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社列,孙 青
(河北大学 社会科学处,河北 保定 071002)
王太与《类玉篇海》
张社列,孙 青
(河北大学 社会科学处,河北 保定 071002)
《类玉篇海》是金代王太编写的一部大型字书,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它是在《玉篇》的基础上形成的,继承了《玉篇》分部方式,又有众多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区分画段、标注字源、字无遗形三个方面。它开创了后世字书笔画检字法的先河,在字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王太生于北宋末年,生活于金代,是今河北赵县人。
王太;《类玉篇海》;古代字书
王太及《类玉篇海》不见于古代典籍记载中,学术界也仅仅是从《四声篇海》序中的片言只语了解到王太及《类玉篇海》的存在。
《四声篇海》是金代韩道昭(滹阳松水人,今河北灵寿县西倾井村人[1])编的一部大型字书,是现存的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四声篇海》前所附的韩道昇于泰和八年(1208年)作的《重刊〈改并五音篇〉序》云:“又至大朝甲辰岁(1124年),先有後阳王公与秘祥等以人推而广之,以为《篇海》。”[2]由此,人们得知《篇海》的作者是金人王与秘。后世的学者多因袭了这种说法。如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安滕宵写的《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集韵〉序》中说:“金王与秘推广《玉篇》,区其画段。”[3]万历乙未(1595年)闽中徐熥撰的《重刊〈五音篇韵〉序》中亦说:“惟王与秘之《五音篇海》分其画段,则字无遗形。”[4]而《四声篇海》前韩道昇的序,元修本则作“浚阳”[5]。
其实,这几篇序中关于《篇海》作者的记载都是错误的,殊不知王与秘非是一人,而是王公与秘祥二人。这直接导致了《篇海》的真正作者隐没不显。
所幸,金代沧州人邢准编的《新修玉篇》前保留的金大定甲申年(1164)重修《类玉篇海》时无名氏所作的序纠正了这一错误。该序说,洨阳王太及秘祥等八人仿《玉篇》共同编写了《类玉篇海》,始使《篇海》的真正作者重见天日。
无名氏之《大定甲申重修〈增广类玉篇海〉序》云:“王太,洨阳人。……集成一书,号曰《增广类玉篇海》。”
先是有许慎作《说文解字》,首创部首分类的方式,后是梁顾野王作《玉篇》,继承了《说文》的部首分类法,也有所发展。《说文》的部首排列,基本上是“据形系联”,而《玉篇》试图“将意义相类的部首排列在一起”。此外还归并了一些部首,删除了“哭”、“㢟”、“畫”“教”、“眉”“白”、“”、“”、“后”、“亣”、“弦”十一部,增加了“父”、“云”、“喿”、“冘”、“處”、“兆”、“磬”、“索”、“書”、“牀”、“弋”、“單”、“丈”十三部[9]。这使字书的部首设立更加合理,排列更加有序。后经唐处士孙强增字,经宋陈彭年重修,《玉篇》收字量大增,收字达22 803字。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玉篇》共16 917字,现存本多出的字是孙强等后人陆续增加的。序后又载:“编集校勘人:祕祥、赵卞、周胤、张宗古、杨景、张衠、范询、李温。”原来韩道昇的序中“以人”乃“八人”之讹,“後阳”乃“洨阳”之讹,“秘祥”又作“祕祥”,“王公”是指“王太”,而滕宵、徐熥的序则脱“公”及“祥”二字。
邢准《增修累音引证群籍玉篇》序亦说:“洨阳王太集上数家篇韵,总之为一。”
通过无名氏及邢准的序,我们得知,《篇海》全称为《增广类玉篇海》,是以《玉篇》为基础编纂的,其真正的编者为金人洨阳王太及祕祥等八人。其成书于1124年,四十年后,即1164年进行了重修。
《四库全书》中“洨阳”一词出现两次。一是在《江南通史》卷三十五,其云:“洨阳故城在灵璧县南五十里,汉侯国。东汉为洨县,亦名濠城。魏收《志》云:谷阳郡连城县有濠城,即汉洨县地。今为濠城集。”此地不可能为王太之故里。因为金朝疆界最南端“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6]。濠城,今属安徽蚌埠地区,属淮南地区,未曾属金。若为王太之故里,则王太不得称为金人。
二是在宋代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著的《鸡肋集》(收于《四库全书·集部》)卷六十八,晁氏为其季父晁端中写的墓志铭《雄州防御推官晁君墓志铭》云:“其在平棘,守李陶作楼于洨之阳,府君赋焉,陶刻石楼上。后补之见之,曰:‘赋虽小道,然屈宋远矣。文词之芳润,至相如、子云而极。左张厪厪乎蕲富而更窘,曹植欲返其波澜而不能也。’洨阳楼之作有心哉。”此“洨阳”在宋之平棘,尽管是楼名,但实则是取“洨水之阳”之义。
洨水,在今河北石家庄南部,源出于井陉县东南,东南流至宁晋县南合沙河。《清一统志·正定府一》中记载了洨水得名之因:洨河,“《旧志》:洨水上源有四泉:一出获鹿县南莲花岩营,一出县南洚北村,二泉相去五六里,东流十余里而合。又十余里至窦妪村,入栾城界,其二泉出窦妪村西北三里,名石牛港,相去六百步,皆乳泉,漫流平地,东行二百余步。又三里许,与前二水合,四流交流,故名洨水”[7]。
