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贻谋:民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思潮译著及著作述评

2012-02-16 04:58朱季康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妇女上海运动

●朱季康

(1.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7)

“以时代计算起来,妇女问题从最初发生到现在,已经有一二百年。但实际上妇女运动的真正活动,还不过数十年的历史,而其中也只有从20世纪开始到现在的二三十年。”[1]69民国时期,伴随着近代工业化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中国掀起了一股妇女解放的思潮,而同时期出版的大量译著与著作则是这股思潮最直接的体现与载体。

民初,由于政治形势的动荡,虽有不少学者“近来袭取白人学说,争言男女平等。”但文化教育领域的种种近代开化进行缓慢,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思潮没有大规模引进中国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影响。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激发了中国社会向海外寻求近代文化教育思想的热潮。随着近代教育文化事业海内外交流的逐渐升温,西方妇女解放启蒙思潮在中国的引进呈现方兴未艾的状态,直至抗战爆发前,其舆论宣传热烈且有丰富的成果。1920年,胡愈之在《妇女地位之将来》一文中谈到“大诗人惠德曼(Whaitman) 氏在其《民治集》中有言:‘吾尝以为社会改造之唯一途径,惟在妇女之‘新生’、‘振作’、‘发展’奋起而已。’惠德曼氏之言诚非全无根据,于此可信人类之一大历史的运动(妇女运动),固有非出于偶然者矣。”[2]84这种“历史的运动”是随世界潮流而影响我国,其势不可挡。对此,何觉余女士形容道:“自从妇女解放的声浪,随法国大革命后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呼声,一天高似一天以来,以前在宪法上、政治上不成问题的妇女权利问题,到现在居然成为一个大问题。”[3]1此时也是海外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的宣传开化与本土妇女解放思想整装待发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思潮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外引为主的妇女解放思想意识提升期,其时间跨度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该时期是妇女解放运动思想广泛进入中国的时期,也是本土妇女解放运动思想启蒙初鸣的阶段。在民国的相关文著中,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该阶段,约有十来部国外妇女解放运动相关著作被翻译引进中国。其中如朱枕薪译的《俄罗斯之妇女》(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出版)对参与欧战以及革命运动的苏联妇女典型代表进行了介绍。英国学者路多维西(A.M.Ludovici)著、张友松译的《妇女的将来与将来的妇女》(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出版)则由妇女地位的现在延伸至妇女的将来。这种对妇女地位的探讨动因来自于对刚刚结束的欧战所进行的反思。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因为欧战的进行而进入高潮,在战争中,由于劳动力的缺少,妇女得到了更多参与职业与服务社会的机会,占有了更多的职业与事业岗位,因而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日本著名社会主义活动家堺利彦著、吕一鸣译的《妇女问题的本质》(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出版)则分析了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并对未来妇女的地位作了展望。李汉俊的《妇女之过去与将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介绍了原始社会、文明社会的男女关系,以及近代世界各国的女子运动,并附有女子职业问题的研究。高乔平编的《世界妇女运动史》(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出版)介绍了海外各国的妇女运动史。夏承尧编的《各国妇女参政运动史》(上海启智书局1929年出版)讲述了妇女参政运动理论上的根据,介绍欧洲和美国、日本的妇女参政史及妇女参政制度运用的概况。日本学者奥ムソォ著,高希圣、郭真译的《妇女问题讲话》(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出版)从原始社会一直谈到女权主义、女权中心说乃至当代妇女劳动问题。这些译著奠定了民国妇女解放运动舆论宣传的基础。出于意识形态研究与多种模式借鉴的目的,很多日本学者对于苏联妇女问题倾注了兴趣,而其中对于苏联学前教育的法律保障、妇女与儿童的权益保护等方面更是多有探讨。恰逢此时,中国兴起学习国外尤其是日本学前教育思想之风,有不少成果被推介翻译。如大竹博吉著、陆宗贽译的《苏俄宪法与妇女》(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出版)以日本人的视角介绍了苏联宪法及各项决议案对妇女利益的保护,其内容十分详细,大段摘录了苏联政府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对于苏联儿童公育理念的介绍十分详细。这也是民国时期第一本介绍针对企业中的女性保护规定的译著。

