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怡堂词稿》与《金瓶梅》考辨

2012-02-15 16:51:09范钦众
图书馆学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金瓶梅

范钦众

(枣庄市图书馆,山东 枣庄 277100)

范钦众 男,1962年生。本科学历,党支部副书记,副研究馆员。

笔者在整理古籍时发现贾氏古族谱一本,内有《永怡堂词稿》,本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1]之父、内丘县训导贾梦龙[2]所作。因为要研究《金瓶梅》作者出处就必须研究贾氏父子,故这本书不能不看。

《永怡堂词稿》与《金瓶梅》有许多相似、相同和一致之处,为研究《金瓶梅》作者是否为贾梦龙提供了佐证。

1 看曲牌名称

在《永怡堂词稿》中,有七言律诗19首,六言律诗3首,五言律诗53首,七言绝句49首,五言绝句52首,词令、曲牌、套数97首。其中曲牌、小令、套数的名称,有许多在《金瓶梅》中都用到过。

对照赵景深[3]先生的《金瓶梅词话与曲子》一文的统计可知,《金瓶梅》与《永怡堂词稿》相同的小曲牌名有《山坡羊》、《山坡羊带步步骄》、《驻云飞》。相同小令的名称有《折桂令》、《黄莺儿》、《江水儿》、《皂罗袍》。相同的套数名称有《朝元歌》等。据姚灵犀编著《瓶外厄言》的统计,相同的词曲小令的牌名还有《满江红》、《醋葫芦》等。

张远芬[4]先生在《金瓶梅新证》中曾指出过这一点,他说,《永怡堂词稿》中的曲牌“在《金瓶梅》中大部分都再现过。其中《驻云飞》、《折桂令》、《朝元歌》、《山坡羊》、《醋葫芦》等在《永怡堂词稿》中运用较多,在《金瓶梅》中也同样如此”。

2 看引词题解

《永怡堂词稿》的题解《咏怡堂落成》是贾梦龙退居故里后所作,题解中描写风景时所反映的思想倾向与王冠引词两相对照,十分接近。

题解“你休说俺这园亭不大,尽够俺渔樵们闲话”与引词“阆苑瀛州,金谷陵楼,莫不如茅舍清幽”对比,前者将贾家的永怡堂写成供“渔樵闲话”之处,后者则认为即使“金谷陵楼”也比不上“茅舍清幽”。二者互映补充,异曲同工。

题解“俺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月,无冬夏”与引词“野花绣地,莫也风流,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对照,前者咏山水风月,后者咏野花秀地,前者称“无冬夏”,后者只言“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而无冬二者对仗。

题解“有的花,云锦样,遮柳阴稠竹径斜。有茶有酒,有书有剑琴棋画”与引词“绿水旁边,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也堪图画,也还奇哉,有数株松、数竿竹、数枝梅”对比,其中“柳阴稠竹”与“绿水旁边”相互补充,“有些风,有些月”与上一句“有风月”重叠,“剑琴棋画”与“松”、“竹”、“梅”相对相衬。

题解“一会饱饭狂歌来也,有儿童齐和答,咱有好客来咱更有耍,咱这一塌风光只静坐也潇洒”与引词“酒熟堪,客至须留,更无荣无辱无忧”,“日用家常,竹几藤床,靠眼前水色山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却也清幽,也潇洒,也宽舒”对照,二者都提到“客来”、“潇洒”,在意境、用词上都相同。

通过题解与引词两相对照,无论从内容、风格、语言,还是从思想、意境、情趣等,各方面都是如此惊人的一致。

3 看成书年代

《金瓶梅》有嘉靖成书与万隆成书两说。据袁宏道给董其昌的关于传抄《金瓶梅》的信可知,《金瓶梅》成书的时间,下限至迟不能超过万历二十四年,这已是定论。陈诏经过考证认为:“《金瓶梅》主要反映嘉靖时代的人物”,“个别地方留有万历的痕迹。”《金瓶梅》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嘉靖朝的人和事,其上限可推到正德末年,下限在万历十年前后,其间跨越4个朝代,约七八十年的时间。这就把《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和背景放进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内。

与此同时,《永怡堂词稿》成书时间的下限也在万历二十四年,因为就在万历二十五年,贾梦龙谢世。贾梦龙终年86岁,主要生活在嘉靖朝,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4个朝代,所跨的时限也正好是七八十年,与《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和写作背景完全重合。

