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吸收塔出口微量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2012-03-05 09:22伍能驰
化工设计通讯 2012年1期
关键词:脱碳吸收塔微量

伍能驰,宁 静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东方 572600)

1 装置概况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富岛二期(下称富岛二期)合成氨装置采用BASF公司Amdea03工艺。脱碳系统采用两段吸收、两段再生工艺,离开吸收塔CO2含量小于500×10-6。近8年的生产实践表明,a-MDEA作为吸收剂,稳定性好,不降解,挥发性小,不仅可以降低再生能耗(其能耗仅为2 633kJ/m3),而且可以节省动力消耗。采用a-MDEA吸收CO2后的富液通过两级降压闪蒸,高压闪蒸设计为0.77MPa,低压闪蒸设计为0.061MPa。工艺流程如图1。

8年来,脱碳装置总体运行平稳,但存在吸收塔出口CO2微量高的问题,最高达到0.55%,CO2微量偏高对合成氨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二氧化碳会在甲烷化炉消耗部分氢气,从而导致合成氨装置产氨量下降,此外,由于甲烷化为放热反应,微量过高将使甲烷化炉床层温度偏高,严重威胁甲烷化炉的安全运行。

2 微量高的原因分析

2.1 停车前的状况

富岛二期于2010年12月停车后恢复生产,系统负荷无法加到停车前水平,脱碳出口微量较高,贫液泵进出口压力明显下降,打液量下降。相关数据见表1。

图1 脱碳系统工艺流程

表1 检修前的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碳系统贫液量FIC1014持续下降,由435t/h下降到407.8t/h,合成氨前系统FIC1001的负荷也由72 500kg/h(设计满负荷为77 000kg/h)降至70 500kg/h,脱碳系统出口微量仍持续增长,甲烷化炉床层最高温度接近350℃,装置于2011年3月被迫停车抢修。

2.2 原因分析

根据平时的操作和装置投产以来的情况,分析认为,影响脱碳系统出口微量高的主要原因为贫液量下降,导致贫液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如下。

(1)脱碳系统经过长期运行,在填料、设备内件及内壁上会形成垢层,这种垢呈现非水溶性特点:在湿环境下,垢附着在填料、设备内件及内壁上,并且非常致密,粘合牢固。当湿环境变为大气环境并经长期停车干燥后,由于垢层与金属膨胀系数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出现粘合力下降,甚至垢剥落的情况。这些垢由于其大小不同,大的会在贫液/半贫液换热器(112C)及其入口过滤器、贫液冷却器(110C)及其入口过滤器等位置积累,小的则最终会在MDEA溶液过滤器中除去。12月15日的停车为换热器垢剥离提供了条件。

(2)112C属于波纹板式换热器,采用非对称板片,以获得最大的传热效率,更好地节约能源,但缺点是经常结垢,造成堵塞。2003年3月,为了降低贫液温度,提高吸收效果,把112C的板片由原来的230片增加到346片,而112C的入口压力和流量都没有改变,造成溶液在112C板片流道内流速减慢。

(3)消泡剂加入过量,引起换热器堵塞。开停车期间,前系统带进脱碳的粉尘及其他杂质比较多,脱碳溶液较脏,脱碳液起泡和氢夹带比较严重,导致尿素装置脱氢反应器超温,系统往往会加入过量的消泡剂,而系统自身并不能消化它,加之,我们使用的消泡剂黏度比较大,容易在流速慢而阻力大的板片上遗留下来,又没有保留脱碳小循环,导致开车后,结块物料冲到脱碳系统板式换热器中,造成结垢堵塞。2006年2月大修时解体检查,发现112C两侧结垢十分严重,整个板面几乎全部被垢层所掩盖。这对于只有0.5mm厚的板片来说,大大降低了它的传热系数,导致换热效果不好。如图2、3所示。

图2 板式换热器112C结垢相片

图3 结垢后板面相片

(4)塔内填料层,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堵塞严重,空隙变小很多,阻止液体下流,填料层溶液越积越多,阻力增加。

(5)脱碳热量分配不好,长期以来,脱碳溶液水分损失严重,脱碳热负荷过高。

(6)溶液组分不当,总胺量偏高,溶液中二氧化碳负载量高,活化剂浓度偏低,分析为3.1%。影响了溶液吸收效果。

3 解决措施

停车之后,打开设备,发现设备的状况与我们分析的基本一致。

3.1 设备检修和填料更换

富岛二期脱碳装置吸收塔121-D底部为φ50mm的鲍尔环碳钢(CS)填料,装填高度为3.2m,比表面积为112m2/m3,空隙率为94.9%,堆积个数为6 500个/m,总装填量为36m3。鲍尔环填料具有通量大、阻力小、分离效率高及操作弹性大等优点。由于催化剂粉尘、消泡剂、Fe3+等附着在填料表面,造成底部填料结垢、腐蚀严重,空隙变小,阻止液体下流,填料层溶液越积越多,阻力增加,影响到溶液的吸收效率。为了提高脱碳吸收效果,本次停车检修对121-D底部36m3填料进行更换,并对填料材质进行升级,由原来的碳钢更换为不锈钢。

此外,通过装置停车检修,更换了板式换热器110C/112C和板式换热器前过滤器,并增加了过滤器旁路,以备不时之需。考虑到板式换热器经常堵塞等问题,下一步公司将研究并联一套板式换热器,遇到结垢堵塞时,可以将板式换热器切换操作,从而不影响装置运行。本次检修过后,效果非常明显。

