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杰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任 杰 女,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
活体图书馆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原名为living library,2010年正式更名为human library,在国内被称为活体图书馆、活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图书馆借人活动等。它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将“人”作为图书(Human Book)进行借阅,旨在促进对话、减少偏见和增进理解[1]。活体图书馆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鼓励人们挑战偏见,打破刻板印象。它以一种具体的、易于操作的并且经济便捷的方式来提升宽容与理解[2],具有互动性强、活动地点灵活等特征。所谓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就是将人作为“书”,只不过这里的书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选择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书籍,“书”充当心理咨询员的角色,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阅读治疗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将活体图书馆服务模式引入高校图书馆服务实践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以活体图书为主导,结合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期提高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服务效果。
目前,阅读疗法主要在医院图书馆和少数的高校图书馆开展,除了泰山医学院开展的阅读疗法服务比较完善以外,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还很少,且内容形式单一。活动开展的基本形式都是馆员根据读者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向其推荐合适的书目,让患有心理疾病的读者自己阅读,通过阅读起到抚慰和治疗的作用。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读者的个人隐私,但是效果欠佳。比如,读者按照推荐书单中的书目进行阅读,但因每个人的生长经历、阅历、知识水平不同,可能对书中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不一样,因而阅读效果也会不同。
活体图书馆服务自引入图书馆以来,由于其鲜明直观的特点,备受读者的喜爱。活体图书对于消除偏见,拉近距离起到了巨大作用。活体图书的亲身经验经历,更能够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有着同样心理困扰的人,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经历,从而走出心理阴霾,这要比读书更有效果。这就好比听一场激情澎湃的动人演说,要比自己去读一篇演讲稿更振奋人心一样。活体图书有其相对于传统图书的优势所在,它更能挖掘出读者内心的症结,活体图书通过与读者分享经验经历,从而达到阅读治疗的目的。
将活体图书馆这一概念首先引入我国的是美籍华裔图书馆学专家曾蕾教授,她在其博文“新型图书馆新业务:出借的书是人——living books(The new library fad:borrow a person)”中,首次向国内同行介绍了“living library”(当时还没更名为human library)这一新概念中所蕴含的服务理念。200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召开的“2008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活体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3]。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2009年3月18日首次在高校举办了活体图书馆活动。随后,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石家庄学院图书馆、江苏大学图书馆、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分别开展了活体图书馆活动。其主题涉及考研、留学、英语学习、实习(工作)、科研等,活动对象包括全校师生。活体图书馆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
阅读疗法的副作用是指在使用阅读疗法的过程中,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发生的治疗、保健目的以外的作用[3]。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文化水平、职业、信仰等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也是不一样的。并且,阅读疗法是动用大脑思考的过程,对体力的消耗不亚于剧烈的运动。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阅读的时间和强度,则会造成用脑过多,身心疲惫,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影响阅读的疗效。
活体图书馆具有即时交流、互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阅读疗法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书中的信息,有疑问、有困惑也无法得到及时地解答。虽然书刊可以帮助读者宣泄、转移、缓解不良的情绪,但无法满足读者进行互动交流的需求,也达不到现身说法对读者产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4]。而在活体图书馆模式的阅读疗法中,读者可以不受拘束地根据自己的想法与活体图书直接交流,从而消除疑问和困惑。而活体图书则以自己的亲身感知,通过口语和肢体语言向读者传达信息。他们鲜活生动的例证、生动的事实必定会对读者产生一种传统图书所达不到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该模式中,读者由被动的阅读变成了主动的问询,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者阅读治疗的积极性,强化了阅读疗法的疗效。
在活体图书馆中,活动的初衷就是解开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某种心结,化解误会,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而阅读疗法在这一点上的优势尤为鲜明。阅读疗法最早就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的,即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来对物理治疗加以辅助,从而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向患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患者与作者产生心理共鸣,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在传统的阅读治疗中,其实已经出现了这种一对一的交互式阅读疗法指导的模式。如宫梅玲在其《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服务的方法研究》[5]一文中提到,“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阅读辅导,对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对一的阅读辅导。”其实,这里的一对一的阅读辅导与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在形式上是相同的。这就说明,将活体图书馆应用到阅读疗法中,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可行性。
目前,由于活体图书馆只在我国少数的高校图书馆得以开展,所以它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而与阅读疗法的结合就更难得到大家的理解。因此,应大力加强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宣传工作。图书馆可以在其主页上建立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专栏,介绍什么是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组织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讲座,向广大师生介绍其服务内容、方式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海报、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
美国医学专家高尔特曾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为了确保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顺利开展,必须设立专业的活体图书馆阅读治疗室,为读者提供一个无压力和心理顾虑,愉快地接受健康教育的场地。首先,活体图书馆阅读治疗室的名称应具有创意,易于读者接受,如称“心灵驿站”、“聊吧”、“书聊小屋”等。其次,环境应该美观、安静、清新、优雅、整洁,让那些需要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读者在美的环境中舒缓心情,释放压力。应放置一些植物装饰,如盆景、插花等。在家具的摆设上,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悠闲的氛围。沙发和茶几等家具的形状和颜色也不宜太突兀和鲜亮,应选择单人小沙发,圆形小茶几,且距离也不宜太近,以保证每位读者都有足够的私人空间。
由于活体图书馆最初是以流动图书馆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地点也可以根据读者需要,在环境舒适的其他地点进行。
