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措施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

2012-02-15 15:09:46李春根
统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学位选题导师

李春根,罗 丽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330013)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措施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

李春根,罗 丽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330013)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但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培养质量上的提高,这一点在近几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质量上可以完全体现出来。本文基于创新培养角度,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学生自身原因和论文评审体系方面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现象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给出了如何提高学位论文创新质量的建议措施。

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培养的是具有坚实基础理论和独立科研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是一所高等院校育人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显象指标,更是衡量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总结,它不仅汇聚了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反映了研究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综合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从目前来看,虽然每年各高校都会评选、表彰一批质量高、创新性强的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但整体上学位论文的质量却不容乐观,学位论文抄袭、低质、脱离实际的现象仍大面积存在。因此,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近几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正以每年26.9%的速度递增,而扩招之后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据调查,因论文质量延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学生在高校并非个案。研究生论文质量滑坡、漠视论文等现象广泛存在,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但论文评议结果却普遍存在高评价的现象,原本作为规范学位论文评审的相关机制,却屡屡上交“零淘汰”的答卷,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据笔者对某高校2001~2004年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情况的调查了解,在毕业的1 710名研究生中,只有16人的论文评审或答辩不合格,不合格率仅为0.9%,这种情况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在美国,一般研究生院的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达到30%~40%。1995年,美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率,理工科为60%~70%,社会科学为50%~60%,人文科学仅为40%~50%。

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问题较多的仍是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是反映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创新性要求论文内容要紧跟学科步伐,把握学术脉搏,积极发掘研究内容的探索价值,寻找新规律、新方法,以备实际所运用。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学位论文普遍缺乏创新性,不少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实质性工作投入很少,重复过多,大部分观点和方法都是前人总结过的,再拿来使用。有的研究生把引用的内容进行改动,再作为自己的观点提出,但其所做的改动从学术和实际效用上讲并没有创新意义,换汤不换药。

二、影响学位论文创新的因素

(一)选题不科学

论文选题过程中,往往是学生先有自己的想法,再与导师沟通可行性。由于学生对于部分问题理解的偏误,或出于为了以后论文能更有东西可写的心理,起初的论文选题大多在研究范围上比较宽泛,研究对象比较散乱,这样“宽广”的“大”题目势必需要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研究技术、方法,然而研究生往往缺乏研究这样的课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因此做出来的东西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找不到重点,显得比较散,不能体现作者个人观点,不利于创新。有些学生甚至盲目苛求深度,以为越是让人看不懂的文章越是好文章,故意选一些“新、奇、异”的题目来写,这类题材的文章固然能激发对问题的新想法、新探索,但容易把人引入没有科学根据的胡乱猜想之中。这类题目虽然看上去比较有特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总是昙花一现。殊不知,有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根本不得体,或者学生自身无法掌控,写出的文章更是毫无血色,品质大跌。部分学生惧怕论文写作的难度,往往选择比较保守的题目,没有前沿性,写起来引用前人居多,助长了学生懒惰的心理,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种种选题误区都会造成论文写作的失败。

(二)学生自身原因

1.时间安排不充分,“赶”论文成时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还在于学生自身对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研究生学习阶段,一般是2~3年制,在这段时间里,除了研一阶段能在学校里上课外,研二、三阶段大多数研究生都在忙于专业学习以外的事情,如学习英语应对等级考试、寻找兼职工作、考证件考公务员等,对学位论文的投入精力非常不够,一般是在论文快要提交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张罗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上少得非常可怜。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一些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从开始写作到最终完成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快的还有三个星期就能完成的,这样以来,论文的写作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在我们的访谈中,63%的调查者是“用别人的文章加以修改成自己的”,27%的调查者选择了“先阅读文献,准备一段时间再写”,10%的调查者选择了“完全原创”。时间安排的不充足,对于勉强完成论文都是一种挑战,更无须考究文章内容的含金量和创新性了,“赶”论文成为学生口语中的时尚。

2.心存侥幸心理,寻求论文买卖。据笔者的调查了解,不少研究生认为自身所在院校的最终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不严厉,不会“挂人”。学生有了这种心理,对待学位论文肯定不会倾注太多心血,草草应付了事,甚至还会寻找“枪手”、“代写公司”等代写毕业论文。出于利益关系,诸类代写机构都是“重量不重质”,根本不会下功夫放在创新上。一旦这种思想在研究生心里成熟,学生根本不会再愿为一点来之不易的创新点而冥思苦想,有的甚至为了通过评审,还进行物质贿赂,这不仅毁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