脱碳系统贫液量FIC1014提高到了450t/h后,合成氨前系统负荷最高达到了75 000kg/h左右,脱碳出口微量和甲烷化炉床层温度明显降低。检修前后脱碳系统121D出口微量曲线对照见图4。

3.2 加入活化剂

为了加快CO2的吸收和再生速率,在溶液中添加了少量能与CO2进行微弱反应的活性组分哌嗪。哌嗪活化MDEA的动力学机理是使溶液趋近于物理吸收或化学吸收,吸收速率常数增大。

根据穿梭反应机理,加入活化剂改变了MDEA溶液吸收CO2的历程,加快了反应速度,体现了其化学吸收剂与物理吸收剂的特点,其溶解度等温曲线如图5所示。在70℃温度条件下,当CO2分压为0.5MPa时,溶剂中CO2的溶解度为57m3/m3,当CO2分压为0.1MPa时,则溶解度降为27m3/m3。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很好地脱除低变后气体中的CO2,而且热耗比较低,为1.6~2.0MJ/m3。

图4 检修(3月份)前后脱碳121D出口微量曲线对照图

图5 CO2溶解度等温曲线

2011年7月向脱碳系统加入5t活化剂后,脱碳121D出口微量明显下降,吸收再生效果明显提高,见曲线图6。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也明显好转,见表2。

3.3 优化系统操作

3.3.1 溶液管理

在任何情况下,保证溶液不受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因泄漏而回收的溶液。加强脱碳液的管理,防止溶液污染,适时合理配制溶液,加强溶液回收工作,加强机泵维护,减少溶液跑、冒、滴、漏,是脱碳单元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图6 加入哌嗪后脱碳系统121D出口微量曲线

表2 检修后的数据

其原则是,溶液不跑损;溶液不污染(严禁油、冷却水、催化剂粉尘、高级烃类等非溶液成分进入溶液系统);溶液指标正常(及时加消泡剂并坚持 “多次少量”原则),按照BASF公司的溶液管理规定,严格控制加消泡剂的数量,每天不超过100ml。

3.3.2 开停车操作

富岛二期脱碳系统2011年3月的抢修处理了影响装置负荷的诸多因素。通过总结经验,要求在今后的装置紧急停车或正常开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若发生装置停车,则维持脱碳系统小循环运行,121D压力控制在1.0MPa以上,163D压力控制在0.45MPa以上。若蒸汽系统紧张,可以启动贫液泵108JA,控制好密封水,避免溶液变稀。

(2)若脱碳系统需要退液,则必须再生完全,再生完全的标志是二氧化碳低压闪蒸塔122D2顶部压力PIC1104为常压,系统在吸收塔入口HCV1045处放空,为再生提供热量。

(3)若检修或脱碳循环中断,在脱碳系统具备开车的情况下,前系统处于蒸汽升温阶段,脱碳要建立小循环,需要用旁路110C、112C对溶液进行提前过滤。

(4)在开车过程中,如果高变或低变更换了催化剂,催化剂粉尘将会随着变换气进入脱碳单元。这些粉尘并不能完全在142D1中洗掉,进入脱碳溶液的粉尘会引起严重的起泡。要求对高变催化剂进行吹灰。串低变时,吸收塔入口处也要保持部分放空,防止低变催化剂粉末带到脱碳系统。

3.3.3 工艺优化

(1)为保证脱碳系统吸收效果,适当提高溶液的总胺量,但不宜过高,控制在44%左右为好,不能超过45%。厂控指标为38%~45%,实际生产中控制在42%~44%。在能满足脱碳出口二氧化碳不超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半贫液的循环量,保证再生的效果。

(2)降低高压闪蒸槽163D的压力。163D的设计压力为0.77MPa,厂控指标为0.650~0.750MPa,现在已经降至0.500~0.550MPa。

(3)适当降低二氧化碳低压闪蒸塔122D2顶部压力。其设计压力为0.061MPa,厂控指标为0.055~0.065MPa,现控制在0.055MPa。

(4)控制好溶液再生热。吸收塔121D底部出口温度控制在84℃以上,二氧化碳汽提塔底部出口温度控制在121.3℃以上。

(5)控制好溶液循环量。贫液量控制在450t/h,半贫液量3 000t/h以下,并加强溶液过滤。

4 结 语

2011年3月的富岛二期装置抢修,更换了吸收塔底部填料和110C/112C,解决了脱碳贫液量低和吸收塔出口CO2微量高等问题,通过向系统加入活化剂和优化工艺操作,脱碳装置出口微量最低下降到0.054%(设计值为<0.05%),彻底解决了富岛二期长期以来脱碳系统出口微量高等问题,为同工艺氮肥装置提供了经验参考。

本文存在不足,还多请读者批评指正,不甚感激!

猜你喜欢
脱碳吸收塔微量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碳素工具钢T8表面脱碳规律研究
低温甲醇洗H2S吸收塔和CO2吸收塔流程模拟
二氧化碳吸收塔现场组对焊缝局部热处理施工技术
催化裂化装置脱硫脱硝单元急冷吸收塔水珠分离器两种组装工艺的介绍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加热和旋锻过程对弹簧钢表面脱碳层厚度的影响研究
微波加热内配碳酸钙高碳锰铁粉固相脱碳试验研究
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的影响
分析仪预处理器在微量氧检测中的改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