平棘,宋属赵郡,为郡治。金属沃州,亦为州治。《金史·地理志》:“沃州,宋徽宗升为庆源府,赵郡庆源军治平棘。天会七年改为赵州,天德三年更为沃州。盖取水沃火之义。县七,镇一。平棘(倚,有洨水、槐水)、临城、髙邑、赞皇、宁晋(有洨水)、镇一:奉城。栢乡、隆平。”平棘今为河北赵县之地,古称“洨阳”。因此,王太为今河北赵县人。
孙继民《唐邢超俗墓志铭杂考》中载:“唐故昭武校尉、兵部常选、上柱国邢公墓志铭并序。”[8]今存拓片中有“永泰元年三月十八日终于平棘县洨阳里私第”一语,证明在唐代平棘县就有一个名叫洨阳的里。所谓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唐代一百户为一里,《明史》称“以一百十户为一里”。同时,里也是古代的乡村居民聚落,比村、庄要大一些。王太有可能为此洨阳里人。
无名氏的序又说王太“幼习音韵,常有心于此,时请诸明公相与言,曰:‘篇韵者,分文析字之枢筈,立训申义之津涉。可使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多而不紊,详而不杂,无眩于耳目,故日以聚居,潜精勉志,历乎数载。”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有关王太的极少的珍贵资料。由此,我们知道王太幼有大志于音韵学,其编修《类玉篇海》花费了数载时间。
王太的生卒年、生平经历,因为资料所限,我们无法得知。金代建国时间是1114年,而《类玉篇海》成书于1124年。因此,王太生于北宋末年,生活于金初无疑。如果1164年主持《类玉篇海》重修工作的也是王太本人(这种可能性极大,但我们缺乏明确的证据)的话,加之古人讲究三十而立,王太编撰《类玉篇海》以30岁计,则王太当生活在1094至1074年之间,前后误差当在10年之内。
1. 王太之前,古代字书、韵书编纂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宋人丁度奉敕编纂《集韵》,名誉上增加了更多的字,使收字量达53 525个。然考虑到一字多音的因素,《集韵》实际收字数为32 381个。
《集韵》之后,又有《类篇》问世。《类篇》是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与宋《集韵》并行编修的一部字书。《集韵》按韵编字,《类篇》接部首编字,两书相辅而行。《类篇》依据《说文解字》分为14篇,又目录1篇,共15篇。每篇又各分上、中、下,合为45卷。全书的部首为540部,与《说文解字》相同,部首排列的次序变动也很少。《类篇》是直接承接《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一部字书,所收字数31 319字,比《玉篇》增加了近一万字。
《集韵》、《类篇》之后,又陆续有一些韵书、字书问世,仅无名氏序中提及的就有《阴祐馀文》、《省篇韵》、《塌本篇韵》、《会玉川篇》、《古龙翕》、《奚韵》等数部。这些韵书和字书的问世,为《类玉篇海》的编纂提供了文献基础。
2. 王太有感于前人所编的字书存在着不少问题而编写《类玉篇海》
《集韵》之后出现的字书、韵书比较纷杂,而且存在着不少问题。无名氏的序中指出,这些字书、韵书“收字颇有不同”,而且《龙龛手镜》、《会玉川篇》“唯明梵语,余无所载”、“各司一端、篇秩众异”,更为严重的是“终无统纪,难于捡寻,故寻一字,有终朝而不能得者”。然而众家篇韵又各有所长,“包函音训,陈发祕藏”。因此,王太决定集众家篇韵,合而为一,编纂《类玉篇海》。
《类玉篇海》编成于1124年,40年后进行了重新修订。由于今已亡佚,我们只能从无名氏的序中,大致推测出其体例。
1. 收字来源
主要是《玉篇》、八家篇韵。此外还有八家篇韵隐注之字,即所谓“及诸家篇中隐注,尽立为大字”。宋本《玉篇》原收标目字,亦即大字22 803(含重现字200有余,具体宋本《玉篇》收多少字,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将另撰文搞清这个问题)。《类玉篇海》又从八家篇韵中增加大字39 364字。则《类玉篇海》共收字62 167个。增加经及音训计60余万字,加之《玉篇》原有音训之字40余万字,合计全书达100余万字,可以说是卷帙浩大。
2. 分部
无名氏的序中言“大要仿顾野王《玉篇》分部”,没有提及他对《玉篇》分部的改并情况。依此,则《类玉篇海》的分部很可能与《玉篇》一样,分为542部,加之杂部为543部。
此外,《类玉篇海》部的排列顺序,无名氏的序中没有提及。有两种可能,一是依《玉篇》的顺序排列,一是按部首字的五音三十六声母归属排列。徐熥的序中称《类玉篇海》为《五音篇海》。之所以称为“五音”,有可能是指“五音类聚”的排列方式。如果是这样,王太的检字系统就呈现了立体结构,部首排列有一个标准,部下之字又有一个标准,这样更便于字的检寻。韩孝彦的《五音篇韵》之所以称为“五音”,就是采用了这个方法。《四声篇海》之所以名为“四声”,是因它的部首先按五音归属排列,次依“四声”归属排列。所以《四声篇海》又称《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五音类聚”的排列方式,有可能是王太的创新,而“四声”排列方式,则是韩孝彦、韩道昭父子借鉴《龙龛手镜》部首排列方法的结果。韩孝彦的《五音篇》、