(三)缺乏统一、规范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的评价是决定论文质量和创新性的重要环节,一篇论文的好坏取决于评价结果的高低。但是,目前的学位论文评估标准尚不完善,现行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性评价,就是专家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二是定量分析,对学位论文各项评定指标赋以一定的分数和权重,评审时,专家根据指标打分,最后进行加权平均算出分数,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最终评审结果。第一种方法主要强调对论文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价,不注重细节,这样的标准不利于对论文的实际水平做出较准确的定位,同时,同阶梯层次的论文不易加以质量区分,精微价值无法体现。第二种方法虽然较第一种标准划分较细,但作为评价论文的唯一标准并不科学。研究生的专业学科迥异,不同专家的学科背景不同,对于相同的观点,不同的专家有时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这时候对于论文的评定就有失公平和科学性,更容易抹杀论文的创新性。

(四)“一带多”的导师授学方式存在弊端

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式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跟随自己导师学习和实践,导师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的全过程,从论文选题到结构搭建,再到论文的审阅修改、最终确定,都融合了导师身心投入的结晶。可以说,在学位论文创作过程中,导师在各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的缺陷,导致出现导师与所带研究生在数量上不匹配的现象,有些导师带不到学生,只能靠最后分配;有些导师门庭若市,带十几个学生,比例相当不协调。导师当然希望凭借多年的学术经验,指导好每一个学生,但有些导师身兼多职,校内校外各项事务都要兼顾,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更无暇关注论文的创新,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被动性的质量下降。

三、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论文选题机制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科学、正确的选题是写好学位论文的核心工作,更是决定论文创新思维的起始,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紧扣职业规划,客观延长选题时间。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要对自身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好的职业规划能促成研究生一个好的事业归宿。同时,学位论文也是研究生最终学习成果的一个见证,如果研究生最终的学位论文能与最后所选择的工作岗位相联系,那么他在求职过程中会少走不少弯路。因此,在选题环节上,建议导师能在开学之际或一年级阶段就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求职规划,在日后的科研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分配课题和科研任务。比如,在做课题、搞科研的过程中,积极吸纳所带学生,让他们提早接触科研领域,从中了解科研性质并发现写作机会。这个过程中,导师可以进一步观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一旦发现好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一心钻研此课题方向,并做出相应的阶段性成果。通过研一、研二的锻炼,让学生深入了解此领域的知识,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研究领域比较熟悉,了解具体的理论发展动态,便于发现其中的可写之处。同时,学位论文又是今后自身求职的有力筹码,会更加激发学生的专注、认真态度,更容易挖掘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发现“小”命题中的“新、奇、异”,建立学位论文选题文献库。导师在平时教育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普通、实际的理论问题,多从社会现实中取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已有现象或制度的不足,多做问题分析,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作为日后写作的创新点。同时,要加强学生理论观察的“放大意识”,主动挖掘研究对象中的细节部分,积极发现“小”中的“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各专业导师还可以根据往年指导经验或科研成果的积淀,建立存储一定数量学位论文选题的文献资料库,主要储存可研究性强的论文题目,简要记录已解决和待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等。这样,在以后的评议选题工作中,就可以作为衡量选题质量的标准,同时也为学生的选题创新做了准备工作。

(二)建立统一的学位论文评估标准,细化创新价值指标

建立统一的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是避免误评事件发生,提高论文评审科学性的一项必要措施。在实际中可以考虑引入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首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系统检测,对于重复字数规定一定合理的比例,重复部分在此比例范围内的即算初审合格。这是因为,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位论文,必然是研究生经过缜密思考、总结验证出来的,是自己原创的一部分,运用的是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观点结论,不可能是通过抄袭得来的。同时,创新性的理论又必然是在总结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受启发得出的,难免会有对前人重要思想的引用。所以,综合二者,规定一定标准的重合比例,作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水平评价的一项技术指标,评审以此为首要前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学评审的本质。除此之外,在论文评阅意见书上,除了注明原有的评审指标外,在论文创新项中,可以再细分几个点,比如思想理论创新、动手实践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等,分别给予打分区间,各大项指标按优、良、中、差区分,同时规定评分区间,定性、定量相结合,这样专家在评审过程中会比较有针对性。

(三)坚持导师竞争上岗,实行师生相互考核制度

强化导师上岗竞争意识,用工作性质的本质来衡量导师业绩,是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提高的关键。回归到论文的指导工作,导师要提高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意识,这并不是说只在最后阶段审核一下论文,而是要从论文选题开始就要时刻关注,随着论文写作过程的推进,不断指导研究生对论文创新点的把握,定期考核和评估论文写作的质量。导师要制定研究生论文指导意见表,定期记录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同时,要实行研究生对导师的考核,每个研究生根据导师在论文创作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对导师给出合理的评价,其结果作为导师竞争上岗、参评荣誉的一项依据,对于优秀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以来,可以充分调动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主动性,增强论文创新的意识,从更高的意义上讲,还有利于学校建立高素质的导师团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四)组建专业的学位论文评阅团队

