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雁,Shams Rahman,陈 吉
(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上海 200336;2.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商学院,墨尔本 3001)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十一五”时期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达到446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年均增长21%。200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物流业纳入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确定了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包括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物流园区等。
尽管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物流市场仍处于高度分散状态,物流成本开支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物流开支只占到GDP的9%,日本为11%[1]。
为提高物流运营效率,物流外包和外资物流企业的引入成为两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第三方物流跨国企业的进入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现代物流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使中国企业和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不仅可以获得完整的物流服务,而且可以接触到现代物流理念。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在华经营的第三方物流跨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加以调查。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本文寻找出了一系列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将它们划分为四个大类,分别为:财务挑战、技术挑战、人力资本挑战和商业环境挑战。
(1) 来自客户的价格压力。当前的经济危机对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和客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约有82%的货主都开始实施成本紧缩战略,60%的货主开始对其供应链及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关系进行重新考虑[2]。事实上,处于成本削减或成本节约考虑的经济原因一直是物流外包的一个主要动因。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许多客户都对物流成本越来越敏感,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得不在保持客户可接受的价格的同时也对其自身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获取预期利润水平。
(2)运输成本的上升。尽管政府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仍是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导致物流成本的上涨和企业利润的下降[3]。在中国,产品运输成本占到整个物流成本的50%以上,经济危机下的油价上涨毫无疑问会进一步加剧运输成本的上涨[4]。
(3) 财务稳健度。许多研究成果都强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对其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5]。财务状况稳健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其客户的要求和通过资产的合理利用有效降低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其合作伙伴的业务风险[6]。
(1)企业信息化能力。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物流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系统软件如电子数据交换网络、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路径优化软件、配载软件等来实现。硬件技术如电子标签技术、条形码扫描仪和打印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的应用也可以改善物流企业的运营和提高作业效率[7]。
(2)信息技术的安全程度。信息的共享不可避免会带来安全的隐忧。当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服务于几个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客户时,这种信息安全问题就会发生,物流企业需要在所有客户之间保守它们彼此的秘密[8]。
(3)信息系统的兼容能力。一个兼容的信息系统意味着各种信息可以在供应链各相关方之间快速实现共享[9],而不兼容的信息系统则会造成高成本和费时的数据处理过程。
(4)信息技术的稳定程度。信息技术的稳定程度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一个关键指标[10]。为确保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对影响其信息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加以检查和排除。
(1)专业知识的缺乏。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之一在于借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11]。一项最近的调查显示有40%的货主企业希望其物流服务商关注于具体的作业,大多数货主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能与其增长的物流外包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
(2)文化差异。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在内,都有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12],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对彼此的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理解是确保双赢的外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育和培训不充分。中国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不足可以比喻为一个“黑洞”,因为中央政府和政策制定者都没有对物流教育和培训项目给予足够的推动[13]。中国第三方物流产业效率低下的部分原因在于具有专业能力的物流经理人员的缺乏和对从业人员在操作及战略层面都没有很好地加以培训。
(1)物流市场的国际化。在当今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往往倾向于与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和战略联盟关系[14]。当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时,企业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多样化物流服务的企业。
(2)不发达的基础设施。现有配送系统的不足使国际企业难以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出现的机会[15]。中国不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覆盖率、陈旧的港口设施、有限的机场和飞机跑道数量等,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3)关系。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关系可以降低业务风险和提高企业竞争力[16]。当企业选择供应商时,关系是非常关键的要素[17]。对本地情况和本地需求的了解、熟悉是建立成功的合作关系的关键[18]。
