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雅,张 敏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3)
英汉主谓插入语结构非范畴化现象探究
苏 雅,张 敏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3)
以“I think”,“你看”等为例,对英汉主谓插入语结构的非范畴化现象进行分析,试图考察该结构的非范畴化特征如语义抽象或泛化、丧失形态标记、句法限制条件消失和功能、范畴的转移等,并对英汉主谓插入语非范畴化现象进行了对比,以期用非范畴化的理论加深对该结构的理解,反映认知和语言的不断创新,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
主谓插入语;非范畴化;认知
随着社会发展,主谓插入语结构(如“I think”,“你看”)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并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主谓插入语作为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的理解和交际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非范畴化的角度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该结构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进一步推进语言的创新,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
(一)主谓插入语的界定
各种连接话语或语篇的成分都可以称为话语标记语,主要作用是调节话语的进展[1],即它们既不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也不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意义,在形式上的省略与否也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2]。主谓插入语作为一种话语标记语,具有灵活的句法位置,可以从句中抽去而不影响句子基本语义的表达,如I think, I mean等。主谓插入语的基本结构为S+VP,主语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虚指名词,具有虚指性特征,而谓语主要为表示认识意义心理状态的动词,有语法化的特征和倾向。
(二)语言的非范畴化
范畴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经典范畴化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原型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理论又发展出了非范畴化理论。非范畴化最早是由Hopper和Thompson提出来的,主要用来解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性。Taylor[3]在他的认知语言学著作中提到过名词和动词的非范畴化现象[3],Givón[4]运用非范畴化思想研究了非真实性与虚拟语气的问题[4]。在国内,束定芳、文旭等学者也研究了与非范畴化紧密联系的隐喻和范畴概念。刘正光指出,在语言研究层面,将非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称[5]。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刘润清等[6]在考察名词和动词的非范畴化基本特征时指出,名词或动词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语义抽象或泛化、丧失形态标记或句法限制条件失效、承担新的功能、范畴身份发生转移。下面根据以上特征来考察主谓插入语结构的非范畴化特征[6]。
(一)语义抽象或泛化
有些谓语动词如“think, believe, guess”包括汉语中的“看、瞧、说”等,本义并非表示主观看法,但这些动词后往往跟有结论性的句子或是表达个人的看法,因此经常用于表示心理活动。这些本来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用于表示心理活动时,就发展而成话语标记。
Brinton总结出了这类插入性话语标记语的语义发展两个阶段[7]:第一阶段,think, believe, guess等由实义动词表示一种心理行为转而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或知晓的方式,表达一种传信意义;第二阶段,从传信意义到认识意义。这里引用刘正光的例子加以解释[8]:
例1(a) I think that we’re definitely moving towards being more technological.
(b)I thinkit’s just your point of view you know what you like to do in your spare time.
(c) It’s just your point of view, I think, you know whatyou like to do in your spare time.
a句中I think后接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I可以替换为he, she等其他代词;b句和c句中I think表达的是个人的观点,相当于in my opinion或情态副词maybe, probably等意。从a句到c句,think表示的心理活动的意义逐步淡化了,这种语义的抽象或泛化,是心理活动转化为心理状态的表现。在c句中,I think的位置十分灵活,去掉也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因而已经语法化为话语标记语。Brinton指出:“在话语中,当我们使用了I think, I believe等以后,便将一个陈述的无人称事实转化为一个主观的话语,因为人称短语是主观性的标志。”[7]因此,我们可以用这类话语标记语表示主观性认识情态。
汉语的主谓插入语也是具有主观性的,语义也泛化了,试比较:
例2(a) 你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吧,看能不能帮助他们。
(b) 他们每天每天都这样烦我,你说我该怎么办?
a句中你说是实义动词,是真的让对方说出来。b句有两种理解,理解之一表示让对方告诉自己不让他们烦的解决方法,理解之二是说话人并不是真想要解决方法,而是表达一种无奈或厌烦,完全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这种理解比句a语义泛化,且具有主观性,所表达的不是实义,而是认识情态。
(二)形态标记丧失
主谓插入语作为话语标记语会产生固化,具体表现为形态变化的消失和主语的依赖性,即谓语时态变化很少,同时也与固定的主语搭配。如例1(c)中I think就不能改为he think, I thought, I’ve thought, do you think, did they think等等。
例3 *What’s the point of asking for his help,do you think?
*What’s the point of asking for his help,does he think (do they think, did you think)?