除了翻译外,中国学者也积极进行总结,开始进行本土化的思考。易家钺①后名易君左。的《妇女职业问题》(上海秦东图书局1922年出版)专论妇女职业问题,对塔白耳、纪尔曼、爱伦·凯等人的妇女职业理论进行了比较。他还提出育儿并非是妇女的天职,“并不是他们老早就愿意干的,乃是男子握了经济上社会上的实力的结果。”[4]5对育儿任务及于妇女的“恶影响”作了阐述,提出儿童公育具有“使儿童成为社会的人,恢复母亲的自由,以科学方法去培养儿童”[4]136等18个益处。从这个角度希望能够使中国妇女从繁重的家庭及育儿劳动中得到解放,专心从事职业。梅生编的《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海新文化书社1923年出版)收录了周作人、胡适、叶绍钧、沈兼士等人对妇女问题的讨论,从女性的恋爱、婚姻、离婚等问题进行阐述,还对儿童公育问题设有专门章节进行讨论。同时对娼妓、纳妾、女性剪发、女性道德等问题也有涉及,这是一部汇集当时中国学者对于女性独立地位思想论述的作品。天主教神父、具有哲学与神学博士学位的《圣教杂志》主编徐宗泽所编著的《妇女问题》(上海徐汇圣教杂志社1926年出版)则从宗教角度论述了妇女解放、职业、参政、恋爱、婚姻、社交等问题。文娜的《妇女论集》(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出版)分上、中、下三卷,收录了探讨妇女解放及男女关系研究的文章。汤彬华的《妇女运动ABC》(上海ABC丛书社1928年出版)可视为一本妇女运动的扫盲书。赵凤喈的《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1928年出版)第一次对中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做了学术探讨。樊重云的《妇女解放史》(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年出版) 是对民国前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总结。

这一阶段中,海外妇女解放运动的介绍成为民国妇女解放文著所讨论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对苏联妇女地位转变的介绍。以妇女解放为中心的其他问题的探讨也开始逐渐展开,如为解决妇女地位转变与家庭育儿责任之间矛盾的各种论述,也随同妇女解放运动思潮一并进入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海外译介与本土妇女解放运动历史阐述并兴的时期,时间跨度为30年代初至抗战爆发。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战全面爆发前,是民国社会文化经济事业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本土妇女解放运动受到重视的时期。正如瑞典著名女性学家爱伦·凯所言:“十年前仍未被妇女解放所影响的人民中,例如在中国及土耳其人民中,妇女运动现在也已在进展。”[5]序6这个时期也是妇女解放思想著作、译著的丰产期。

国外妇女解放运动的介绍依旧是中国学者们的着眼点之一,每年均有海外名家的译著问世。继日本学者之后,西方国家学者也开始关注苏联的妇女运动。美国学者斯密斯(J.Smith)著,蔡咏裳、董绍明译的《苏俄的妇女》(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出版) 是一本较为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介绍了苏联妇女与教育、家庭、法律的关系,与苏联成立以前的妇女生活作了比较,谈到了苏联妇女的历史进步,也涉及到阶级与女性解放的问题。他甚至深入探讨了苏联妇女与苏联工业化进程的种种联系。德国学者哈姆森(H.Harmsen)著、袁文彬译的《苏俄妇女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出版)着眼于苏联政府在学前教育上的努力,概述了苏联政府对儿童保护和妇女保障方面的措施、办法,以及他们在法律上的地位。对于避孕、堕胎等苏联人口政策也有阐述。德国学者豪丽(Fran Fannina WHall)在《苏联新女性》([美]格林(Margaret Minna Green)译、周育德重译,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中采取了与哈姆森类似的写作提纲,书中以“新时代的曙光”来评价苏联妇女地位的提升。正如哈姆森所总结的,“欧洲尤其是德国在这个各种生活都在深刻的转换时期中,以全力去研究他们的邻国苏俄之经济社会及人类基础”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与对未来的担忧,但同样也应对苏联在妇女解放方面的进步认真对待,“我们也不能蔑视推翻旧俄国的力量。”[6]103

同期的其他较知名译著还有日本学者堺利彦的另一本编述《女性中心说》(李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是依据美国社会学者乌德(L.F.ward)《纯理社会学》书中的内容编写而成的,这是一本对女性从身体、婚姻、心理等方面与男性进行比较而推论女性的进步的著作,其对于男女生理科学方面的描述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瑞典著名女性学家爱伦·凯(Ellen Key)著、林苑文译述的《妇女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也在此时期被翻译出版。评论妇女运动已取得的表面成绩及尚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如妇女运动与独身、妇女运动与婚姻、妇女运动与母道的影响等。爱伦凯在此书序中讲述了写作此书的宗旨是探讨妇女解放运动“对于个人及社会之新的可能性及新的困难”[5]序6,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新问题与困难。易君左以笔名康陶父编译的《妇女与儿童》(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出版)收录了柯伦泰的《妇人与家庭制度》,堺利彦的《妇人问题之本质》、山川菊荣《私生子问题》等名作,也不乏闪光亮点。