4 看思想心态

贾梦龙虽然很有才华,但却一生漂泊,只熬了一个训导的职务。明代隆庆二年进士,太史于慎行对他曾比较客观地描述:“翁四世明经,及翁兄弟益烨然,有名声鲁国莫不闻,而不搏一第,翁之心何如哉?”从《词稿》看,贾梦龙的思想心态基本是消极的,对社会现实以及自己的一生极其不满,他常以陶潜、刘玲、杜少陵、白乐天等人物自居,自称“曾伴着少陵诗、元亮酒、许由瓢”,经常游山玩水,结社乡间,饮酒作乐。虽然60岁后,他沾贾三近的光,被封为“光禄寺卿”,建立了永怡堂,但这更使他感到悲怆。他认为封的官不算官,“若说起昨日功名来也,即不冷杀人,淡杀人”,“青毡坐破已无毡,谏议须封不是官,闲坐小楼开四壁,漫拈诗卷对山看”,这就是他在退居峄县后对自己思想心态的真实写照。

隆庆四年,贾梦龙的孙子贾梧意外死去,贾梧本是他的掌上明珠,剑琴棋画,无所不通,贾梧之死对他造成沉痛的打击,因此,他的诗词歌赋充满了对人生的感叹,对人世间追名逐利、贪财好色的讽喻,以及对自己的身世和处境的自我嘲解。

贾梦龙还自称贾泮东、四休居士。泮东,即东泮宫的秀才,宣尼庙的儒生,“贾泮东别号逼匝的好,命里差作教。才离学究堂,又入宣尼庙,这先生与秀才缠到老。”四休居士,即“休争强使智”,“休入城和市”,“休生事”,“休浸溽”。《金瓶梅》作者揭露了整个社会的黑暗,否定社会、否定人生,从而也否定了他自己。而贾梦龙也正是这样,他以“四休居士”自称,正是表达了“谈空偈扫除一切烦恼,虚名利都付萍瓢”这样一种从入世到出世的思想心态。

5 看江南戏剧

《金瓶梅》作者对南曲、南戏非常熟悉,《金》第三十一回、三十三回、四十一回、四十二回、四十九回、五十二回、六十一回、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七十二回、七十四回、七十八回等,有很多地方写到了南方戏曲在北方的演出情景,这一点,冯元君、戴不凡等都作过比较详细的考证。

北方人家唱南曲,欣赏南戏,这在当时还很少见,南曲、南戏北方人一般还听不懂。关于这一点《金瓶梅》内就曾谈到过。如第六十四回有:

西门庆道:“老公公,学生这时还预备着一起戏子,唱与老公公听。”薛内相问:“是那里戏子?”西门庆道:“是海盐戏子。”薛内助道:“那蛮声哈刺,谁晓得他唱得甚么!”……(坐席后)子弟鼓板响动,递了关目揭贴。两位内相看了一回,拣了一段《刘智远白兔记》。唱了还未几折,心下不耐烦……(送走内相后,西门庆)复坐,叫上子弟来,吩咐还着昨日《玉环记》上来。因向伯爵道:“内相不晓得南戏滋味;早知他不听,我今日不留他。”

两位内相“不晓得他唱得什么”,当然“不晓得南戏滋味”了,因此“看了几折,心里不耐烦”。因此可知,如要看得懂南戏,还须能够听得懂才行。

贾梦龙在南方生活多年,回到峄县后尚对南方的生活非常怀念,他的《词稿》有许多地方表露了对南方生活的憧憬,用的是南方词令。因此,他对南戏自然是另眼看待,特别欣赏。他不仅喜欢南戏,而且经常请江南戏剧来北方演出,这在其《南楼杂兴》一诗中有记:“青山招客客来时,带得江南戏剧儿,莫惜杖头钱一百,大家听唱竹枝词。”他不惜头钱一百,招来江南戏剧,请大家欣赏,足以说明他对江南戏剧是多么喜爱了。当然,这江南戏剧来北方演出,必然会有许多人听不懂,不晓得其中滋味,这与《金瓶梅》中的描写正相吻合。

贾梦龙爱好元明戏曲,张远芬有证:“《贾三近墓志铭》中记载1586年贾三近请告家居之后,向父母月进醴酏珍异,多置园亭花竹,征乐佐酒,以娱待其意。”这段论证,正说明贾三近之父贾梦龙对戏曲的爱好之“意”。