汉语主谓插入语作为话语标记语,形态分布的特征也消失了,具体体现在动词的无时态性。“看、想”等不能后附体助词“着、了、过”等,也不能带时量宾语,如“一会儿、一下”等。“我看、你看”等作为话语标记语已经固化成一个整体,不仅仅表示动作行为本事,还常常用来表示个人看法,向表示态度、意向的话语标记转变,因此,“看”带上“着、了、过”后,动作性增强,不能表示认知意义。
例4 我看他是装糊涂。
*我看了(着、过)他是装糊涂。
我看这不难。
*我看这一会儿(一下)不难。
英汉主谓插入语中动词也都具有不可否定性,I think, I guess不能变为“I don’t think, I don’t guess”,同样,汉语“我说,你看”不能变为“我不看、我没看,你不看、你没看”等。
例5 But I told you the worst point,I believe,if I told you the truth, you would be angry at me.
Her yellow hair was braided in a tress behind her back, a yard long, I guess.
天晓得他住在哪里。
事情一直进行得顺顺利利,谁知道,半路上杀出一个程咬金来。
这几天简直就是忙得不可开交。你看,我都快成陀螺了,连轴转!
你想,人家帮了那么大的忙,咱总不能一个谢字都不说,转身就走吧!
从例句可以看出,主语一般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居多,疑问句多用第二人称,也包括疑问代词和虚指名词如who, god,谁,天,鬼等,这体现了英汉主谓插入语的主语依赖性,或称为主语敏感性。
(三)句法限制条件消失
句法限制条件的消失使主谓插入语作为话语标记丧失了独立的语篇地位而不能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意义并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首先,作为认识情态标记,例如“I think”的话语标记纯粹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或判断,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意义。
例6 Miss Li,I think,is a good teacher.
此句纯粹表示说话人对李小姐是否是一个好老师的主观判断,句子的命题意义没有改变。
其次,主谓插入语在作为话语标记语时,不同于表示心理活动的实义动词,丧失了许多句法形态特征,也丧失了在语篇中的独立地位,它们不影响句子的句法过程[9],在句中出现与否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如例6中的I think在句中可有可无。
刘正光认为这类话语标记语并没有多少语义内容,主要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8]。由上面例5可以看出,从位置来说,主谓插入语不仅可是出现在话语之始、之中,也可出现在话语之末。
(四)功能和范畴转移
刘正光[8]概括道:插入性话语标记语“在句中的意义与位置的灵活性与情态意义和连接性副词相似,它们在意义与功能上已经副词化了,由完整的主谓结构蜕化为一个品词类插入语,就是说,它们最后都完成了功能和范畴的转移”。
Hopper和Traugott指出,“判断非范畴化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范畴成员的功能发生转移”[10]。原型意义上的名词,如the key to the office,在概念结构中表示“物”(THING),在句法层次充当主语和宾语,在语篇中还可以承担形容词和副词的功能,如a key tool的表达。当key承担形容词和副词的功能时,作为名词的分布特征就随之消失,例如没有复数形式、不能受冠词修饰等。这说明,语言实体在获得新的功能的时候,都必然发生一定程度的非范畴化。主谓插入语结构也是如此,当think, guess等作为动词使用时,它们仍承担着动词的基本功能,描述一个时间的状态,但当这类动词构成“第一人称+现在式心理动词”的话语标记语以后,它们承担着完全不同的功能。下面我们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来论述。
1.语义功能转移
汉语中的“你看、你想”等主谓结构插入语可以表示说话人要求对方去观看和设想的祈使功能,也可以表示说话人的主意未定,要求对方发表意见的征询功能。
例7 你想,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有多么激动!
你看,什么时候出发呢?
2.语用功能转移
主谓插入语结构的功能转移也体现在语用方面,可以转移为强化功能、认知共性功能、填补功能和修辞功能。
(1)强化功能
所谓强化,就是“在不拓展新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原话语的补充、说明,突出说话人的观点、立场、认识或看法”[11]。汉语中的“你看、你说、你想”经常用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起强调作用,可以强调自己的预测与实际相符,此时,这些动词已经发生了功能和范畴的转移,并不是为了真的让你去看去想,而是表达一种主观意愿。
例8 她办事情那可真叫个利索。你看,才多大会儿工夫,一桌饭菜就端上来了!
(2)认知共性功能
“无论是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双方都需要一定的共知信念或假设,以此作为交际的前提或背景。”[11]通过使用英语“you know”和汉语“你知道”,说话人可以增加双方的认知共性,可以让听话人意识到并认同说话人的观点,从而提高后续话语的可接受性。
例9 Merry likes coffee,you know.
(3)填补功能
在人际交往时,有时候突然会不知道下面该说什么,话语出现空白,这时插入性话语标记语“你知道吗”和“you know, you see”等可以起到填补作用,而不是真的问对方知不知道。
例10 You knowwhere-You know where Neshaminy is?
该句问对方知不知道Neshaminy在哪里,开头就出现了话语空白,所以用了you know来进行填补,体现了它的填补功能。
(4)修辞功能
插入语往往可以赋予话语一定的表现力,使话语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情感丰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特别是那些表达各种主观态度、吸引注意力的插入语。这类插入语包括“谁知道”、“天晓得”、“你瞧”、“你想想”“who knows”等[12]。
例11 Tom looks very angry, what happened?
