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意义

2012-02-22 09:45宁霞
文教资料 2012年2期
关键词:告子梁惠王仁政

宁霞

摘要: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先从性善论进行阐发,说明了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经济、政治、教育方面来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从而透视出其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孟子仁政思想现代意义

孟子,名轲,邹人,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学派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据说他是鲁国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思想,是通过子思而上承孔子,他对孔子非常地敬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成为儒家学派其中一位主要的奠基人。

一、性善论为孟子仁政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性善”是孟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由于孔子和孟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所面临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有不同的。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人性的问题上,孔子只是指出了所有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过是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不同而使人们有所不同罢了。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阶级斗争的剧烈化,人性问题尤显突出了,人们充分地暴露了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差异。当时的思想家们为了解决所面临的这一社会问题,便展开了对人性的探索,考察人性与现实的关系。于是,对人性的讨论,便成了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并在此问题上展开了与告子的辩论。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从告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水来比喻人性没有所谓的善与不善的区别。孟子也以水来比喻人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不仅认为人性是善的,还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这“四心”看成是“四端”的萌芽。并把这“四端”进行扩展,形成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而且他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认为人的善性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的,与外在的因素无关。因此,孟子以具体事例来为此观点进行论证。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故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论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然后行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仁政”观便由此而产生,为此,他做了详细的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教导梁惠王不要只讲利,要先行仁义,行仁政,这样国家才会永久太平。他还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离娄上》)这些都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仁政。施仁于民,使民能安,则天下社稷也就稳定了。综合观之,孟子的仁政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

(一)提出制民之产,改革井田,发展工农业。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前提条件是让人民在生活上有保障。因此,他提出了在制民之产上改革井田。所以,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要实施仁政,就必须从改革井田开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徒无出乡。……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将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防止暴君污吏进行土地兼并,孟子提出了让农民“死徒无出乡”,并规定土地不得自由进行买卖,把私田作为农民的“恒产”。孟子的这种改革,使耕者有其田是解决民生问题,推行仁政的关键,是最根本的经济措施。

进行土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农民有地可耕,保证其有最基本物质条件,以达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孟子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认为,应该合时合理地征用民力,使民以时,让他们在特定的时节做特定的事情,有计划有规律地从事劳动生产,这样就可以为人民的生活条件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他认为,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发展生产,就可以使人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土地、农业生产问题解决了,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对于商业,孟子也并不忽视,他认为商业是繁荣经济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把发展商业作为其推行仁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并提出了“关市讥而不证”,(《孟子·梁惠王下》)“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孟子·公孙丑上》)等等。

(二)提出以民为本,与民同乐,反对暴政,减轻赋税。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归宿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认为,如果要赢得人民的拥护,君主须做到“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梁惠王下》)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孟子很重视与民同乐。人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孟子是非常重视人民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的。他认为只要君主能与天下之民共同忧乐,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就必然能够称王于天下了。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其实也是对君主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可以起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孟子非常反对暴政,所以他认为,要实行仁政首先要减少杀戮,不能随便杀人。他说:“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上》)他还提出:“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子非常注重君主的人格魅力,以其仁德,让人民心甘情愿为其劳动,人民为其死也无怨无悔。为了控制杀人,孟子还主张采取一些措施,他主张统治者们不得独操生杀大权,如有一定要询问国人的意见。他还主张减轻刑罚,一个人犯罪,不应连累其妻子儿女。

在赋税方面,孟子主张减轻赋税,他主张效法夏商周三代的税收制度,这样就可以减轻人民的生活重担,而当时的战争所给人民带来的困难,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减轻赋税的一个方面。因此,他也强烈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希望人民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重视教育,开办学校。

孟子认为必须对人民进行相应的教化,才能保证王道的完成。首先,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善政下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可见,对人民的教化远大于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其次,开办学校,他认为:“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通过教育让人们能明白尊长有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然而,孟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民心,成王业。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思想在当时并不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它有其局限性和消极性的一面。孟子仁政思想体系是由君到民、由上而下的,其森严的封建等級制度,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造,而孟子对仁政的追求我们也应该给予肯定。孟子提出的仁政学说,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目的是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然而,我们也更应该看到它的进步性,在当时,孟子能够提出民本的思想,已经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回顾今天,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的过程中,仁政又被冠以有现代气息的新的时代意义。

首先,民本原则作为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我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我党执政的最根本力量,执政为民是我党必须坚持的原则。并且让人民得到民主的权力,让其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样我们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所谓仁政,就是要求我党要以德治国,实行德治,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如今,我党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应以自身作为标尺去感染广大的人民大众,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但是,我们也应当了解,仁政并不排除法治,两者应该是统一的,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更好地建设。

最后,在深入了解仁政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真正内涵后,将其适应需要的部分融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为我们更好地服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出更多有利于民生的具体事项,真正做到惠施于民。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对孟子仁政思想加以再探析,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名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2]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廖加林,赵立华.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价值[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张奇伟.论孟子的仁学[J].管子学刊,1994,(1).

猜你喜欢
告子梁惠王仁政
浩然之气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车薪
告子眼里的人性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孟子说仁德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