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化方略——基于组织与个体视角

2012-02-15 18:12刘小金
图书馆学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职业化馆员学科

刘小金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科馆员的作用和地位日渐凸显,由最初的书目员(Bibli-ographers)、联络员(Liaison Librarian)到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学术馆员(Academic Librarian)、学习顾问(Learning Advisor)。[1]这一系列名称的深化使得学科馆员成为数字化图书馆时代信息传递与服务的新模式。科学、正确定位高校学科馆员的职业角色是关系到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国内许多高校,由于学科馆员定位不清,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职责不明,学科馆员只趋于一个职位而非一个专业化职业,成为边缘化角色,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钝化了其职业功能,影响了其职业形象。笔者试从高校学科馆员职业化的组织和个体双重视角来分析高校学科馆员生存和发展状况,找出发展对策。

1 学科馆员职业化的组织视角分析

1.1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成立“学科馆员小组”,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先河。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所高校图书馆纷纷效仿并开展这项工作,但大多数院校在具体实施上多流于表面形式,学科馆员深层次的内涵并未得到很好的揭示和挖掘。[2]尤其是一些没必要且不具备条件的图书馆盲目跟风模仿,在没有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匆忙设立学科馆员制度,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图书馆的服务陷入被动局面。国内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处于自发组织状态,其专业化队伍直接从馆员中任命,没有科学的考核和选聘机制,其工作实质多停留于表面,结果不仅没有提高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还由于工作岗位的调动而导致有限人力资源的浪费。

1.2 学科馆员队伍选用和管理机制不合理

随着学科细分和交叉学科的不断更新,学科馆员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一定的广度,还要能在学科深度上提供相匹配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效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在许多高校,学科馆员工作定位模糊,权责不清,缺乏严格的选聘标准和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其任用有较大随意性。在学科馆员选拔时忽视专业背景和学历上的考虑,往往论资排辈,加上馆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图情知识的优秀馆员凤毛麟角,学科馆员的选拔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我国,图书馆事业是一项不受重视的事业,缺乏法律保障,工作人员的聘用、解聘、考核、奖惩和晋升方面随意性较大,馆员之间待遇差别不大,加上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的缺失,使学科馆员组织上无归属感,职业上难有成就感。

1.3 缺乏健全的学科馆员职业组织体系和良好的职业环境

从图书馆内部看,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大多采用一对多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3]图情教授身兼数职,学科馆员服务工作量大,有限的精力很难实现专业化的学科服务。从外部环境来看,学科馆员作为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不高。学科馆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科研究型又是信息服务型管理专家。而外界将学科馆员等同于参考咨询员,对学科馆员这一职业不理解、不支持,经常性的能力和业务培训落不到实处,造成了学科馆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良好职业组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狭窄。许多高校部门、院系间设置界限突出,缺乏横向联系与配合,使本应相互依托的学科馆员与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应用平台间各自独立,无法协调工作,阻碍了学科馆员制度的深入推行。

2 学科馆员职业化的个体视角分析

2.1 职业化素养亟待提高

学科馆员的素质是决定学科馆员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其应是某个学科的文献专家和信息咨询导航员,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专业背景,而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学科馆员准入门槛过低,目前高校学科馆员队伍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科馆员缺乏必要的与时俱进意识和主动创新精神,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服务水平仅仅停留在文献检索、信息咨询等低层次服务上,而涉及资源开发、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深层次服务方面却少有建树,影响工作效果。学科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及网络化信息服务技能,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专业数据库的使用,熟悉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检索工具,擅长网络搜索,且注重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创新。而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现状与这样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学科馆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2.2 职业化技能缺乏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科馆员应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信息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然而,很多学科馆员缺乏某学科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处理起来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工作中沟通协调能力差,主动性不强,决策不够果断明确,处理问题拖泥带水,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对文献信息的检索方式和途径不够专业,常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职业化技能的获取是个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如何根据学校特点及师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科学准确、及时有效的服务,需要不断探索与学习。我国高校学科馆员缺乏在职学习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很难胜任极富挑战性的学科馆员职位。

3 走出高校学科馆员职业化困境的对策

3.1 专业化发展与职业化管理是高校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专业化是社会发展与分工的结果。专业发展是专业存在与提升的需要,也是个体适应专业要求、提高职业素质的需要,是其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专业化要求学科馆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服务意识,还需要有较为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学科馆员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搜集、整合、存储、导航,以及对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上,现代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多学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上,学科馆员专业发展是对当今大学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需求的积极回应。高校应特别重视其专业素养的培养,将学科馆员的学习、培训列入全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时间、经费、场所等方面对学科馆员的学习、培训、提高给予保证。学校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为学科馆员开展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创造条件,切实加强自学深造和继续教育培训,为学科馆员获取信息和资料提供方便,不断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其工作质量。

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化包含学科馆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和遵从本行业的特定的职业规范,是学科馆员对图书馆职业观念、职业形象、职业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个体行为到团体行为的逐步推进图书馆事业职业化的过程。学科馆员既是学科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者,应加强自我职业化管理,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目标作出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学科馆员兼有多重身份,而学科服务是其最主要的服务内容,学科馆员应了解学科进展、研究学科发展态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加服务内涵,注重对电子资源的收集和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加大网上资源的开发力度,注重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通过学科信息存取和学科情报分析来满足用户在学科活动中的信息需求,以学科化服务为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向,适应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学科馆员是网络信息服务的一个新生力量,是图书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结构、科研和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3.2 建立高校学科馆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机制

3.2.1 要有一个科学的选聘机制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用户特点,确定学科馆员的数量和制度要求,按需设岗,按岗招聘,选聘综合素质过硬、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馆员。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级”的原则,面向校内外公平、公开、公正招聘来实行。在招聘过程中,学科馆员应具备任职资格,严格招聘程序,招聘方式可包括综合笔试、面试、技能考试、心理测试等诸多环节。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只要符合岗位需求和入职条件均可竞聘上岗。同时打破终身制,建立岗位责任制,通过定员、定责、定额把学科馆员的服务目标和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科岗位上,把权限和责任统一起来,经考核不合格的学科馆员应及时淘汰,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3.2.2 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由于学科馆员所从事的是一项具有开拓性、主动性的服务工作,仅从奉献和道德层面来要求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其积极性。因此应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学科馆员隐性知识转化的最大化。此外,图书馆应制定高校学科馆员工作条例,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细化到德、能、勤、绩、廉等若干方面,便于检查、监督和考核。[4]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打破学历制、职称制、终身制,建立学科馆员自评、学科教师评议和基层组织评价三方相结合的机制,使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更好地发挥考核评价体系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3.2.3 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科馆员培养机制

学科馆员制度代表了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到学科服务主导的发展方向。学校应制订“学科馆员发展规划”,下达《学科馆员考核任务书》,明确每位学科馆员每年在其专项工作、个人学业、理论研究等方面所要达到的量化目标。制订培训规划,注重培训实效,逐步建立全方位(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发展性培训等)、多形式(日常培训、专题培训、校际交流、社会考察等)、分门别类(专、兼职学科馆员、助理学科馆员)的培训体系。重点组织学科馆员进行某学科及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选拔优秀学科馆员参加国内外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在岗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激发职业发展潜能,满足学科服务的需要。

[1] 陈永平.关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的定位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7):76.

[2] 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1-53.

[3]李红.“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初探[J].现代情报,2004(6):41-42.

[4] 袁荟.论高校学科馆员职责定位及素养要求[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78-79.

猜你喜欢
职业化馆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