6 看“不上刘伶坟”

刘伶是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但刘伶坟在何处?很少有人提到。贾梦龙在《词稿》中有《驻云飞·劝酒》一词道:“吩咐歌童,一曲新词劝一种。未饮将歌送,饮罢还斟否。嗏,剧饮便千钟,从伊乘兴。却不道酒满陂池,浇不上刘伶冢。休向人间问醉醒。”而《金瓶梅》第十一回写西门庆在李家喝酒,两个妓女歌唱劝酒,也引有一首词道:“……况是青春莫虚度,银釭掩映娇娥语,不到刘伶坟上去。”

这里的“浇不上刘伶冢”与“不到刘伶坟上去,”语法、字句、含义几乎一点不差。更何况,刘伶坟就在贾梦龙的故乡冯刘曜村。据《峄县志·陵墓》记载:

晋建威参将军刘伶墓,县东北20里。

以上并见《寰宇记》。《齐乘》云:“伶墓所,今名刘曜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酾酒处。”按:伶,沛人,去峄未百里。此其置鍤处也。

在明万历十九年,贾梦龙曾专门为刘伶表墓,并指使贾三近为此事写了墓记,贾三近在《刘伶墓记》中明确指出表墓者乃为明代“予峄诸缙绅先生”及“予父”贾梦龙“封君结社东林,耆英续会,怅高人之不作,悼故丘之久荒,乃托贞珉,共为表墓”。并称贾梦龙为刘伶“千载之后”的“会心人”。

贾梦龙还专门为刘伶立碑。在今日刘伶墓的墓碑上,尚可以看到贾梦龙的名字,碑的背面就刻有贾梦龙《词稿》中的另一首词《刘伶坟》:“冯氏郊园埋着刘伶这醉仙,醒也没人见,醉也没人唤。清颂古今传,不从妻劝。至到而今,谁浇奠?悔不当时葬酒泉。”

贾梦龙在《词稿》中还自比刘伶,自称“华发结成莲社老,前身应是竹林贤”,以表示他像刘伶一样,不满于现实社会,而沉湎于醉酒,游荡于山林。

可见,能够随口引用“不到刘伶坟上去”或者“浇不上刘伶冢”这样诗句的,在明代兰陵恐怕非贾梦龙莫属,并且,也不曾见明代其他诗人引用这样的句子。

7 看断肠挽歌

《金瓶梅》五十九回及六十回“哭官哥”的描写与《永怡堂词稿》中《殡公子梧骚体挽歌》十首有许多共同点,不仅事件的性质、人物心情以及场面和描写形容的许多语句相同,而且就连一举一动,感觉、幻觉甚至作的梦也是相同的。

先谈诗词。

论心情,痛断肠。《金瓶梅》五十九回的回首诗一二句首:“枫叶初丹檞叶黄,河阳愁鬓怡新霜。鬼门徒忆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同样,在《词稿》中,贾梦龙也由于贾梧年少而逝有“引长歌而泣送我公子兮,沉痛割肠”,在贾家墓地的《挽歌碑》上也反复写道:“汝催我肝肠,珠丝窗户,尘埋箧箱,瑶琴声断。”

愁漠漠事茫茫。回首诗第三句:“路杳云迷愁漠漠,珠沉玉陨事茫茫。”而《挽歌》有:“引长歌而泣送我公子兮,逝水不回游魂不返兮。噫,茫茫漠漠不知其所之兮。”

泪雨冻结恨无疆。回首诗第四句:“唯有泪珠能结语,尽倾东海恨无疆。”《挽歌》则有:“泪如冻雨洒花枝不能馨阿爷之酸辛兮”,“泪洒古道沾土欲湿,知几斗斛。”二者似相互注解。

睡恹恹如梦如痴。第六十回回首诗有:“倦睡恹恹生怕起,如痴如梦如慵。”《挽歌》也有:“噫,思公子兮如梦如痴,脆促可悲,会时见于梦寐兮。”“或招公子恹恹夜饮,步明月而归兮。”二者由于同样悲痛,产生了同样的幻觉,并用了同样的词语来形容。

再论叙述和描写。

听腔调。瓶儿哭官哥,口口声声“我的心肝”,“痛肠的娇生”,“如刀剜了肺腑”。而《挽歌》则出口“沉痛割肠”,闭口“如刺肝肺”、“催我肝肠”。不是同一人,却是同一腔调,异口同声。

