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2012-03-01 08:29窦愈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师生效率教学方法

窦愈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宏大的工程,带着鲜活的理念,势不可当地向我们走来,既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搭建了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推动课改,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心得与高考评卷体会,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提出以下做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好课。因此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吃透教材就是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适时调整教学活动。备好教材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教材的基本知识、重难点内容、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只有明确这些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抓住教学基本目标,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要备教法。如果说备好课是一节成功课的基础,那么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一节成功课的桥梁和催化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和类型,确定各自的教学方法。备好教学方法要先明确内容决定方法,方法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还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差异、班级特点等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是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服务的对象,也是推动课改、提高课堂效率的最终效果和最后归宿。备学生,就是要认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程度。明白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内容,通过自学能学会的是哪些,需要教师重点讲的及教师讲了也不会的又是哪些。这样才能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才能达到备学生的目的。尤其重要的是一定要发现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要分析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及犯错误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所以备好学生就是知己知彼,然后才能百战不殆。

二、还课堂于学生,实现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教学关系就是“我講你听,我问你答,我念你抄,我给你收”的僵化模式。这种僵化的教法完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是课堂的奴隶而不是课堂的主人。其课堂效率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又如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呢?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也就是教学相长,即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促进、提高。因而首先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启发、补充。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系统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教师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坚决反对形式化而忽略本质。例如,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一定要回答上来吗?答案一定是唯一的吗?回答问题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吗?非也!

既然把教学本质定位为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那么交往就允许参差不齐、千差万别,而不是千人一面。当然采用合作讨论方法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缺乏实效性。因此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当导演的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演员作用。比如,如何复习上节课内容,是板书还是口头表达?与哪些学生互动?如何组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哪些问题?怎样因材施教地设置问题?师生互动的时间怎么分配?教师如何点评?怎样小结?如何练习?尤其是要优化时间安排,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杜郎口模式在时间安排上笔者觉得非常好,可作参考:1.预习交流,确定目标。(5分钟)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2分钟)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6分钟)4.展现拔高,师生互动。(18分钟)5.穿插巩固,全面掌握。(8分钟)6.达标测评,检查验收。(6分钟)

三、注重课后督察,巩固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健康成长等方面,因此需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或者说提高课堂效率的上策就是在课堂上用1/3的时间重点讲解,用2/3的时间组织练习。这样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可以大量减轻学生负担。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师生效率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麻辣师生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