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至情观”

2012-02-22 09:45周媛媛
文教资料 2012年2期
关键词:杜丽娘汤显祖牡丹亭

周媛媛

摘要: 在晚明个性解放的时代,形成了强大的写“情”思潮。汤显祖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并在《牡丹亭》中把“至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杜丽娘即是汤显祖的化身,她对情的生生死死的追求其实是汤显祖对“情”的追求。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至情之人,反映出汤显祖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汤显祖“至情观”戏剧《牡丹亭》杜丽娘

一、汤显祖“至情观”的形成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之家,幼承庭训,便受教多元。对汤显祖平生影响最大的是罗汝芳、李贽和紫柏。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提出“制欲非体仁”的观点,肯定了人的多重欲求。其次对汤显祖的思想大有启发的人物是王学左派的后期代表、知名的反封建斗士李贽。李贽的诸多论说带有市民阶层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对汤显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佛教的影响来自紫柏,就是达观和尚,他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神交。汤显祖曾说:“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可见,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都影响至深。汤显祖的一生大致经历了由“游仙”与“儒检”并举,到儒学思想为主,再到佛学思想较为显著的过程。汤显祖在少年时代接受王学左派要求人们率其性情之正以合于天理的主张。但是这样的理想不论在政治、社会还是在人生都是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所以当汤显祖怀着这样的理想步入仕途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亲手毁灭了这一理想。梦醒后又该何去何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只能求助于“谈玄礼佛”的宗教救世思想。

汤显祖在仕途遇挫后就一直生活在“有情而不得不忘情,忘情而又不能放情”的情与理的矛盾中。他痛感现实社会中“理”禁锢和扼杀了人性人情,从而声明了情与理得统一和同源。情即是理,理在情中。是情中存理,还是以情来反理,这是汤显祖一生都在探索的主题。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汤显祖用艺术作品把自己的人生感受抒发出来。毫无疑问,在当时那个盘根错节的中国封建专制的社会,要真正彻底地找到情的真谛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汤显祖尝试着去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个性意识的觉醒。他把“至情”与传统意识的冲突提升到一种空前的高度,把情与理的矛盾和因此造成的苦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

二、汤显祖“至情观”的演绎

(一)现实无情,梦之浮现。

情是汤显祖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的灵魂,他的作品由“梦”到“情”进而发展、深化与升华。在这一点以戏剧《牡丹亭》表现得最为突出。“《牡丹亭》,情也”。汤显祖把他追求的至情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世界是有情的,人生是有情的,而有情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为了最大限度地把“至情”表现得更加有张力,杜丽娘的这个形象无疑是他传达自己的这种至情思想的最好的化身。杜丽娘如痴如醉的深情,和当时千百万青年男女的感情息息相通;杜丽娘出生于名门望族,又是太守的小姐,从小沐浴着封建教养的熏陶。严父、慈母、迂腐的塾师和深寂的闺阁,形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铁樊笼,严酷地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然而,杜丽娘毕竟是一个少女,在她的内心中不能不跳动着青春的脉搏。在压抑的黑暗社会里,只要有一点点的火光,就会燃起对光明的强烈憧憬。杜丽娘从《诗经》第一篇《关雎》那动人的诗句里,发现连堂堂神人也不讳言男女之间的恋情,圣人之情居然和自己的青春之情相通,“今古同怀”(第九出《肃苑》)。为了消遣内心的郁闷,杜丽娘到后花园做了一次短促的游行。后花园中“春色如许”,生机勃勃的花草莺燕,激起了她情感的波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第十出《惊梦》[皂罗袍])

杜麗娘本来就“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第十出《惊梦》[醉扶归])。她看到如火如荼的春光竟会被人遗弃,就像自己的青春被人遗弃一样,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于是她获得了一个更重要的发现:对自己的发现,也就是自我的觉醒。要珍惜年华,满足情感,享受青春。

所以,杜丽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大胆的白日梦。在梦中,她第一次享受到美好的爱情。这梦境寄托着杜丽娘全身心的憧憬和追求,它是如此宝贵,以至于杜丽娘不由自主地去后花园寻梦。杜丽娘知道这梦是不能寻到的,但是她又不得不去寻,她苦苦找寻的梦不是她一时生理和心理的冲动,而是她对生命的意义和理想的追求。为了对这理想的追求,杜丽娘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苟且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人生命的毫无意义的社会里,还不如选择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临终之际,她没有表现出丝毫对生的留恋,而是尽情地抒发对青春的珍爱,对美貌的惋惜,对此生此心无可依附的惆怅和迷茫。死对于杜丽娘来说不是什么痛苦的选择,而是给予她追求理想的一个新的起点。

所以说杜丽娘并没有真正地死去,她化为游魂继续寻找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皇天不负苦心人,她终于和自己的情郎柳梦梅相遇后,她的生命也就重新获得了新生。为爱而死,表现杜丽娘追求爱情和理想的强烈;为爱而生,表现了杜丽娘追求幸福的坚决。

