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链的同步分析与计算

2012-02-26 11:48:04
装备制造技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节距吊具站位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柳 州 5 45007)

各类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作业中,吊具作为载体,挂载工件通过单条或多条输送链的运输,到达不同的工位,完成不同工序的工艺要求。其中,吊具通过不同输送链之间的正常转换,是保证吊具正常完成运输工件任务的关键。

某厂涂装车间,工艺复杂,工序多,吊具在不同工序所要求的链速、停留时间及工况条件都各不相同。当通过其中两条工艺链(链Ⅰ、链Ⅱ)时,经常出现一些报警、积放故障,影响流水线正常运行。现以该车间为例,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采取改进措施,结果不仅使吊具平稳通过,而且故障也完全消失,保证了流水线的顺畅运行,达到了预期目的。

1 设备运行及存在的故障

1.1 设备基础数据

(1)吊具。吊具包括前铲、第二小车、第三小车、尾铲以及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小车连杆。总长4 500 mm,见图1。

图1 吊具图

(2)吊具前铲(简称“前铲”)。宽度 240 mm,通过小车连杆与其它小车相连,链条推头带动前铲使吊具运行,见图2。

图2 推头和前铲图

(3)推车机。运行速度156.69 mm/s,气缸行程890 mm,运行时间5.68 s,在理想状态下,吊具前铲在推车机的推动下,由链Ⅰ站位b点通过c点到达m点,并在此等待,链Ⅱ推头由k经过c从后面推动吊具前铲向前运行,见图3。

图3 推车机比较图

(4)链条。输送链相邻两个推头之间的距离,称为节距。链Ⅰ节距5 700 mm,链速32.237 mm/s;链Ⅱ节距800 mm,链速39.088 mm/s。

1.2 同步工艺介绍

链Ⅰ推头带动前铲到达站位开关b点后,脱离吊具运行方向,前铲在b点停止,并使站位开关有信号;接到信号指令,推车机推动前铲到达m点前端;同时,链Ⅱ推头经过k点,由c点进入前铲运行方向,到达m点带走停留在m点的前铲,通过e点进入30°下坡段,完成换链全过程,见图4。

图4 链Ⅰ、链Ⅱ同步示意图

1.3 运行中原存在的故障

吊具通过软链条吊挂工件,属于柔性挂载方式,推车机推进速度快,没有低速过渡段,吊具在推车机的带动下,突然加速(推车机推出)及突然停止(推车机到位停止)时,工件均会产生剧烈晃动。

工件晃动有一定的随机性,当推车机停止时,如果工件晃动方向与吊具运行方向相反,由于推车机推爪阻止了前铲向回运行,前铲够保持在m点;当推车机推到位停止时,如果工件晃动方向与吊具运行方向相同,则吊具在工件惯性的带动下向前冲出,经常出现造成积放报警或滑坡故障,每天报警达9~11次,每次处理需4~6 min,有时甚至出现积放、滑坡工件报废的事故。

2 对运行故障的分析计算

下面就其中关系进行分析。

2.1 计算之一

据已知数据:

推车机行程890 mm,运行时间5.68 s;

链Ⅱ链速39.088 mm/s。

在推车机推出到停止这段时间,链Ⅱ行程为

因推车机推出至行程顶端是m点,且前铲中点是推头挂载(连接)前铲的位置,则推车机推爪动作至m点时,前铲中心实际应该所处位置为

即当前铲中心到达m+240/2 mm点时,推头前端面只要通过了m+240/2 mm点,则推头将不会对前铲的前进造成阻挡。

c点距离此时前铲中心的位置为

因为 310-222=88 mm,推车机运行速度(156.69 mm/s)>3#链运行速度(39.088 mm/s),所以当前铲推出时,如若推头在cm方向距离c点>88 mm时,前铲无法追上(错过)这个推头,将等待下一个推头;

如若当前铲推出时,推头在cm方向距离c点<88 mm时,则前铲将追赶上这个推头,并且推头将会对前铲的前进造成阻挡;

前铲在推头的阻挡和推车机的推动下积聚能量,最终滑出推头,以很高的速度冲出,与前一台吊具尾铲积放或冲入30°下坡段,造成滑坡故障——工件报废。

2.2 计算之二

当前铲前端进入c点至前铲后端出c点这个区间,如果有链Ⅱ进入c点,将会发生侧挤故障。

前铲前端至c点的距离为

前铲前端运行至c点所需要的时间为

3 s时间内链Ⅱ运行的距离为

因推头厚度为30 mm,所以当前铲推出时,如若推头在ck方向,推头前端面距离c点<115–30=85 mm时,推头先于前铲进入c点,但是会阻挡前铲前进;

