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银珍(武汉体育学院 图书馆,武汉430079)
“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部”(Section for Libraries ServingDisadvantaged Persons) 倡导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和服务,[1]这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弱势群体因其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往往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服务中,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正确引导他们阅读,通过阅读疗法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心理及情绪问题,使他们树立信心,摆脱困境,战胜困难,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他们包括个人生理性弱势群体、自然环境性弱势群体、社会排斥性弱势群体。就现阶段来看社会转型与分化造成的社会排斥性弱势群体占我国弱势群体的绝大多数。我国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 约占我国人口中的11%—14%,[2]而且还处于增长趋势。
阅读疗法(也叫图书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阅读不仅具有“成性格”和“医愚”的效用,还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以读书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也有悠远的历史。19世纪,图书辅助治疗逐渐推广,英、法、德等国家的内科医生在为病人开出的处方中常包括阅读图书的书目。进入20世纪,美国首先创造出新词“阅读疗法”,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应用图书辅助治病,得出阅读疗法是有效的,特别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结论。
英国的图书馆情报委员会(LIC) 在报告《图书馆—社会融合的根基》中,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成因等三方面描述了社会排斥的现象及呈现特点。他们认为,社会融合是消除社会排斥的根本出路,而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机构的本质已经决定了其在内的价值,即它们是实现社会融合的基石。它们是公共场所,它给人安全,予人关心、帮助和支持。这里关爱弱势读者,引导他们阅读,并通过阅读达到人性自我完善的疗效。
图书馆是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它能供给人以学习的场所和各种学习资源,它还是一个汇集各种思想的场所,这些思想由社会产生,并将进一步回馈、塑造这个社会。在图书馆这个和谐美好的公共场所可以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形成人人关心我,我关心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弱势群体是社会各个群体中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差,如果他们的利益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带来更多的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针对他们的这些心理情况,以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为依托,通过引导阅读的方式和途径,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有利于消除隔阂,促进社会和谐。
弱势群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苦闷、焦虑、悲观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心态容易失衡和非理性化,当弱势群体陷入困境却求助无门时,宗教、迷信、邪教甚至不正当的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寻求安慰和解脱的出路。
社会学研究表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满情绪主要根源于“相对剥夺”(RelativeDeprivation)感。当人们在财富方面,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精神领域、文化教育机会、政治权力等多方面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甚至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的心理。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当人们面对压力无所适从时,就会导致压力变为压抑,当这种压抑超过了意志控制的能力与心理承受力,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
心理压抑表现有内向性,即当与外界现实发生矛盾时,不是积极地调整与外界的关系,而是退缩、回避、以求得心灵上的安静;消沉性,回避矛盾不等于解决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 ,并且与日俱增,逐渐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潜意识性,受挫的思想与情感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潜意识,其结果往往导致行为的异常。[7]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弱势群体往往于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是社会强者获得了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弱者勉强或者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这样就产生了较强烈的受挫感,同时也产生了对社会不满和仇恨的情绪,更甚者则伴有反社会的行为。
图书馆针对弱势群体的这些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多读些圣贤哲理、名人传记、励志、心理医生等类书籍,并将此类书编成目录,通过宣传栏、阅览室开辟读书角、发放小册子等形式进行宣传,达到安慰、化解、调整、干预心理的作用。
图书馆要树立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意识,建立弱势群体档案,以便对弱势群体有充分的了解、熟悉,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不同类型书籍的引导阅读。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细致,图书馆可与当地劳动部门、民政部门、街道、居委会等取得联系,准确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了解心理状况、文化水平、信息需求,分析心理形成原因,针对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引导阅读达到心理干预的目的。
图书馆是公共场所,是知识和文化的聚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开展图书阅读推广宣传,如举办好书阅读报告会、好书排行榜等宣传活动,同时举行弱势群体阅读交流会,通过阅读交流互相促进,通过阅读来寻找解决他们苦闷、焦虑、悲观的方法和途径,让阅读净化他们的心灵,达到领悟人生价值的目的,让他们沉浸于阅读之中,从阅读中寻找自信和解脱困境的方法。
压抑心理表现为忧郁、优柔寡断、社交障碍、躯体化焦虑、改向行为等,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建议阅读《心灵鸡汤》《问天之人》《一杯安慰》《生命的重建》《心理医生》等书刊 。
对于因交际困难而产生压抑者,推荐阅读《演讲与口才》《交际礼仪》《八分钟交友》《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等图书,其目的就是让他们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为自己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火墙。
所谓消极,就是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是因为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虚,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建议多读伟人或名人传记以及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通过阅读,使自己受到鼓舞,调动积极性,树立目标而为之奋斗。
当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与工作压力,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弱势群体处于劣势的地位,他们往往很容易表现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动冒险等急躁心态。通过阅读,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哲理,达到心静如水的境界。
阅读疗法是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一部分,图书咨询馆员的素质及其服务质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咨询馆员必须熟悉馆藏业务,在了解弱势群体档案的情况下,根据读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荐书刊并引导阅读。阅读疗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重视咨询馆员的素质,组织馆员参加“图书馆阅读”系列活动,也要鼓励大家走出去学习别人经验,以便更好地利用阅读疗法为弱势群体服务。
图书馆员应在尊重和关爱的前提下,注意服务的主动性。对于不同情况的读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专门建立弱势群体读者档案,针对他们的不同特性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方式可采取电话查询、预约、送书上门、代查代检、EMAIL文献传递服务等,这样将大大方便弱势群体读者。
馆员除了熟悉和精通图书馆基本业务外,还要学习哑语和盲文,方便和聋哑人、盲人进行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
作为图书馆员,通过阅读疗法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干预,需要学习心理学。面对弱势群体读者,首先要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在服务态度和言语表达方面,一定要热情谦和,千万不能伤害和刺激他们脆弱的心灵,让他们在图书馆这个文化氛围里,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的人格得以升华。同时图书馆在规划文献资源建设、调整预算分配等方面,应该设计针对弱势群体心理需求的各项服务举措。
[1] Libraries Serving Disadvantaged PersonsSection.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 brary Associations,Division 3,Section 09,Annual Report2003-2004.http://www.ifla.org/VII/s9/slsdp.htm,2003.11.5.
[2]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