在开展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活动之前,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如可以发放有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读者座谈会、留言板、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和征询,广泛了解读者心理需求。这样才能了解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生活困扰,明确活体图书的采集方向,提高活体图书的利用率。
对于活体图书的采访工作,图书馆一般可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发布招募信息,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志愿者。另外,图书馆也可以积极主动挖掘、推荐、引进活体图书。图书馆应根据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的特点制定长远的征集计划,明确活体资源发展的目标,在资源建设、服务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6],保证活体图书的连续性。活体图书在活动开展之前还应填写注册登记卡,登记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院系、专业、个人经历等。
对于招募和征集到的活体图书,图书馆员应当进行适当的筛选。区别于普通的活体图书馆服务,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更侧重于阅读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活体图书的时候要有所侧重,那些曾经有过心理疾病和困扰的“书”是我们采集的重点。活体图书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心理学专业的专家、教授、教师、学生;曾经有过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相关人员;图书馆阅读疗法馆员等。图书馆可以通过面试等方式选择质量优、素质高的活体图书,达到阅读治疗的目的。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根据每一个活体图书的注册登记卡中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目,挑选出可供阅读的主题。例如,如果是一位曾经经历过失恋的活体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分类,分入“情感类下的失恋子目”,并简要说明其经验经历。在编目的过程中,应将各种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类,还要根据读者借阅后的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活体图书的编目信息,以求更加准确地描述其信息内容。
针对读者遇到的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以及活体图书的内容,读者可以自行选择求助的活体图书。读者向图书馆提出申请,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安排具体时间,进行阅读指导。活体图书作为读者的心理疏导师,与读者分享彼此的经历,来缓解读者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问题。
在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中,读者与活体图书是一对一的交流,每次的借阅时间不得超过45分钟。丰富的表情和体态、灵活的思想表述、相关经历的亲和力以及现身说法的感染力,大大提高了活体图书的疗效,从而使读者在相互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实现精神的共鸣[7]。
只有建立一定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充分反映活动开展的情况和效果。因此,在活体图书馆阅读疗法活动结束后,必须建立一定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保证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分别对读者和活体图书发放活动评估调查表,调查读者及活体图书对活动开展后的感受与心得体会。读者还可以将自己的聊天需求,如对象、内容、时间选择等进行意见反馈,并对读者发放治疗效果反馈表,以期了解阅读治疗的疗效。
与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源相比,活体图书是一种活体资源,它具有互动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点。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妥善保管并合理利用这种活体资源,建立活体图书档案信息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避免无谓的流失。
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强、敏感、易自卑的心理特点[8]。因此,无论是对读者还是曾经有过心理问题困扰的活体图书,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心理咨询员都应当为接受咨询的大学生保守秘密。在填写注册登记卡时,根据大学生的个人意愿,允许不填写真实姓名。如有不愿意在馆内当面咨询的大学生,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私聊空间”或“读者咨询室”等版块,使其可以与阅读疗法馆员或心理咨询的专家教授等进行实时在线咨询,这种形式具有匿名性与保密性,易于大学生接受。而很多活体图书由于自己曾经有过心理问题和困扰,他们不愿意面向公众,这就需要图书馆专门配备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的人员,与活体图书敞开心扉地畅谈,使之放开心理包袱,自愿充当活体图书。
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心理和不同的心理困惑,只有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和心理特征,采取特色活体图书馆阅读治疗服务,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治疗效果。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陌生的环境、学习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际交往的新情况等都会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迷茫、焦虑、不安的心理特征。因此,图书馆可以招募征集大二或大三的师兄师姐作为活体图书,讲述他们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平稳、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帮助新生度过心理不适期。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毕业论文和联系工作,在这段时期,他们的心理压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图书馆可以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个性化的活体图书馆阅读治疗服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整。可邀请相关院系的老师作为活体图书,主题是毕业论文的写作、职场应聘技巧、考研笔试及面试技巧等。还可以请优秀毕业生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患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图书馆应该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教授作为活体图书,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既减少了咨询心理医生的费用,也不受咨询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活体图书都是本校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紧张和恐慌心理。
活体图书馆活动开展后,会对读者发放效果评估表,以了解阅读治疗的效果。但可能因为注册登记卡中的不完整信息以及读者的个人因素,一些效果评估表无法得到反馈,这就对评估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比如,可以将效果评估表上传至图书馆主页,由读者自主下载。如有读者不愿意到馆填写,则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提交表格。
活体图书馆开创了阅读疗法的新模式,它对传统的阅读疗法是一种超越与补充。这项活动的开展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但是,这种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解除心理问题和困扰的新型服务模式,会为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What is the human library?[EB/OL].[2011-04-01].http://humanlibrary.org/what-is-the-living-library.html.
[2]梅群.Human Library——高校图书馆的新型读者服务模式[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9):282-284.
[3]赵丹僖.阅读疗法副作用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1):76-79.
[4]夏亚云.Living Library:图书馆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J].新世纪图书馆,2011(2):33-35.
[5]宫梅玲.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服务的方法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2(6):51-53.
[6]傅俏.Living library与高校图书馆[J].图书情报研究,2010(2):37-39.
[7]苏海燕.Living Library——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另一扇窗[J].图书馆建设,2009(11):59-61.
[8]杨丽兵,孟默涵.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拓展[J].现代情报,2010(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