(二)梦中之情,彰显个性。

《牡丹亭·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穿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由杜丽娘的生生死死可以看出汤显祖明确地以“情”作为自己文艺的主要标榜。但他用一种非传统的形式来彰显自己对“情”的展现,而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来张扬至情,表现情与理的激烈冲突。汤显祖有意构建了杜丽娘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情感历程,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和调和。《牡丹亭》传奇可以分为三个情节结构段落:从第二出《言怀》到第二十出《闹殇》,写杜丽娘的“生可以死”;从第二十一出《谒遇》到第三十五出《回生》,写杜丽娘的“死可以生”;从第三十六出《婚走》到第五十五出《圆驾》,写柳、杜婚姻的成立。人间—阴间—人间,现实—理想—现实,依次转换的三个场景,既是杜丽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历程,又是汤显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历程。《牡丹亭》写杜丽娘是在她“不知所起”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她自身内在的某一种意识让她觉醒。因而写她纯粹的情欲渴望,写她与柳梦梅的初次会面时柳梦梅便无所顾忌地想和她拥抱,并直云:“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搵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这毫无遮掩的对情欲的表达十分明朗。其后写杜丽娘因梦成思,因思入死,转而复生,意在表达“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生生死死都紧紧抓住一个“情”字,这种情之极致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正是这种至情,赋予杜丽娘形象以感人的艺术魅力。汤显祖标榜的“情”,具有个性意识的内涵,这种超越了人生的感情是任何外在力量,无论是人事的规范,如“天理”,还是客观的规律,如死生,都是无法抑制它,更是无法扼杀它。这种“情”无疑和程朱理学相对立,相悖逆。

然而在《牡丹亭》里,千金小姐杜丽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关、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所以受禁锢极深的杜丽娘反抗也极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汤显祖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冲破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乞灵于科考及第、皇上明断,这也是戏曲的长套之一。尽管如此,汤显祖终究还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

(三)情梦终了,探求真谛。

《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以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婚姻问题为题材,各自有其杰出的成就。但《牡丹亭》与别的剧本不同的是,它从揭示封建婚姻制度不合理的层面上,涉及的不仅仅是婚姻问题,不仅仅是某些局部性问题,而是通过婚姻问题达到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人生是什么?自认为,人生就是活着。穿衣吃饭时人的本能需求;“欲”也是人生理需求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天性的问题。试想一个年方二八,“未逢折桂之夫”的少女,每天被父母幽禁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到自己的生命慢慢流逝。父亲拘管得严密,请教师讲书也是为了从儒教经典方面拘束女儿的身心。可怜她如花岁月,竟连家中后花园都未曾去过;这华堂玉室也恰如监牢一般……游园回来后杜丽娘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人生处境。因此,杜丽娘提出:“怎生叫做吃饭?”这里包括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怎样才是真正地活着?其实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一同思考的人生问题。当惊梦之后杜丽娘开始了她的寻梦,杜丽娘想去寻找的并不单单是爱情,还有梦中自由表达感情,完全放开家庭、社会对她的束缚;寻求一种能够栖息,顺乎人正常精神的家园。一句话,她在追寻生命的自主、自由的意识。为此杜丽娘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临终之际,她没有表现出丝毫对生的留恋,尽情抒发的是对青春的珍爱,美貌的惋惜,此生此心无可依附的惆怅,此情此意无处寄托的迷茫。死对于杜丽娘来说,并不是痛苦的选择,这是她生命的再生,是在现实之外另开辟的一条追寻真正人生的捷径。

梦而不至于死,死而不至于复生。这生生死死正可以表现杜丽娘追寻人生的果敢与坚决。但梦醒后,面对的是比生前更糟糕的境遇。在历经劫难后面对团圆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面对亲爹爹再三弹压她那状元夫君的淫威,回应老父亲在金銮殿上指着嫡亲儿“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时而情深一叙,时而慷慨陈词,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敕赐团圆”。这就让我们明白了,在世情的环境下主宰着我们命运的仍然是封建皇权,最后的团圆也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感动”下获得的个别的胜利。那种在戏文中所唱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一切能“由人恋”、“随人愿”,人能够自己支配自己,包括支配自己的婚姻、爱情,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在当時那个时代乃至现在都是我们所向往而追求的。

《牡丹亭》传奇是汤显祖的力作,它是汤显祖在传奇创造上达到的最高水平。杜丽娘那丰富、热烈的情感世界,那奔腾着的青春生命冲动,可以说让很多伪君子都瞠目结舌,也可以说激励了多少徘徊于幸福、爱情的门前的少女。人不能总是让自己服从于社会这个外部的世界里,让自己的精神无所寄托。当察觉到自己的热情和生命的冲动后,对待不满的陈腐的外在世界,我们要勇敢地挣脱传统的桎梏,寻找理想的生命尺度。因此,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不仅仅是戏剧领域的一朵奇葩,剧中所反映出来的至情思想,那种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那种人生追求散发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黄天骥.《牡丹亭》创作的几个问题[J].文化遗产,2007,(01).

[5]钱华.《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J].文化遗产,2003,(06).

猜你喜欢
杜丽娘汤显祖牡丹亭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