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实务紧密结合,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与社会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便利,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这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会计理论是发展的、会计服务的商业环境是动态的,与之相适应,会计人才的能力也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才能实现会计教育的目标,实现会计教育目标与现实的对接。
[1]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2]高国琴、刘继梅:《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5期。
[3]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4]赵红梅、王军、余兴无:《社会需求导向的会计本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3期。
[5]徐文杰:《会计专业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辨析》,《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6]周莉:《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财会教育》2011年第4期。
[7]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教育评论》2011年第1期。
[8]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9]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