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愈加思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这一问题日益成为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发展、环境理论研究交叉涉及的一个现实问题。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在当今中国所表现出的时代特点,是社会和谐及人的发展问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辩证关系
收稿日期:2011-12-22
作者简介:高媛(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最基础的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可以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增进社会的诚信友爱、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社会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基,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
一、从时代坐标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主体性及其能力的充分发展,是个人活动的丰富性和可变动性,是个人同集体、他人的谐调发展,是个人自身内部的协调发展,是个人潜能的发挥,是需要的丰富,是精神世界的健康等,这些至今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懈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直接、间接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1](P.66) 这就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社会是人的社会,全部历史都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离开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重视人的社会实践,重视人的主观世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改造自己,就谈不上人的解放。改造主观是为了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社会环境更适合人的全面发展。而改造客观世界,不能离开实践,不能离开创造性的劳动,只有通过人们长期能动性的改造自己和现实世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才能实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重点放在人的经济关系的发展上,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在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下,实施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促进了人们由依附型人格向独立自主性人格转变,找到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人的个性的现实道路,也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不断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物质文明,不断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文明,不断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和不断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以及正确处理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关系等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人民在实现价值、完善人格、提升能力上具有不竭的动力。[2] (P.368)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是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它作为一种“终极理想”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但作为一种目标和方向,它指引着人类不懈地追求。这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人类发展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但它们不是相互脱离而是相互渗透的。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是个人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内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这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人作为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唯一能动要素,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的产品,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的劳动产品中凝结了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因而,人的发展程度决定劳动及其产品的发展程度;有什么样的劳动者,便相应地生产什么样的劳动产品。所以,个体发展,即人自身各种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主体力量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动力的不断壮大。因此,人的发展越全面、越充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创造得越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人民的生活也就越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个体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精神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离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个体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个体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发展的越充分,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也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不存在脱离个体发展的社会发展,也不存在脱离社会发展的个体发展,二者统一于一个历史过程中,并构成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3]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统一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它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大力提高和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依赖于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只有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可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个体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政治保证、精神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推进民主政治,创造出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给每个社会成员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充分权利,为每个人个性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发挥提供机遇和平台,使社会成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努力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满足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共赢、多赢的发展状态。
三、坚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在今天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首先必须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并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将给人带来越来越多满足需要的产品,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提高,人的自由度和社会性不断增长,创造性也随之增强。没有经济的发展便没有人的自由与创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利益关系主体更加多元化、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我们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努力解决体制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弊端。要继续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确立一个规范、公平、安全、法治的社会生活秩序,构建和谐社会,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共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使人民群众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以自觉而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并在其伟大的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密切联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了当家有权、做主有位,才能真正激发起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主动意识,其蓬勃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和谐相处”,既体现了和谐社会对社会发展的三重要求,同时也是对个体的能力发展、需要发展、社会关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不断促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人的全面发展的不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困难,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全面提高人们的能力素质、引导人们的合理需要、拓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塑造人们的优良个性等方面入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1).
[责任编辑:周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