如若当前铲推出时,推头在ck方向,推头前端面距离c点>85 mm时,则前铲将与这个推头同时进入c点,推头会与前铲上端形成“侧挤”干涉。

前铲后端至c点的距离为

前铲后端运行至c点所需要的时间为

4.5 s时间内,3#链运行的距离为

所以,当前铲推出时,如若推头在ck方向,推头前端面距离c点小于175 mm时,则前铲将与这个推头同时进入c点,推头会与前铲上端形成“侧挤”干涉;

如若当前铲推出时,推头在ck方向,推头前端面距离c点>175 mm时,则前铲将先于这个推头进入c点,推头会在后面正常带走前铲,顺利完成换链过程。

2.3 分析结论

实际运行中,前铲到达b点(站位开关有信号)推车机推出时,链Ⅱ(连续运行)推头可能处于ge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前铲和链Ⅱ推头进入c点的时间和顺序就非常重要。

根据上面的计算,我们得知:推车机推出前铲时,链Ⅱ推头处于不同位置,将会产生不同后果,列表如表1。

表1 分析计算结果表

3 采取的初步措施

3.1 增加排气缓冲阀

为了减缓吊具前进时的惯性,又能保证推车机能够迅速把吊具推进到位,通过排气缓冲阀控制推车机推出运行速度,从而使吊具运行平稳,工件无晃动。

3.2 设置3#链推头检测开关

为提高链Ⅰ、链Ⅱ同步效果,控制链Ⅱ推头到达c点的时间,增加链Ⅱ推头检测开关。

(1)安装链Ⅱ推头检测开关。推车机将前铲推到位之后,必须尽快被推头带走。但是,3#链转弯处是一个直径为Φ 500 mm的导向光盘,考虑维修的方便,将链Ⅱ推头检测开关定在距离光盘切点(f点)300 mm的g点(见图4)。

(2)改进推车机动作控制程序。改进前程序——当站位开关b点有信号时,推车机推出;改进后程序——当站位开关b点有信号和3#链推头检测开关同时有信号时,推车机推出。

4 对初步措施的验算及效果

相关计算参数及位置关系见图5。

图5 同步计算示意图

通过排气缓冲阀,初步将推车机调整至如下数据:

气缸行程(不变)890 mm;

运行速度59.33 mm/s;

运行时间15 s;

转盘直径Φ 500 mm;

链条宽40 mm;

链条围绕光盘运行的弧度长为直径Φ 540 mm的1/4圆周长

4.1 推头不会阻碍前铲前进

设链Ⅱ推头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瞬间,推车机立即动作将前铲推出,此时推头g前方最近推头所在位置为d,当dg=800 mm时,

推车机推爪行程为

因cm=am-ac=190 mm;

推车机推爪运行时,推头d的位置

所以,当推车机推出时,d推头距离m点只有114 mm;

因为当推爪到达m点时,被推爪推动的前铲中心实际到达位置是

推头d前端运行至m+240/2点的行程为

推头d前端运行至m+240/2点的时间为

在5.99s时间内,推车机的行程为

因推车机推爪从运行至推动前铲所需运行的距离为200 mm;

前铲中心所到达的行程为

前铲中心b点至m+240/2点的距离为

推头d前端运行至m+240/2点时,前铲中心距离d推头后端面距离为

分析结论之一是:

g被触动的瞬间,推车机立即推出,前铲中心在行程范围内也无法追上推头d。

4.2 推头不会与前铲侧挤

设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且b有信号,推车机开始推出。推车机推爪a运行至c点所需要的时间为

链Ⅱ推头前端面在11.798 s时间段的行程为

因为前铲尾端到达c点,可以等同于推车机推爪a到达c点,推车机推爪到达c点时,g推头所到达的位置是

分析结论之二是:

g被触动的瞬间,推车机立即推出,前铲后端到达c点时,g点推头只运行至距离c点263 mm的位置,不会发生侧挤故障。

4.3 b点等待链Ⅰ不会积放滑坡

设前铲触发占位开关b时,链Ⅱ推头恰好通过g开关。

链Ⅰ推头节距为5 700 mm;

吊具长度为4 500 mm;

相邻前、后两台吊具前铲、尾铲之间的距离为

因为链Ⅱ推头节距为800 mm,那么这个即将到来的推头到达并触动g开关的时间是

即还有20.47 s推车机才推出。

因推车机推爪与前铲尾端有200 mm的空推距离,那么,推车机空推200 mm所用时间为

因为在20.47 s和3.37 s这两个时间段,链Ⅰ还在正常运行,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链Ⅰ运行距离是