在一片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崇声中也出现了反思杰作。英国学者蒲世著、刘英士译的《妇女解放新论》(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出版)谈女权运动的形势及妇女与社会的关系。书前有潘光旦的序文,指出此书改变了先前妇女解放运动研究的“芜杂”,“别求发挥的途径”,“实获我心”。[7]序2认为此书还本归原,指明男女之间的性别区别,点明女性“生活的中心场合,说来说去,还是家庭。妇女教育的出路,说来说去,还是不外做人之道,不但自己要怎样为人,并且怎样要为社会种族创造新人出来,好教我们今日所维持、建设、享受的种种,到后代不致无人维持,无人建设,无人享受。”[7]序3全书的目的在于对以往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反思,改变以往一味以为“创造文化和产生财富的事业是高人一等的,而创造家庭产子的妇女是低一等的”[7]序18观念,提倡科学分工的男女地位观。其实这种观念早在民初就有学者提出。又如蔡元培对于中国妇女依赖性质的批判,他以为中国妇女身份地位的改变,除了客观的时代背景外,还需要妇女自己的努力,实际上与此书想法不谋而同。

该阶段,中共领导的文化出版机构也成绩斐然,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思潮译著中的一支生力军。如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妇女生活丛书》中不少相关的译著。其中苏联学者柯仑泰(A.M.Kollontay)著,沈兹九、罗琼译的《新妇女论》(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出版)是柯仑泰根据其在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编写而成,分析了妇女的政治革命、生活习惯革命和道德革命三方面。此书的中心宗旨,“是在说明:‘妇女的地位,常由她们经济的职务来决定的。’”

本土相关著作也在同期大量问世,很多学者阐述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经验,并尝试初步构建本土的妇女解放运动理论体系。

段隽原编的《妇女生活》(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出版)讨论了中国妇女的健康、职业、政治、学校及家庭生活,是一本对于中国妇女现状进行全景介绍的著作。金仲华的《妇女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出版)讨论妇女问题的发生及其内容,以及男女平等的原则,妇女的性爱、职业、参政等问题。钟贵阳的《中国妇女劳动问题》(上海女子书店1932年出版) 认为“妇女劳动问题不单是包含在广义的妇女问题里面,并且属于广泛的劳动问题的一部分。”而“妇女劳动的发达,和一国工商业的盛衰,是成正比的。”该书从中国劳动妇女的实际现状出发,论述了中国妇女在劳动概况、工资、工时、灾害、住宿等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吕云章的《妇女问题论文》(上海女子书店1933年出版)包含女子以社会为中心论、女子服务社会之困难等内容,以北平三十万妇女的生计问题、女子大学及女子救护队等为重点,讨论了妇女运动的意义。邹恺的《现代妇女问题》(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出版)论述了妇女职业、劳动、性道德、参政等问题。刘王立明的《中国妇女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对妇女运动做了内在的分析,其中对妇女运动的意义、人类奋斗的原因、女权低落的原因等都有探索;而对当代妇女的教育、家庭制度的消亡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全书最后对妇女言论机关的介绍也是对民国妇女解放运动舆论宣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李藕丹的《世界各国妇女参政运动概述》(上海女子书店1935年出版)介绍了欧亚澳各国妇女运动概况及参政概况。谈社英的《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南京妇女共鸣社1936年出版)记述了自辛亥革命至1934年的中国妇女运动,其中对各类妇女媒介、妇女运动先贤及妇女运动团体的介绍十分详细,是一部了解以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首选之作。黄寄萍编辑的《当代妇女》(上海深新书店1936年出版)内收录了张默君《现代中国妇女之大任》、何香凝《我们救国的目标》、黄宗汉《中国妇女救国之路》、王孝英《中国妇女应有的认识与任务》等名人文论。郭箴一的《中国妇女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包含了妇女问题的历史研究与现代研究,与杜君慧的《妇女问题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个阶段的本土著作除了段隽原编的《妇女生活》这类对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现状的分析,也有阶段性的总结之作,如刘王立明的《中国妇女运动》、杜君慧的《妇女问题讲话》、郭箴一的《中国妇女问题》等。中共出版业也有成果面世,最有代表性的为杜君慧的《妇女问题讲话》(上海新知书店1936年出版),这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剖析了妇女运动的概念,从人类起源开始论述,直至当今无产阶级运动下的妇女问题,涵盖了妇女教育、参政、职业、劳动、法律等诸方面,对中国妇女运动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可称为一部阶段性的总结著作。

上世纪20年代至抗战爆发前的妇女解放运动思潮的著作及译著,其立意较为自由,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虽然具有揄扬海外著作的倾向,但也不乏建立在本土国情基础之上的建构之作。抗战爆发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有关妇女解放运动思潮的著作及译著进入了一个充满斗争内涵的政治捆绑期。

抗战期间,因劳动力的缺乏,妇女参与职业与服务社会更加普遍,直接导致中国妇女地位更加上升。但此时受战争影响,有关妇女解放运动的海外译著明显减少,此时期本土妇女解放运动著作虽然数量上不及上一时期,但就比例而言,开始担纲大梁。