Who knows?
这里的“who knows”并不是真正提问有谁知道,而是在别人问你并不清楚的事时的回答,意为“天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呢”。
根据主谓插入语在功能上的转移这一特征,我们可以运用非范畴化的手段不断扩展和转移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这将会为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思维的创新提供必要条件。
通过以上例证,我们发现主谓插入语的非范畴化现象在英汉语言当中普遍存在,下面将针对英汉主谓插入语结构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对比论述。
(一)英汉主谓插入语之同
英语和汉语中都出现了人称加上心理动词成为插入语的非范畴化现象,其句法形态特征基本相同,并且去掉也不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或使句意发生实质性改变。刘月华曾总结了汉语中“说、看、想”三个动词的五个共同点,即多少都离开了本义,都可用于对话,只用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动词后不能用“了、着、过”等动态助词和各种补语,不用否定式[13]。这与英语中的第一、二人称后接“think, see, know”类似。因此,这种主谓插入语作为话语标记语的非范畴化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具有共性的。
(二)英汉主谓插入语之异
1. 视角的差异
通过以上所举例句,发现汉语多用第二人称如“你看、你说、你想”,而英语以第一人称居多,如“I think,I guess,I see, I mean”等。这体现英汉的两种视角,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采用的视角稍有不同,英语更加直接,而汉语多从寻求对方认同的角度来表达。
例12 你说我做得有错吗?
你说这孩子的嘴巧不巧?
在这几个句子中,插人语“你说”的作用是请听话者给予回答,做出论断。由听话者做论断,从而使说话者处于服从地位,听话者处于决定地位,体现了先人后己的精神和对听话者的尊重。与英语相比,插人语的这种用法是汉语所特有的。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历来注重礼仪,这种民族精神在语言中必然会有所反映。汉语中大量的敬语、谦语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精神,主谓插入语同样反映了汉民族谦虚礼让的民族精神。
2. 结构的差异
英语的主谓插入语结构还有一种形式,即省略主语,这在汉语中比较少见,例如“look, listen, say”等,为零主语。汉语中的“你说、你想”不能省略为“说、想”。此外,汉语中主谓插入语结构后可接“吧、呀”等特有的语气助词,如“你看吧、你想吧”,这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形式的。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便是思维差异。这些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
综上,虽然英汉人称代词加上心理认知动词成为话语标记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英汉表达很相似,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有所差异,从中可以显示出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
综上所述,主谓插入语结构是非范畴化的重要手段,非范畴化和范畴化一样,是重要的认知理论。主谓结构插入语作为话语标记语的实质是非范畴化,动词的意义发生了抽象和泛化,功能发生了转移。因此,主谓插入语结构实际上是人们实现新的认知目标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概念系统的日益丰富和表达这些概念系统的空缺,反映了认知和语言的不断创新。
本文分析了主谓插入语结构的非范畴化现象如语义抽象或泛化、丧失形态标记、句法限制条件消失和功能、范畴的转移等,并对英汉主谓插入语非范畴化现象进行了对比,发现主谓插入语结构的非范畴化现象是两种语言的共性,但该结构在英汉视角和结构上稍有不同。从非范畴化的角度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该结构的理解和认知。
[1]Erman, B. Pragmatic Markers Revisited with a Focus on you k now in Adult and Adolescent Talk[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 (33): 1337-1359.
[2]Archakis, A. On Discourse Markers: Evidence from Modern Greek[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33): 1235-1261.
[3]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OUP, 1995: 251.
[4]Givón, T. Irrealis and the subjunctive[J]. Studies in Language, 1994(2): 265-337.
[5]刘正光.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J].外国语,2005(2): 37-44.
[6]刘润清.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1):1-13.
[7]Brinton. Pragmatic Markers in English: Grammaticaliza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s[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6: 243-244.
[8]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41-342.
[9]Ziv, Y. This, I believe, is a processing instruction: discourse Linking via Parentheicals[EB/OL]. http://linguistics.huji.ac.il/IATL/18/Ziv.pdf, 2012-11-14.
[10]Hopper P, Traugott E. Grammaticalization[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06-144.
[1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24.
[12]陶嘉玮.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3]刘月华.对话中“说:“想:“看: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1986(3):168-172.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A Study on Decategorization of Subject-Predicate Parenthesis
SU Ya, ZHANG 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3, China)
“I think” and “你看” are used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subject-predicate parenthesis which includes generalization of semantics, los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disappearance of syntactic restrictions and transition of function and categ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ategorization. A comparison of this structure is ma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use of decategorization theory can enhanc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is structure, which reflects the innovation of cognition and language and improve people’s communication skills.
subject-predicate parenthesis; decategorization; cognition
H314.3
A
1009-9115(2012)06-0027-04
2012-03-26
苏雅(1988-),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