(4)政府规制。政府规制仍是在华物流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各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阻碍了统一的国内物流体系的建立,从而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满足其客户的要求。而且,对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章和规制,比如取得商务部授予的A级资质。
(5)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与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本土物流企业也在不断改善其设施和服务。与跨国企业不同,这些本土企业与当地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从而使它们有可能吸引更多客户[19]。许多本土物流企业在其所在地区的特定区域或特定业务领域具有它们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找出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对5家在华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了研究。文中它们被简称为A公司、B公司、C公司、D公司和E公司。
(1)A公司。A公司是国际快递和物流业的领袖,专业提供创新性和客户定制化的服务。它在空运、海运、陆运、合同制物流和国际邮政服务领域都具有专业经验。它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网络,覆盖中国的318个城市,拥有50个合资办事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的业务在过去的10年也几乎增长了60倍,年均增幅达40%。A公司已经取得在中国空运快递领域的领袖地位。
(2)B公司。B公司以其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和一体化的端到端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其客户将物流挑战转化为竞争优势。它从一个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转型成为具有领先地位的、涉足多个行业领域的国际化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B公司在中国有39个网点,为快速增长的中国本土及国际客户群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3)C公司。C公司是一个国际级的综合物流服务商,并拥有具有领先地位的铁路运输网络。基于其密布于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区域的发达网络,该公司可以为其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服务。C公司是8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最早的国际货代企业之一,1981年它在广州建立了第一家办事处。如今,C公司在中国的37个主要城市拥有办事处和物流设施,员工总数超过3600人。
(4)D公司。D公司是一个国际领先物流企业,在货运代理、合同制物流、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领域提供端到端的设计、实施和运营服务。在中国,它为多个行业的企业提供广泛的货运管理、合同制物流和地面服务。D公司在中国各省拥有100多家办事处和6000多名员工。
(5)E公司。E公司是一个在全球范围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货运代理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的货物集运、清关和空运服务。它在全球的93个国家拥有270多家办事处,1万多名员工,年业务额达30亿美元,其中供应链管理业务部分处理货物超过5千万立方米,海运货物超过50万吨,空运货物超过6万吨。
来自上述5家第三方物流跨国企业的五个高层经理接受了访问。这些经理的工作年限平均为10~20年。上述5家公司及受访者的主要信息见表1所列。
在华经营的第三方物流跨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所涉及问题的分解如图1所示。
表1 受访企业及受访者情况汇总表
图1 以AHP模型结构评价各挑战因素的重要性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AHP)作为分析工具。这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AHP法被广泛运用于诸如供应链风险评估、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等领域的决策分析。
借助AHP分析法,复杂的决策问题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易于把控的决策问题。AHP的建模过程包含以下四步:
(1)对在华经营的第三方物流跨国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的考评;
(2)把问题以递阶层次结构的形式加以整理并建立起层次分析模型;
(3)收集并整理决策者的意见并加以优先度排序;
(4)通过对标准优先度权重的归一处理,确定关键的挑战因素,并对决策者意见的一致性进行检查。
第一步涉及对第三方物流跨国企业在华经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因素的确定。对这些因素的确定和归类以文献研究的形式完成并具体展现为图1。
第二步包括将所有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决策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层次或一系列的递阶层次结构。通常将所涉及的问题按照表2所示划分为至少三个层次。
表2 问题结构与定义
下一步是采用优先法决定每个层次的指标和(或)方案的相对重要程度。将每一层次上的所有指标相对于高一层次的某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形成从递阶层次的最高层逐级向下的一系列的相对重要度矩阵。AHP分析法中使用的是1~9的标度法(如表3所示),这也是多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比较可靠的评分方法。其构建可分为以下五个层级:同等重要、稍有差别、明显差别、强烈差别、极端强烈差别。
表3 两种挑战之间的相对重要度评分(1~9标度法)
AHP分析法的第四和第五步是标准权重的确定及归一处理。标准权重可以用特征向量法或简单一般平均法得出。第三步中得出的相对重要度矩阵被转化为最大特征根问题,对这个问题求解得到每一层次上所有指标的唯一和标准的权重向量。
AHP分析法不仅提供了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排序的方法,而且提供了对决策者的判断一致性(CR,Consistency of Judgment)进行检查的工具。所谓判断一致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决策者会遵从其排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决策者会保持其选择的倾向性。当CR≤0.1时,理论上认为决策者的选择是具有判断一致性的。
为得出每种因素的重要程度,基于访问得到的信息,将上述评价模型转换为最大特征根问题,运用专家选择软件(Expert Choice™Software)计算出标准和唯一的优先度权重向量,并对受访者评价的总体偏离指数进行计算。表4展示了上述5家企业的最重要的7项挑战因素的汇总情况。图2以量化形式展示了所有5家企业最重要的7项挑战因素。
表4 五个公司最重要的7项挑战因素的汇总
图2 所有公司最重要的7项挑战因素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增长潜力。伴随着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挑战。本研究中归纳出的在华经营的第三方物流跨国企业面临的7项最重要的挑战是:关系、价格压力、政府规制、居高的运输成本、不发达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在所有挑战因素中,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国文化中,关系是有特别意义的,日常业务中无所不在的关系网络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一个在中国市场上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认识到基于关系的业务网络的影响力所在,有利于促进用户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20]。
