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丽云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各种新模式纷纷出炉。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包括课堂模式、言语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随着教育形式的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模式将日趋完善。
关键词: 语文教学模式互融创造陌生化言语模式
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
一个模式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如:教师的言语模式,它符合教师的角色要求;结构模式则是结合教学实际而形成的;解读模式是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及阅读文本的习惯特点而形成的。“以‘文章赏析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特色,能够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1]
虽然这些模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模式”是双刃剑,同样存在着危害性,如果模式一成不变,不加以灵活运用,将束缚学生思想、思维的发展,限制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很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将与社会的发展脱节。
一、重建教学模式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才的需求,它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但是,新课改到底“新”在何处?1954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2]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因材施教。”[3]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有不少影响,而且对我们重建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管要打造怎样的教学模式,都不是为了形式上出新,而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抓住问题的核心。
1.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在课堂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观众,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切不可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更不可以自己的单一结论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见解。在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主导课堂。授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知、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总结,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出现思维的偏差或者认识上的错误,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不要害怕,但要重视,讲究方法,采用恰当的手段,运用一定的策略加以引导或订正,不可伤害学生,以鼓励为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力争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力争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积极倡导开放式阅读、多元理解和放胆作文。
(1)阅读,按习惯的分法,分为“泛读”、“精读”。教师在处理这两个环节尤其是“精读”环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早已拟好的答案,或是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猜谜”,最终去找出“谜底”。客观地讲,这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泛滥,结果会牺牲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不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长久提高。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语文阅读环境,让师生互动,共同感受阅读的乐趣,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2)多元理解。多元理解就是开放式的理解,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同一问题产生多种不同的见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敢于向教材挑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善于鼓励,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放胆作文。放胆作文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放飞思想,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如让学生续写课文,改写课文,写想象作文,写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也可以让学生写自命题作文,不限制体裁、立意、字数和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这类文章,便于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接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社会,了解新一代人的心理,等等,才能正确辨别引导。放胆不是放肆,应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忽略的问题,应记住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作用。
二、教学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
新的教学模式也总是在吸取旧模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设出来的,所以,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才能达到改革的平衡点。新旧课堂模式的互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教的角色和学生学的角色巧妙置换互融。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为伴奏者,甚至可以充当学生和观众的角色,与学生“亲密接触”,融入学生的学习当中,这更能激发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要改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學海就是苦读,愉快就是放纵”的传统观念。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也必须提倡愉快学习。
2.老师多角度设想与学生发现探讨互融。“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如“春天来了?摇?摇”横线上为什么一定要填上“燕子飞回来了”,而不能说“小树发芽了”、“花开了”、“农民伯伯正在播种”?传统的语文教学,追求同一的理解,同一的答案,以致普遍出现学生众口一词,作文千篇一律的可悲现象。这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僵化与机械化,失去灵气和活气。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而学生的理解感悟往往是个超越,超出了教师的思想,超出了成人的思维,如果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必然会出现推陈出新的结果,促进教学发展。
3.课堂探讨辨悟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感悟互融。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失去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为此,在课堂上探讨辨悟,可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感悟相结合,如在课堂之外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错别字的成因及矫正”的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等等。把语文课堂带进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感悟,在课堂上探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新旧言语模式的互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新旧言语模式的互融不容忽略。首先我们来看看一般言语和陌生言语。一般言语,就是常用的语言结构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语言。但何为陌生言语呢?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是打破语言规范,并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更好地表现作家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成分的情感活动,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语言的陌生化并不只是为了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奋起来,“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所以,语言的“陌生化”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新鲜的体验。例如:“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着阳光”、“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等这类句子就造成了言语的陌生化,它可以刺激读者使之兴奋,获得美感享受。
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将一般言语与陌生言语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使课堂妙趣横生。在某位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这样描述:“一只老鼠一头撞在墙上,不省鼠事。”结果被奚落了一顿,这是非常可悲的。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象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语言“陌生化”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来看特殊言语与生命式言语的互融创造。特殊言语就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言语,特殊言语能给人一种亲切之感;生命式言语则体现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将特殊言语和生命式言语结合起来,让人在真实中体会到生命的厚度,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得到升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因而,多媒体教学脱颖而出,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多媒体教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东西也不可取代的,是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
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掀起新浪潮,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优化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守纲.教学争鸣录[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3]陶行知.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1954.
[4]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