看场面。官哥殡葬:“动清乐送殡。众亲朋陪西门庆穿素服,走至大街东口,将及门上,才上头口。西门庆恐怕李瓶儿到坟上悲痛,不叫他去。只是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大街,家里五顶轿子,陪乔亲家母、大妗子和李桂姐、郑月儿、吴舜臣媳妇、郑三姐往坟上去。”而贾梧殡葬:“殡之月出自东门兮,家人哭而送之,邑亲友亦哭而送之。噫,大父大母爹娘叔姑妻弱女胥号咷牵送而啼。噫,行路之人识与不识,邻尔青年念尔和淑咸共欷歔。”同是公子出殡而不啻同一场面再现。

观后事。官哥死后,“九月初旬,天气凄凉,金风渐渐,李瓶儿夜间独宿房中,银床枕冷,纱窗月浸。不觉思想孩儿,欷歔长叹,恍恍然恰似有人弹的窗棂响。”而贾公子死后(贾公子死于“犬之月”,即九月),贾梦龙“思公子兮独步庭除,即户而听隐如聆琵琶之声,亦闻理枯桐而凄兮。噫,就儿画壁与题词兮,俨音容之在侧。俾爷心恻想极恍忽,或招公子恹恹夜饮,步明月而归兮”。二者由于心情相同,“恍恍然”、“共欷歔”,同“恹恹”,听觉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若非出于同一人之手笔来描叙,倒真是奇观,奇巧偶合。

8 看四季小曲

“到春来,语呢喃燕子寻巢,到夏来,荷莲香开满池沼,到秋来,菊满荒郊,到冬来,瑞雪飘飘。”《金瓶梅》七十七回的这段四季小曲概括了春夏秋冬的主要特征,将四季风景浓缩为大写意式的山水画屏。

在《永怡堂词稿》中,有同样的四季小曲,《银纽丝·四季赏花》写道:“到春来,牡丹斗大花也么开”,“到夏来,风动荷香水阁也么凉”,“到秋来,东篱菊绽寒也么香”,“到冬来,梅枝横透小窗也么纱,霏霏白雪正交加。”在此,除春季描写有不同外,其中夏、秋和冬季与《金瓶梅》中的写意画面有何不同?恐怕精明的画家也很难分辨。

那么,春季风景为何不同呢?原来,春季在《咏燕》一诗中已有相同描绘:“花溪清浅,啄香泥斜穿啸帘,栖遍了画栋雕梁,哺春雏语正呢喃。”正由于“语正呢喃”在同一词稿已经用过,当然就不重复为妙,这就难怪春季的描写与《金瓶梅》有所不同了。

谓予不信,请看《金瓶梅》十九回吴月娘赏花一节便有:“春赏游堂,桃李争妍;夏赏临溪馆,荷叶斗彩;秋赏叠翠楼,黄菊舒金;冬赏藏春阁,白梅横玉。”诗中“白梅横玉”与《四季赏花》中“梅枝横透”重复,而“春赏燕游堂”正是《咏燕》一诗的主题。

9 看雪景奇趣

《金瓶梅》七十七回《踏雪》一节的情景如同将《永怡堂词稿》中《汴塘途中遇雪》一诗展开而更加具体化,加以详细的描写和注脚。

开头。《遇雪》点出雪景:“是景无如雪景奇,远山如画幻清姿。”《踏雪》也描写雪景:“天上纷纷扬扬,飘下一天瑞雪来。”

写雪中人物。《遇雪》写人物感觉:“摇荡不知天上下,弥漫兼失路平欹。”《踏雪》也写人物所感:“见林间竹篱茅茨,争些被他压倒。”“拳头大块空中舞,路上行人只叫苦。”

骑的马似乎一样。《遇雪》骑的是“银马”,《踏雪》骑的是“大白马”。“银踪踏去瑶池月,白凤飞来玉树枝”。“踏着那乱琼碎玉”,“到于郑爱月家门首下马”,二者同到仙景。

穿戴也一模一样。《遇雪》是“侬家护有貂裘帽”,而《踏雪》中“穿的是貂裘绣袄”。都是“貂裘”。

面对雪景,二位作者竟同时都吟起诗来了。“遇雪”结尾写道:“不许寒威冻却诗。”而《踏雪》词的最后也写道:“高卧有幽人,吟咏多诗草。”二作者趣味如此相投,这就比雪景更奇了。

10 看“平康巷、金莲、黄四”