上一时期原本欣欣向荣的本土妇女解放运动思想理论总结趋势出现了顿挫,关于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及价值的讨论成为热点,这是现实环境的客观需要。如吴成编的《非常时期之妇女》(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是从妇女在民族中的地位和责任出发,直到联系英美德法四国妇女在欧战时的职业状况,较全面地论述在抗战准备时期之妇女应该怎样组织和训练的著作。此书作于东北沦亡,全国抗战尚未进行之际。作者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走向,开始研究中国妇女在即将开始的抗战中的关系,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未雨绸缪地为抗战总动员而作舆论准备。随即,即将加入中共共产党的罗琼同志写作了《怎样动员妇女》(汉口新知书店1938年出版)一书,概述了如何组织各界妇女参加抗战实际工作,提出政治教育、扩大妇女组织、妇女工作的中心任务等问题。同时她还主编了《战时的妇女工作》(黑白丛书社1938年出版),分述宣传、救护、征募、慰劳、救济、间谍等各项工作,总论动员妇女参加抗战的意义。陈碧芸的《民族解放战争与妇女》(亚东图书馆1938年出版)内收《抗日战争之意义》《民族解放与妇女》《抗战中所表露出来的弱点》《妇女在长期抗战中特别应注意的几点》4篇文章,针对性很强。每日译报编辑部编译的《国际妇女动态》(上海英商每日译报报社1939年出版)也有相当介绍。中国图书编译馆主编的《国际妇女动态》(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40年出版)介绍中外妇女的生活和工作,讨论妇女问题。这时期的杂志文章有《现代妇女》的《职业妇女的育儿与进修》(2卷5期)、《现代妇女与中国儿童教育之出路》(5卷4期),《职业妇女》的《从职业妇女到女公务员》(1卷2期)、《妇女节我们要求公共会堂及托儿所》(1卷2期)、《她们是怎样工作的》(1卷2期)等文章。一些满伪报刊也进行着奴役文化的宣传,如《大同文化》(第1册) 刊登了《新妇女与旧道德》、《明明》的《妻是职业吗》(1卷5期)等文。虽以新时代为号召,但其中不乏落后印迹。但类似于谢烈布林尼科夫的《苏联妇女》(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3年出版)这类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苏联妇女对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的译著数量则较抗战前明显减少。

解放战争期间,对抗战期间中国妇女身份地位转变的描述与反思成为新的热点。傅学文的《现代妇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出版)阐述了现代妇女的地位,中国妇女运动史略,中国妇女在抗战建国中的作用和任务,国际妇女对反侵略战争的贡献,以及在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方面应担负的责任等。刘蘅静的《妇女问题文集》(南京妇女月刊社1947年出版) 收录了妇女职业、妇女与政治等方面的文章。樊英的《苏联的妇女与儿童》(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出版)对苏联妇女地位转变及母子保护作了介绍。鲁妇编的《新妇女读本》(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年出版) 包括妇女要解放、妇女参加生产、妇女婚姻自主、妇女卫生常识、新妇女的前途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针对抗战时期妇女身份地位转变的继续深入,具有过渡时期的性质。中共主导的文化出版机构在此方面成为主要力量。罗琼主编的《妇女运动文献》 (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年出版) 是一部具有工具书性质的著作。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编的《中国解放区农村妇女生产运动》(新华书店1949年出版)内收《杨小林的故事》(田林)、《女英雄张桂兰》(赤云、王永祥)、《男女齐动手,三年完成五年兴家计划》(长群、效诚)、《家家纺织的折虎村》(刘衡)、《妇女儿童顶了大事》(而成)、《近年来解放区农村妇女生产事业》(罗琼)等文章。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则年编纂了《中国解放区妇女参战运动》(新华书店1949年出版)、《中国解放区妇女运动文献》(上海新华书店1949年出版)、《中国解放区妇女运动文献》(上海新华书店1949年出版)、《中国解放区农村妇女翻身运动素描》(广州新华书店1949年出版)等书,对解放区内的妇女解放运动做了详尽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以杜君慧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妇女运动乃至关注学前教育思想进步的中国学者群迅速成长起来。

[1]金仲华.妇女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2]罗罗.妇女地位之将来 [J].东方杂志,17(1):80互84.

[3]何觉余.挽近宪法上妇女权利问题[J].东方杂志,1922,19(21):189互192.

[4]易家钺.妇女职业问题[M].上海:秦东图书局,1922.

[5](瑞典) 爱伦凯.妇女运动[M].林苑文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德) 哈姆森.苏俄妇女与儿童[M].袁文彬译.上海:中华书局,1934.

[7](英) 蒲世.妇女解放新论[M].刘英士译.上海:上海新月书店,1931.

猜你喜欢
妇女上海运动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不正经运动范
当代妇女的工作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