西北政法大学陈洪涛副教授认为,“创新”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观点创新,即在某一领域提出了他人所不曾提出的观点;另一种是结构或方法的创新,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研究视角或者方法,即使观点上没有超越前人,但研究方法有了突破,也算创新。对于学位论文的创新,研究生写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有专业的评审队伍,善于发现其中的创新之处。因此,在始终强调培养“千里马”的时候,同样要注重对“伯乐”的发掘。学校在组建专家团队的时候,可以根据各学院的专业特色,让学院自己选择其想聘请的全国或世界比较有权威的专家教授,确定人员后,统一交至学校,再由学校最终确定,颁发聘书。待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各学院统一汇总,再委派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寄送到专家教授手中进行评阅,最后再统一收回,接收反馈意见。整个评审过程不透露评阅专家、导师和研究生的任何信息,防止打“人情分”。

(五)引入社会中介监督机制

高校作为社会机构的组织形态之一,是专门培养高等知识性人才的机构,但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监督工作过分依赖培养单位。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的相互配合、协调,这是一个互相汲取能量的过程,是教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引入社会力量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进行监督,可以考虑在论文考核阶段,将不同专业的学位论文派送到相关联行业的单位进行送审,从创新及实际应用的可操控性角度制定指标,加以衡量、审核,但前提是该企业(单位)具有评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能力和资格,一旦关系确立且试验结果良好,可以达成长期协议,将该企业(单位)作为高校的学术创新评阅单位,作为社会第三方监管的形式引入到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评价体系中。另外,还可以专门成立一个独立于高校之外的创新评估机构,并在全国各省、市、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评估系统。研究生学位论文一旦完成后,便可有组织批量性的送往各高校所在地的评价分支机构,进行统一再评阅。评阅的结果可以作为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的指标,对于创新不合格的学位论文要严格实行淘汰制。因为第三方社会监督组织是独立于高校的,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会与高校有很大不同,评估的数据指标大部分来源于社会实际生产中,有较强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在论文创新方式的评判上会更具有说服力,能有效防止某些假象式创新的存在。而且,经过这样的评审过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会更加容易被社会所接受,提高了学位论文的含金量,反映了研究生的实际水平。同时,由于社会监督机构的特殊独立性,更能有效减少打“人情分”的恶劣现象,有利于端正学术风气。

(六)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管机制

1.明确监管目标,细化监控要点。整个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明确监管的对象和目标,确定目标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前提。质量监管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质量要过硬,论文监管体系工作的开展必然是要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的。然而,学术创新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思想观念、研究方法、观点总结等,在实际监管过程中要及时注意学位论文本身体现的创新点是哪一方面的,如果是研究方法创新,那么就要看此类题目之前有没有以这样的方法论证过,论证的角度是什么,对此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些环节必须明确。监管的要点必须细化,因为创新往往是从一小点引发的,了解学生想要创新的切入点,给予及时、准确的规范和启发,必然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路清晰、思维活跃、表述准确到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面积回头修改的“开倒车”的现象。

2.监管要注重全程性、连贯性。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然是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缜密的辩证得到的。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可能存在于论文体系中的任何一部分,然而创新的萌芽源自最初对题目的理解和选择,这就要求监管体系必须要注意对起始环节的把握,从学位论文选题开始就要有意识的灌输内容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建立创新的心理标杆。相反,不能只注重文章形成的躯干环节,如果开头就存在疑点和纰漏,后续很难规范。同时,监管要注意连贯性,即选题监管之后就要根据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进行监管调整,包括中期审核、初稿拟定,定期对学位论文的进度和内容给予评价。这样以来,始终为研究生提供一种时时追踪的监管形态,不仅能及时督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同时也可以对论文的内容进行监督,便于学生与导师多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头意识,完成论文主体部分,避免论文对低质资源的涉入,从而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1]雷伟伟,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2]梁少琴,刘 零.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3]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4]李志平,韩惠鹏.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动态变化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5]夏 泉.创新与研究生学位论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6]何廷玲.英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责任编辑:冯 霞]

Postgraduate Degree Thesis:Current Situ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ing Measure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LI Chun-gen,LUO Li
(Postgraduate Dep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In last few years,the work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presented a flourishing situation,an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were trained for our economic constructions.However,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ostgraduates did not bring the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quality,which could be fully reflected by the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thesis.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analyzes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thesis from the aspects of selecting thesis'topics,students'own reasons and thesis evaluation system.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urvey,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given from six aspect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thesis.

postgraduates;innovation ability;the qualityofdegree thesis

G643.8

A

2095-106X(2012)02-0062-05

2012-04-15

2010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及其优化研究”;2010年江西财经大学校级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李春根(1975-),男,江西南丰人,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公共经济管理;罗 丽(1978-),女,湖北松滋人,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学位管理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学位选题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谈诗词的选题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V eraW an g
导师榜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