《类玉篇海》各部下的字按照笔画数的多少排列,其中所含的部首不计笔画,现代字书正是如此。每个部下分段(相当于一画)不等,多至二十。从《新修玉篇》基本可以看出《类玉篇海》具体作法:三画以下的字,不单独分段。到部末由于笔画繁多的字比较少,亦不再分段,并为一段。比如玉部所收之字,最初“玉”、“㺩”、“玖”等字都属三画以下,依笔画多少排列,并不分段。而“玠”、“玢”等字除部首“玉”外,均为四画,则列入四画下,并在本段段首用阴文“四”作为标识。二十画之后的字比较少,如“瓛”、“”等并为一段,不再细分。收字少的部,也不分段,按引书顺序直接排列。
5. 各段下之字,依引书顺序排列,并注明字源
无名氏序中《类玉篇海名件下项》说明了字的来源,包括“《省篇韵》、《塌本篇韵》、《阴祐余文》、《古龙龛》、《龛玉字海》、《会玉川篇》、《奚韵》(取有形注)、《类篇》、诸篇下隐注,诸韵下隐注”,实际上是八家篇韵。而“篇内号样”则规定了各段下之字的排列顺序,“每段下《篇》,○《余文》,《龙龛手镜》,《川篇》,●《奚韵》,《类篇》”,这就是说,每段下先列引自《玉篇》之字,再列引自《余文》之字,依次类推。引文前用“号样”予以标识。由于所收之字,主要是出自《玉篇》,故段下直接引《玉篇》,而不加号样。然则八字篇韵,为何只有五家号样?梁春胜认为,《类玉篇海》重修时,删汰了原本中的三种篇韵[10]。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金代字书均以收字丰为特点。《类玉篇海》就是收字最多的古代字书,《四声篇海》则是现存收字最多的字书,《五音集韵》“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言”。而且《类玉篇海》的特点是“字无遗形”,因此重修者不可能删汰收字达“近两万”个的三家篇韵。笔者推测,宋末有人以《玉篇》、《集韵》为基础编写了《篇韵》,《省篇韵》则是《篇韵》的简本或删节本,而《塌本篇韵》可能是《篇韵》的通行的一个版本。二者所收之字均在《玉篇》和《余文》之中了。(无名氏序中云:“有阴佑者,取其《韵》有《篇》无者,编之以为《余文》。”是《余文》收录《集韵》收录而《玉篇》未收录之字。)而《古龙龛》、《龛玉字海》当是《龙龛手镜》的不同的本子,或者《龙韩道昭的《四声篇海》继承了“五音类聚”的方法,韩道昭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分,即同一声母下的部首,又按四声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使字书的检索系统呈现出立体结构,更加方便实用。
3. 新列杂部
“有《龙翕手镜》、《会玉》、《类篇》中数部难以编次,列在卷末。”这其实就是借鉴《龙龛手镜》的作法,将难以编定次序的部,列在书末,虽然无名氏未明言是为杂部,然实质上却是行杂部之实。
4. 部下之字,依笔画数排列龛》是以二书为基础形成的,其收字亦当含在《龙龛手镜》之中。王太可能在实际编修过程中才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因此对此三家篇韵未予注明,而标为《玉篇》、《余文》或《龙龛》。
《类玉篇海》在字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首开笔画数目排列法,这是后世字书笔画检字法的先声
在《类玉篇海》之前,通行的大型字书以《玉篇》为主。《玉篇》共542部,收字达22 803个。有些大部收字过千,如艸部收字多达1 045个,木部、水部也达八、九百之众。由于各部下所属之字排列无规律,查检甚为不便。因此王太才在《玉篇》的基础上,“推广《玉篇》,为《篇海》”。
《类玉篇海》各部的字按笔画数目的多少排列,笔画数目不计部名所含笔画。这是王太的一个创新,后世的大典字书,如《四声篇海》、《新修玉篇》、《康熙字典》等都采取了这种方法。现代字书笔画检字法的形成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2. 对每个字的出处都进行了标注
《类玉篇海》是在《玉篇》和其它八家篇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对每个字的出处都用“号样”(后世字书如《四声篇海》称之为“明头标号”)进行标注。这更增加了该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种作法也被《四声篇海》和《新修玉篇》所继承。后世字书的书证也有可能是借鉴这种作法而形成的。
3. 收字比较丰富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类玉篇海》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所谓“字无遗形”,收字量达62 167个,总字数当在百万字以上,可谓卷帙浩大。
4. 保存了一批古字书、韵书的材料