《永怡堂词稿》中有些地方直接提到了《金瓶梅》中写到地点和人物,“平康巷”、“金莲”与“黄四”就是其中之一。

平康巷本为长安城的娼居街坊,后来,“平康”一般指妓家。《金瓶梅》五十五回曾经提到:“平康巷、青水巷这些角伎,人人受他恩惠。”这里的平康巷是一个实在的地点。而贾梦龙则专门有3首诗描写“平康巷”发生火灾的情景。

一首为《平康巷灾戏为诗吊之》,曰:“谁向骊山做戏哉,金莲种自火中开。燃香盟誓烧成燃,抱炭心肠冷作灰。鱼鳖近城殃及沼,燕莺别宛燎沿苔。徙薪曲突知无策,上客惊抛夜合杯。”这首诗写“平康巷”一场大火,将“金莲”式的妓女们的美梦打破,使之“烧成燃”,“冷作灰”。因此,这里提到的平康巷也是实在的。而其中提到“金莲”,我们虽不能断定就是《水浒》之潘金莲,或《金瓶梅》之金莲,但却可断定,在此以金莲喻妓女,绝非一般性的比喻是毫无疑义的。这与《金瓶梅》中把金莲写得如同娼妓——“枕边风月,比娼妓尤甚”是一致的。

11 看岁时节令风俗

贾梦龙与《金瓶梅》作者都非常重视岁时节令风俗的描写,凡《金瓶梅》中写到的岁时节令风俗,《永怡堂词稿》也大都提到过,有些描写十分一致。

12 看语言特色

《永怡堂词稿》与《金瓶梅》在语言特色上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最突出表现为许多语句几乎一字不差。在此,仅选部分语句,以求一斑窥豹:

松房竹院 松墙竹径(第十九回)

东篱菊绽寒 东篱菊绽开(第三十五回)

此去文场鏖战 试问文场鏖战(第三十六回)

……

独特的语言风格是由其独特的环境、经历和独特的生活条件及其个性修养而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永怡堂词稿》与《金瓶梅》中的相同语句如此之多,说明其作者不仅有共同的语言风格,而且有着共同的语言的经历和学习修养,否则,何以解释这种语言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呢?

综上,笔者从12个方面列举了《永怡堂词稿》与《金瓶梅》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另外,还有一些与《金瓶梅》一致的方面,例如:《京抵旅思》与《京抵中秋》同西门庆抵京及归途的描写有共同性;《壬子下第》和《选举子入试》等与水秀才、《祭头巾》较一致;游览岱岳与月娘岱岳进香有一致性;杭州风物、钱塘江怀与楚云及扬州景观的描写有一致之处;游龙门观、青檀寺、沦浪渊及有关佛道教的描写与《金瓶梅》穿插佛道教的说教相关联等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即《永怡堂词稿》与《金瓶梅》只有出于同一人之手,才会如此一致;《金瓶梅》的作者不是别人,就是贾梦龙。[5]

注释:

[1]贾三进(1534~1592),贾梦龙之子。字德修,山东峄县人,曾任兵部右侍郎,1568年(隆庆二年)以博学鸿词成名。

[2]贾梦龙,字应乾,号柱山,祖籍博平,原籍峄县,生于明正德八年,曾随其父贾宗鲁在江南高淳、南阳生活20多年(贾宗鲁曾任南阳教授),30多岁时回到峄县,在县学任教,又被推为贡生,到直隶顺德府(今河北省)内丘县任训导。隆庆五年,六十大寿时退居峄县。据县志载,他长于文学,“咳唾立成”,曾著《昨梦存》、《泮东诗集》、《永怡堂词稿》等流传于世。他所著的《永怡堂词稿》内有诗词曲令、套数共280余首,多为在隆庆年间退居峄县后的作品,也有嘉靖年间的作品。据传为《金瓶梅》作者。

[3]赵景深,复旦大学教授。

[4]张远芬,徐州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金瓶梅》研究专家。

[5]参看《枣庄社联通讯》1991年第1、2期许志强的评述。

猜你喜欢
金瓶梅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美食(2022年5期)2022-05-07 22:27:35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26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红楼梦学刊(2020年2期)2020-02-06 06:14:24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6:20
赞助人的隐身:《金瓶梅》首部英文全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翻译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2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色空”阐释——从“子虚之死”到“贾瑞之死”说起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2
格非称色情只是《金瓶梅》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