在来自客户的价格压力之下保持盈利能力被认为是第二位重要的因素。市场存在着普遍的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服务成本的压力。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在中国开设企业生产制成品或半成品,从而导致竞争的激烈化,制造企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因此,制造企业希望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降低服务收费,以便它们可以维持盈利水平。
另一个主要挑战是中国的政府规制。限制性的政府规章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在保护了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导致物流企业的成本上升,因为他们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过路费、过桥费。不仅如此,由于这种现象,还导致了更多的不必要的装卸作业,从而引起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和在途时间延长。
一方面物流产业高度分散,另一方面物资的流动也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网络,从而对物流绩效如成本和时间等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国内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的文化。例如,外地卡车到达一省边界后需要把货物卸载换装到有该省牌照的当地车辆上,运输总成本由于货物的多次搬运而发生上涨。
企业信息化能力也是重要挑战因素之一,因为它是联系供应链伙伴企业的桥梁,连接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分拨企业。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为货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21]。在华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同时面临着掌握专业知识的经理人员的缺乏和从业人员在业务层面、战略层面培训均不足的挑战。
[1]Jones Lang Lasalle.China Logistics:The Geography ofOppor⁃tunity[R].Shanghai:World Winning Cities Series Emerging CityWinners,2007.
[2]Capgemini Consulting.Harnessing Information Value:Could you be a DigitalWinner?[R].London:Global CIO Report,2009.
[3]Lau K H,Zhang JM.Drivers and obstacles of outsourcing practice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6,36(10):776-792.
[4]Li&Fung Research Centre.Transport and Distribution[R].Hong Kong:SpecialReport,2009.
[5]Bottani E,Rizzi A.A fuzzy TOPSISmethodology to support outsourcing of logistics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6,11(4):294-308.
[6]Bowersox D J,Daugherty P J.Emerging Patterns of Logistical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87,(8):46-60.
[7]QureshiM N,Kumar D,Kumar P.An integratedmodel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the key criteria and their role in the assess⁃ment of 3PL services provider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8,20(2):227-249.
[8]Grover V,Cheon MJ,Teng T C.A descriptive study on the outsourc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s[J].Information&Management,1994,27(1):33-44.
[9]Arshinder S,Kanda A,Deshmukh SG.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issues and SAP-LAP framework[J].Asia Pacific Journal ofMarketing and Logistics,2007,19(3):240-264.
[10]Bailey JB,Person SW.Developmentof a tool for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83,29(5):530-545.
[11]Selviaridis K,Spring M.Third party logistic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Management,2007,18(1):125-150.
[12]Babics T.Cross-docking in the sales supply chain: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I+C)relationships[J].Periodica Polytechnica Ser.Transp Eng,2005,33(1/2):69-76.
[13]Kerr J.10 key challenges for the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J].LogisticsManagement,2005,44(2):64-68.
[14]Lemoine W,L Dagnaes.Globalisation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organisation of a network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Management,2003,33(3):209-228.
[15]Goh M,Ling C.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3,33(10):886-917.
[16]Wang Q,Zantow K,Lai F J,et al.Strategic postures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in mainland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6,36(10):793-819.
[17]Millington A,EberhardtM,Wilkinson B.Supplier search in China:the roleand function ofGuanxi[J].Human Relations,2006,59(4):505-31.
[18]Lightfoot SW,Almeida J.Leveraging knowledge in China:the experience of a foreign entrepreneur[J].Journal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2007,2(2):177-188.
[19]Jiang B,Prater E.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volution Has Begu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Management,2002,32(9):783-798.
[20]Chen CC,Chen C R,Xin K.Guanxi Practices and Trust in Management:A Procedural Justice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2):200-209.
[21]Powers P.Distribution in China:The End of the Beginning[J].China BusinessReview,2001,28(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