《类玉篇海》是在《玉篇》和八家篇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八家篇韵除了《龙龛》今有传本外,其它字书已经亡佚了。尽管《类玉篇海》也已亡佚,但是以它为母本的《新修玉篇》和《四声篇海》这两部大型字书却保存了下来,间接地保存了古代一些字书、韵书的资料,如《余文》、《川篇》、《奚韵》、《类篇》(与今本《类篇》迥异)的资料。这些资料对字书、韵书、文字学研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总之,《类玉篇海》是在《玉篇》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目前我们已知的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它继承了《玉篇》分部方式,又有诸多创新之处。后世的两部大型字书《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又是在它的基础上编纂的。因此,它在字书史上实际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唐作藩,校订.《五音集韵》序[J].古汉语研究,1992(1):1-4.
[2]韩道昭.四声篇海(成化本)[M].明成华七年金台释文儒募刻.
[3]韩道昭.四声篇海(正德本)[M].明正德十五年金台衍法寺沙门觉恒重刊.
[4]韩道昭.四声篇海(万历本)[M].明万历巳丑重刊.
[5]刘萤.汉字检索的珍贵足迹[EB/OL].http://www.nlc.gov. cn/newhxjy/wjsy/wjls/wjqcsy/wjd29q/d29qdsbj/201011/P 020101124415549018920.pdf.
[6]脱脱.金史·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549.
[7]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93.
[8]孙继民.河北新发现石刻题记及隋唐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28.
[9]杨素姿.从《玉篇》对《说文》部首之增删谈作者之编辑观念[EB/OL].http://www.doc88.com/p-59954256949 7.html.
[10]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21-26.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WANG Tai and Lei Yu Pian Hai
ZHANG She-lie, Sun Qing
(Office of Social Scienc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Lei Yu Pian Hai,a large volume of dictionary, compiled by WANG Tai of Jin Dynasty, is so far entitled to be the one collecting the largest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ancient China. Compiled on the basis of Yu P ian and inherite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volume division, Lei Yu Pian Haipossesses its own original novelties,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by distinguishing the order of characters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strokes, marking the origin of characters and collecting any conceivable form of the characters collected. It is a symbol of the advent of searching characters by strok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following studies and exerts a transitional role in the history of dictionary development. WANG Tai, the compiler, born at the end of North Song Dynasty, living in Jin Dynasty, belongs to the present Zhao County, Hebei Province.
WANG Tai; Lei Yu Pian Hai;ancient Chinese dictionary
H163
A
1009-9115(2012)06-0003-04
2012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2YY010)
2012-05-10
张社列(1966-),男,河北沙河人,博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