此时,在b点等待的吊具尾铲与下一台吊具的前铲的距离为

根据工作经验,实际运行中气缸的气压并不稳定,推车机的速度与链Ⅰ、链Ⅱ的链条运行速度也无法保持精确,一般来说,理论最短间距,需要大于其原运行间距的一半,即

因431.6mm<600mm,可以得出分析结论之三是:

吊具前铲在b点等待期间,到推车机推出时,后一台吊具的前铲最近虽仍能与尾铲保持431.6 mm的距离,但考虑到相关设备运行量的变化,实际运行中还会存在一定风险。

4.4 m+240/2点等待链Ⅰ不会积放滑坡

设链Ⅱ推头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瞬间,推车机立即动作将前铲推出,前铲被推车机推出到达de之间等待链Ⅱ推头时,链Ⅱ推头还没到达,前铲中心所处的位置为

m+240/2 mm至b点之间的距离为

推车机推出至前铲到达m+240/2点的时间为15 s;

在15 s中,触发g开关的链Ⅱ推头实际行程是

此时,链Ⅱ推头前端面距离前铲中心的实际距离为

链Ⅱ推头到达前铲中心,带走前铲的时间为

链Ⅰ在15 s时间区间中的运行距离,即后一台吊具前铲的行程为

根据本文4.3节得出的结论之三,推车机推出时,后一台吊具的前铲与前一台尾铲的最短距离是431.6mm,b吊具前铲中心被推至m+240/2 mm时,b吊具尾铲与后一台吊具前铲之间的实际距离为

链Ⅰ在11.46 s时间区间中的运行距离为

前一台吊具被链Ⅱ推头带走时,其尾铲与后一台吊具前铲的距离为

根据工作经验,实际运行中气缸的气压并不稳定,推车机的速度与链Ⅰ、链Ⅱ的链条运行速度也无法保持精确,一般而言,理论最短间距,需要大于其原运行间距的一半,即

因为291.6 mm<600 mm,可以得出结论之四是:

当前一个吊具前铲被链Ⅱ推头带走时,后一台吊具的前铲虽仍能与尾铲保持291.6 mm的最近距离,但考虑到相关设备运行量的变化,实际运行中还会存在一定风险。

4.5 实施效果及分析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报警明显减少,但是每天仍有2~3次报警。

通过跟踪发现:当前铲触发占位开关b时,链Ⅱ推头恰好通过g开关的情况下,前铲错过这个推头,等待时间过长;此时链Ⅰ继续运行,使两台吊具前铲、尾铲过于接近,增加了积放的风险。

5 增补措施及验算

为使进入链Ⅱ的前铲尽快被带走,增补了一些措施:保持开关信号时间延迟12 s,即当g点检测开关被触动并在被触动的12 s的时间范围内,如结果站位开关b被触动,则推车机推出。

5.1 推头不会阻碍前铲前进

验算方法及结论与前述4.1节相同,即可以得出结论之一是:

(1)即使g被触动的瞬间,推车机立即推出,前铲中心在行程范围内也无法追上推头d;

(2)在g被触动后延时的11 s时间范围内,只会延迟推车机推出时间,前铲中心在行程范围内也无法追上推头d;

(3)前铲中心无法追上推头d,推头d不会阻碍前铲前进,前铲不会因冲破推头d的阻碍而弹出,即不会造成前后吊具尾铲积放或滑坡故障。

5.2 推头不会与前铲侧挤

设定链Ⅱ推头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且延时12 s的瞬间,推车机开始推出。

推车机推爪a运行至c点所需要的时间为

链Ⅱ推头前端面在11.798 s时间段的行程为

链Ⅱ推头前端面在12 s时间段的行程为

因前铲尾端到达c点可以等同于推车机推爪a到达c点,推车机推爪到达c点时,g推头所到达的位置是

因链Ⅱ推头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且延时11 s的瞬间,推车机开始推出,g推头前端面超前前铲后端面206.121 mm到达c点;而且前铲宽度为240 mm。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当前数据状态下,前铲进入c点时存在与链Ⅱ推头干涉,发生侧挤故障的故障,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6 调整数据及验算和效果

根据仍然存在的故障问题,我们重新调整推车机运行速度,数据如下:

全部行程890 mm;

推进速度89 mm/s;

运行时间10 s。

为使推车机能够及时将前铲推出,把设定更改为:

当g点检测开关被触动,并在被触动的10 s的时间范围内,如结果站位开关b被触动,则推车机推出。

调整后的数据验算,分述如下。

6.1 推头不会阻碍前铲前进

验算方法及结论之一与前述4.1节相同。

6.2 推头不会与前铲侧挤

设定链Ⅱ推头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且延时10 s的瞬间,推车机开始推出。

推车机推爪a运行至c点所需要的时间为

链Ⅱ推头前端面在7.865 s时间段的行程为

链Ⅱ推头前端面在10 s时间段的行程为

因为前铲尾端到达c点,可以等同于推车机推爪由a到达c点,推车机推爪到达c点时,g推头所到达的位置是

可以得出结论之二是:

(1)链Ⅱ推头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且延时10 s的瞬间,推车机开始推出,g推头前端面落后前铲后端面25.805 mm到达c点;

(2)在g被触动后瞬间至延时的10 s时间范围内,只会提前推车机推出时间,g推头前端面落后前铲后端面到达c点的距离,将>25.805 mm;

(3)因g推头前端面落后前铲后端面到达c点的距离将>25.805 mm,所以g推头与前铲进入c点时不会发生侧挤故障。

6.3 b点等待链Ⅰ不会积放滑坡

设前铲压住占位开关b时,链Ⅱ推头恰好延时超过10 s;

链Ⅰ推头节距5 700 mm;

吊具长度4 500 mm;

相邻前、后两台吊具前铲、尾铲之间的距离为

链Ⅱ推头在10 s的延时时间内,已经运行的距离为

因为推头节距为800 mm,那么这个即将到来的推头距离g点的距离是

因为

这个即将到来的推头,还要运行10.47 s将触碰检测开关g,即还有10.47 s,推车机才推出。

因推车机推爪与前铲尾端有200 mm的空推距离,那么,推车机空推200 mm所用的时间为

因在10.47 s和2.247 s这两个时间段,链Ⅰ还在正常运行,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链Ⅰ运行距离是

此时,在b点等待的吊具尾铲与下一台吊具的前铲的距离为

根据前述工作经验,790.15 mm>600 mm,可以得出结论之三是:

吊具前铲在b点等待期间,到推车机推出时,后一台吊具的前铲与前一台吊具尾铲最短距离为790.15 mm,且>600 mm,不会造成积放故障。

6.4 前铲在m+240/2点等待链Ⅰ不会积放

设链Ⅱ推头检测开关g被推头触动瞬间,推车机立即动作将前铲推出,前铲被推车机推出到达m+240/2点时,链Ⅱ推头还没到达。

m+240/2 mm至b点之间的距离为

推车机推出至前铲到达m+240/2点的时间为10 s;

在10 s中,触动g开关的链Ⅱ推头实际行程是

此时,链Ⅱ推头前端面距离前铲中心的实际距离为

链Ⅱ推头到达前铲中心,带走前铲的时间为

链Ⅰ在10 s时间区间中的运行距离,即后一台吊具前铲的行程为

根据结论之三,推车机推出时,后一台吊具的前铲与前一台尾铲的最短距离是790.15 mm;则b吊具前铲中心被推至m+240/2 mm时,b吊具尾铲与后一台吊具前铲之间的实际距离为

链Ⅰ在16.456 s时间区间中的运行距离为

前一台吊具被链Ⅱ推头带走时,其尾铲与后一台吊具的前铲距离为

根据前述工作经验,677.3 mm大于600 mm,可以得出结论之四是:

当前一个吊具前铲被链Ⅱ推头带走时,后一台吊具前铲与前一台吊具的尾铲还有677.3 mm的距离,且>600 mm,因链Ⅱ速度大于链Ⅰ速度,所以两台吊具不会积放。

6.5 实施效果

通过本文6.1至6.4节的4个结论,各项数据都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结论之三(790.15 mm)和结论之四(677.3 mm)最短距离数据均大于经验值,降低了运行中故障产生的风险。

在实际运行中,吊具不仅能够平稳通过,且相应的报警、积放故障也完全消失。

7 结束语

在模锻输送链中,同步的故障率较高,处理的关键在于不同链速、节距及相关数据的选择和调配。这种分析和计算的方法,不仅在输送链中适用,在其他输送设备的过渡段也同样适用。

[1]邱宣怀,余 俊.机械设计手册[K].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王 铎.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节距吊具站位
提高政治站位 对标国内一流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八绳防摇系统钢丝绳与吊具的连接方式研究
圆柱螺旋扭转弹簧节距对刚度与应力的影响研究*
机械制造(2021年9期)2021-10-12 12:28:08
建党百年说“站位”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00
钢材多用电磁吊具
轮胎花纹节距噪声研究及其应用
轮胎工业(2020年10期)2020-08-04 08:38:12
提升站位讲政治 创新担当争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0
一种新型集装箱起重吊具设计
专用汽车(2018年10期)2018-11-02 05:32:34
基于Autolisp的轮胎花纹节距自动排列
综采工作面吊溜专用吊具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